打破砂锅问到底歇后语下一句(32句文案短句)
打破砂锅问到底歇后语下一句
1、例句:她为什么不回到文工团去?不过我也并非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巴金《团圆》
2、温端政(1985)指出:“歇后语充当句子时,往往是作为一句‘现成话’被引用的,多见于对话中。”(85页)
3、小鹿终于抵抗不住猎豹的袭击,一头倒下,母鹿眼看着自己的孩子釜底抽薪——奄奄一息(熄),却毫无办法。
4、[成语解释]指追溯事物发生的根源。同“追本溯源”。
5、耗子腿上摆宴席——____(__)____
6、问:《国宝100》的创作是个很大的工程吧?前前后后历时多久?遇到过哪些困难?
7、马未都:这个水下文物,我们现在说水下文物,主要是海里的,河里的水下文物也有,像四川出土的重庆出土的张献忠的文物。海底的文物现在据初步估计有一万艘船在历史上沉没了,这里面不仅仅有中国船,还有外国船。像我们曾经打捞出来的黑石号,它就是一个阿拉伯船,底下文物很多。我们的海岸线比较长,从南海到东海都有打捞出来的文物,但那个文物相对来说都是商业文物,特别能反映时代的特点。
8、到了粤方言则变成“叉烧包掟狗”,因为粤文化中“叉烧包”更能体现岭南的饮食特色,更有象征意义。如:
9、关于汽车,他是肚子里撑船——内行(航),别的事我不敢说,讲一节课还是没问题的。
10、也有说应该是“打破沙锅璺到底”,璺读作wèn。因为和问同声,所以就改用问字了。璺就是沙锅上的裂纹,沙锅磕坏了打坏以后就会有裂纹一直延伸到沙锅的最下面。就是比喻解答问题应该追根究底。
11、一家子人筷子挟骨头——三条光棍,没个娘们,日子怎么过呀!(名词性谓语,《艳阳天》卷一1页)
12、这拳毛騧是一个特例,它的毛发是一个一个打着旋儿的。
13、一般说来,在传媒中使用歇后语,由于空间的有限性,歇后语在形式上会产生紧缩现象,即通常不用破折号或逗号来表示停顿,但口头表述时要将这个隐含的停顿讲出来,如:
14、(1)喻义。许威汉(2008)说:“喻义依靠比喻部分作提示,解说部分为前边比喻的推断或为进而‘引寓’的新意。”(132页)如:
15、★它除提供语言通俗浅显的释义外,还配有典型例句
16、卖布不带尺——存心不良(量)(布,承前省宾)
17、马勺子吊起来当锣打——穷得叮当响(述补式)
18、歇后语在口头文学或民间文学中经常用到。如元人倪瓒有一首竹枝词:
19、乌兹响三枪,国足成别客(新京报2007年7月19日A33版)
20、裁缝做嫁衣——(裁缝)替旁人喜欢(承前(引)省)
21、⑤补语。歇后语做补语时,往往需要在歇后语后加上助词“得”或“个”之类的虚化量词。例如:
22、这类歇后语则是用某种或某些物件、动物作比方。了解卜设比物的性质,也就能领悟它的意思。
23、[典故出处]当代·张周《步履艰难的中国》第四章:“追根求源,倒溯黑幕,岑长进现出了面目。”
24、释义:宋·黄庭坚《拙轩颂》:“寻找灵巧尚且得不到,笨拙又从哪里来呢?打破沙盆一问,狂子因此眼开,本想卖弄聪明,结果做了蠢事。给蛇画足,更何况头上安头,屋下安屋,毕竟灵巧是有剩余的,而笨拙却不充足。”
25、马未都:了解国宝故事,首先要知道国宝生存的道理,其次要知道国宝生存那个时代的艺术成就,再有就是,如果把100件国宝的故事都听完了,你会对中国古代艺术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这个了解会提升一个人的修养。
26、猫头鹰见他没有开口,便失望地说:“咳,你真是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呵!……”(《云飞峰》148页)
27、歇后最初是一种修辞手法,将成语或其他定型的语言格式略去后面的部分,如“高抬贵手”说成“高抬贵”,“下马威风”说成“下马威”,隋代侯白在《启颜录》里就记载了“雁门紫塞”作“雁门紫”的故事,应该是类似文人的文字游戏(这种截取字词的修辞手法现在还见诸报章*),后来逐渐成为我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特殊语言形式,个别歇后语实际上也运用了截取的手法,如“礼义廉——无耻”。
28、我说:“你真是狗咬吕洞宾——不认识好人。我是可怜你有病。”(《黎明的河边》15页)
29、歇后语还可以在复句中充任分句,以充当前面的分句为多,例如:
30、问:您是在什么机缘之下,决定要出《国宝100》这套书的?
31、2020秋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学生用书,可下载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