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遇见余秋雨(74句文案短句)
散文遇见余秋雨
1、我是一家民间读书社的社长,我们书社经常组织开展一些读书活动,我个人也非常喜欢阅读各种文史类的书籍。但是,在书社组织开展读书活动的过程中我发现,当下的读书人,尤其是年轻人,大部分都是碎片式阅读,或者读一些目的性很强的工具书,也许这和当下的快节奏生活有关。在这个碎片式阅读时代,我们要如何摒弃外界的纷扰,坚守自己的初心,坚持阅读一些深层次的作品,从而创作出有深度、有思想、有文化的作品,这是我今天特别希望得到秋雨老师您指点和解惑的问题。(散文遇见余秋雨)。
2、 一个状元,风风火火地办成了这一大串事,这实在是中国历史的Paradox——我只能动用这个很难翻译的英语词汇了,义近反论、悻论、佯谬吧。其实,骆宾王身上也有明显的Paradox的,出现在他的文事与政举之间;不同的是,张謇的Paradox受到了大时代的许诺,他终于以自己的行动昭示:真正的中国文人本来就蕴藏着科举之外的蓬勃生命。
3、 现在,爸爸自己走了,阿四不知道他到哪里去了,家里只剩下了他和八十三岁的妈妈,阿四已经不想听解释。谁解释,就是谁把小哥、大哥、爸爸弄走了。他就一定跟着走,去找。
4、恰巧,咖啡亦是这样的存在,一豆咖啡,一盏甘醇,它给予我们这样一个静谧安闲的时空。
5、首先,读书可以给人们提供精神食粮。就像人们每天需要吃饭一样,读书主要是能够给人们提供精神方面的营养。这些营养主要体现在,读书能够陶冶人们的情操,提高人们的思想素质,提升人格魅力和品位,使人们懂得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好人。读书能提高人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使人们逐步生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具备应对各种工作和处理各种事务的能力。“书中自有黄金屋”,“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能给人们提供各种生活的知识.经验.本领和能力。这些东西除了在实践中直接获得外,大部分都得从书籍中间接获得。因为书上的知识都是来源于人们在实践中的积累和总结,所以只有多读书,才能长知识,长本领,长经验,长能力,因而才能干事创业,为国效力。
6、中国古代,一为文人,便无足观。文官之显赫,在官场而不在文,他们作为文人的一面,在官场也是无足观的。但是事情又很怪异,当峨冠博带早已零落成泥之后,一杆竹管笔偶尔涂划的诗文,竟能镌刻山河,雕镂人心,永不漫游。
7、全书凭借山水风物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该书获得了全国金钥匙图书二等奖,上海市优秀图书一等奖,上海市第二届文学艺术成果奖,台湾最佳读书奖。
8、 只有在南通,在狼山,纔望得到木海。只有在长江边上,纔能构成对大海的渴念。面壁数十载的双眼已经有点昏花,但作为一个纯正的文人,他毕竟看到了世纪的暖风在远处吹拂,新时代的文明五光十色,强胜弱灭。
9、 他颤声地说:“我们治疗,孩子,不要紧,我们治疗……”
10、《霜冷长河》1999年惊人的安静,但这种安静使它成了一条最纯粹的河。清亮、冷漠、坦荡,岸边没有热闹,没有观望,甚至几乎没有房舍和码头,因此它也没有降格为一脉水源、一条通道。它保持了大河自身的品性,让一件件岸边的事情全都过去,不管这些事情一时多么重要、多么残酷、多么振奋,都比不上大河本身的存在状态。它有点荒凉,却拒绝驱使;它万分寂寞,却安然自得。很快它会结冰,这是它自己的作息时间表,休息时也休息得像模像样……
11、 人们说,黄叶的意义在于哺育春天。我说,黄叶本身也是美。
12、人海茫茫,日日跋涉,今天的我们,越来越将日子过成原野间的横行疾度一般,多了份奔忙,少了些沿途怡然的风景和时光。伴着晨起的朝阳,每一天我们匆忙的赶赴下一站征程。转过一程程山水,只顾由脚步丈量,却又时常忘却了呼吸一口凝缀在空气中的露水的清韵。生命需要一份安然,静静沉淀。
13、 他与夫人徐大雯女士生了四个小孩,脑子正常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谢衍。谢衍的两个弟弟就是前面所说的老三和老都严重弱智,而姐姐的情况也不好。
14、一豆咖啡,安然静淡,悄然停歇壶底,又甘于寂寞与孤独,然后等待滚沸的活水来将它淋洗,包裹,吞吐,甚至毁灭。但他又丝毫不畏惧,不胆怯,仿佛正亲临着命运逃脱不得的原本的历程。带着一份从容,和包容万千的旷然心怀,你看,此时它又正和沸腾的响水做着勇敢的交融。它热切地投身水的怀抱,又随附这壶中水波的声韵沉浮。滚烫的水中他吸饱热情,俄顷便化作臌胀的一枚。随后,它便又静静栖在壶底了。可那并不是它的消沉,饱尝艰辛酸怆这顽强的一豆咖啡,他的能量与资彩刚刚开始悄然释放。
15、那天,成吉思汗要在克鲁伦河畔的宫帐里召见一个人这个人住在北京,赶到这里要整整三个月。出居庸关,经大同,转武川,越阴山,穿沙漠,从春天一直走到夏天。抬头一看,山川壮丽,军容整齐,叹一声“千古之盛,未尝有也”,便知道到了目的地。
16、《山居笔记》一书的写作,始于一九九二年,成于一九九四年,历时两年有余。为了写作此书,作者辞去了学院的行政职务,不再上班,因此这两年多的时间十分纯粹,几乎是全身心地投入。
17、全书凭借山水风物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该书获得了全国金钥匙图书二等奖,上海市优秀图书一等奖,上海市第二届文学艺术成果奖,台湾最佳读书奖。
18、2010年起担任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
19、世界上几个文明古国的现代文化情况如何?这很难有统一的对比标准,包括诺贝尔文学奖在内。但诺贝尔文学奖毕竟也从一个方面反映了现代国际社会的审美接受状态,如果获奖者出自文明古国,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悠远的呼应。埃及的纳吉?马福兹《Nag"ibM曲而似)便是其中之现在还活着。我很想与他炎谈,一问,由于他年事已高,又曾严重受伤,见面需要在十大前向《金字塔报》一位叫马维的编辑预约,我们已经等不得十天,只能作罢。突然听说,开罗市中心的一家浏、咖呵瀚曾是他天天必去的地方,他的许多作品都是在那里构思出来的。我一听就高兴,觉得去看看这个咖啡馆,可能比到他家还重要。他家住在尼罗河西岸,而咖啡馆在河东,他每天必须走过两座桥才能到达,第一座桥是由河西到河心岛,第二座桥由河心岛到河东。咖啡馆坐落在著名的解放广场北侧,又小又旧,取名为阿里巴巴。
20、《笛声何处》2004年中国历史充斥着金戈铁马,但细细听去,也回荡着胡笳长笛。只是,后一种声音太柔太轻,常常被人们遗忘。遗忘了,历史就变得狞厉、粗糙。这本书要捕捉的,就是曾经让中国人痴迷了两百年之久的昆曲的笛声。在《笛声何处》当中,余秋雨依旧以其一贯的文化的视角、散文的风格,关注的则是另一种历史的、音乐的非物质的文化。余秋雨称,《笛声何处》的创作准备早在12年前就已经开始了。当时,《文化苦旅》还没有进入台湾,余秋雨赴台所到之处的一系列活动,均是以昆曲学者的身份受到接待的。
21、花香飘万里,总会有分离。既然总要分离,为何不留下点痕迹,留下点足迹,留下点回忆。有些故事总是在不经意间发生,而人们又总会容易遗忘。有些故事,或许并非缠绵悱恻,也非刻骨铭心,更非轰轰烈烈,或许那只是些鸡毛蒜皮的事,但却会勾起你的阵阵潋滟。若干年后,当我们功成名就后再来重温那些发生在自己身上经典趣事,你或许会拍案叫绝,或许也会有另一番感触吧!
22、判定一种文明的优劣有多种标准,而最高标准和最低标准又常常首位相应,形成一个循环圆形。中华文明至少在一点上既符合最低标准,也符合最高标准,那就是:自己好好活着,不去招惹别人。
23、散文精选:《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余秋雨散文》
24、 才两脚,已嗤溜下去好几米,又站得十分稳当。不前摔,也不后仰,一时变作了高加索山头上的普罗米修斯。再稍用力,如入慢镜头,跨步若舞蹈,只十来下就到了山底。实在惊呆了:那么艰难地爬了几个时辰,下来只是几步!想想刚才伸脚时的悲壮决心,哑然失笑。
25、余秋雨老师勉励在座的读者:每个人的身上与生俱来就有文学的因子,我们要好好保护这些因子,你比你自己想象的更加精彩、更加优秀。
26、 早就这么想着,突然看到千里沃野间愣头愣脑冒出一座狼山,不禁精神一振。这个名字,野拙而狞厉,像故意要与江淮文明开一个玩笑。
27、投稿邮箱:1379009471@qq.com
28、现代,不仅仅是一截时间。现代是宽容,现代是气度,现代是辽阔,现代是浩翰。
29、一豆咖啡,一盏沉淀的人生,撩拨光阴的心弦,抛却浮华与焦灼,多一份沉着稳重的厚积,荣辱不惊的豁达,在四季的朝露与晨曦间,静静的沉淀生命那幽谧澹然,盈盈缭绕的沉香。
30、雨可以浇醒我沉睡的思绪,明白且清晰的告诉我,过去的往事将永远无法追回。剩下的回忆只是一具死灰的躯壳罢了。爱情向来是神圣而又神秘的,所有的要求都是空灵的;缘份的天空是无人能强求的。感情要真实的,爱情要高尚的;生活在现实里,就必须遵循其所定下的游戏规则。也许的东西,只会是也许,就像幻想只出现在梦中一样。一夜的无眠,天亮的时候也最终要回归现实,展现世故。
31、当代大都市的忙人们在假日或某个其他机会偶尔来到江南小镇,会使平日的行政烦嚣、人事喧嚷、滔滔名利、尔虞我诈立时净化,在自己的鞋踏在街石上的清空声音中听到自己的心跳,不久,就会走进一种清空的启悟之中,流连忘返,可惜终究要返回,返回那种烦嚣和喧嚷。
32、参加见面会的读者中,有红河州各县市文联、作协的作家、文学爱好者,因为主办方时间卡得很紧,在场只有5名读者与余秋雨老师进行了交流,我万分幸运地获得了最后一个提问的机会。
33、 有人说,遇见,不过是在一定的地点,一定的时间,遇到一定的人或物,或许还有事情。但是在茫茫人海中,无数次擦肩的人又有几个是隐隐约约还存留着记忆的呢?没有心灵上的刻印,或许算不上是遇见吧。西湖三月,白素贞一袭轻衣走过,邂逅了一个儒雅书生,从此写就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草桥之上,梁山伯遇见祝英台,从十八里相送,到坟前的双双化蝶,为他们的爱情点开凄美的涟漪。
34、 这个故事说,在骆宾王事败失踪后的许多年,一天,一位叫来之间的诗人到杭州灵隐寺游览。夜间,他就借宿在灵隐寺里。宋之问看着月色下寂静的寺院,寺前黑黝黝的奇峰,产生了写诗的冲动。他沈思再吟出了这样两句:“鹫岭郁岧峣,龙宫隐寂寥。”下面呢?他一时滞塞,怎么也接不上去了,只是苦苦在殿阈间徘徊,不断地重复着这两句,不知不觉间步进了一个禅堂。
35、本文的《关于友情》就是作者以自己对友谊的体会为背景。结合现实写出了这一篇《关于友情》。
36、追忆往昔,一幕幕伤心,一幕幕快乐,点点滴滴已化成唇角边的淡然一笑。一路上有你,至此,即将分离。蓦然回首,多少楼台烟雨中。还记得那些激动人心的话语,还记得你我之间至死不渝的友情,还记得那些欢天喜地的快乐,还记得那为梦想拼发出的泪花。
37、是这样的一豆咖啡,让我联想到他的深沉,深沉的赭色的外衣紧紧包裹着坚硬的内核,就好像岁月抽离又遗留体内长成的结实的种子。它是浓缩的一颗,仿佛汲取日月菁华,玉露琼浆又饱餟世事洪荒。我想它也必定是坚强的一粒吧,静夜里散发浑圆又孤独的光泽,就像独自辗转人海尘途,又不沾染外界俗世的尘垢。是的,他就是这样宁谧稳重的一粒,我也曾见过它黑暗中隐隐闪烁的杳渺的光芒。那光是执着,是淡然,是纯粹的真淳与无畏,是心怀天下的超迈拔俗,是济泽它物的清逸旷达。
38、《文化苦旅》是当代学者、作家余秋雨的一部散文集。于1992年首次出版,是余秋雨先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在海内外讲学和考察途中写下的作品,是他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全书主要包括四部分,分别为如梦起点、中国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
39、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和尚不辞辛苦采得各色花种,想种在寺院里。哪知摔了一跤,花种洒在地上。和尚忙用扫帚去扫,又遇大风将花种吹得满院皆是。和尚更努力地去扫,又突降大雨将花种冲入泥土中,再也找不着了。和尚只好自认倒霉。哪知第二年春天,竟是满院鲜花盛开。和尚悟道:凡事要随遇而安,顺其自然。
40、于是,我读懂了梧桐的寂寞,不是慨叹韶华流逝的漠然,不是哀怨人潮人海中的孤寂,而是一种禅意,一种宁静和虚空的玄奥,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糊涂自然,任风雕雨蚀,四季轮回,日月如晦,花开花落,好一种从容淡泊的大度!不禁又感慨起外祖父的英年早逝,悲哀起他屈从天命的无奈、悲哀起那个年代里的人们。
41、 狼山离入海口还有一点距离,真正的入海口在上海。上海,比张春经营的南通更走向现代,更逼近大海。在上海,现代中国文人的命运纔会受到更严峻的选择和考验。
42、 刚刚登上山脊时,已发现山脚下尚有异相,舍不得一眼看全。待放眼鸟瞰一过,此时才敢仔细端详。那分明是一弯清泉,横卧山底。动用哪一个藻饰词汇,都会是对它的亵渎。
43、独身的谢衍已经五十九岁,现在却每天在老人赶到前不断问:“爸爸怎么还不来?妈妈怎么还不来?爸爸怎么还不来?”
44、我看到,最低俗的友情被滔滔酒水浸泡着越泡越大。
45、 但是,代代层累并不是历史。废墟是毁灭,是葬送,是诀别,是选择。时间的力量,理应在大地上留下痕迹;岁月的巨轮,理应在车道间辗碎凹凸。没有废墟就无所谓昨天,没有昨天就无所谓今天和明天。废墟是课本,让我们把一门地理读成历史;废墟是过程,人生就是从旧的废墟出发,走向新的废墟。营造之初就想到它今后的凋零,因此废墟是归宿;更新的营造以废墟为基地,因此废墟是起点。废墟是进化的长链。
46、 但是,还是有人在惦记池,仇恨的目光搜寻到了他的背影。一九九四年十月的一个黄昏,当他步行回家刚刚走过一座桥,一个歹徒扑上前去用刀刺向他的颈脖。他被路人送到医院,脱离了危险,但由于伤及神经,右手至今不能恢复写作。
47、社会理性使命已悄悄抽绎,秀丽山水间散落着才子、隐士,埋藏着身前的孤傲和身后的空名。天大的才华和郁愤,最后都化作供后人游玩的景点。
48、《山居笔记》是余秋雨在1992年至1994年间,全身心地用两年多的时间创作成的,共十一篇文章。写作期间,作者辞去了学院的职务,不再上班;同时写作又与考察联在一起,很多写到的地方一去再去。
49、忘不了,忘不了,忘不了,忘不了你可爱的小脸蛋,忘不了你勤奋的背影,忘不了你悲伤时的热泪盈眶……
50、罗丹说,什么是雕塑?那就是在石料上去掉那些不要的东西。我们自身的雕塑,也要用力凿掉那些异己的、却以朋友名义贴附着的杂质。不凿掉,就没有一个像模像样的自己。
51、 最美的遇见,不过初见。我们之所以愿意去记忆那些初遇的一颦一笑,只是因为这是两颗陌生而又神秘的心在相互碰撞。如春风吹着云,又如蜻蜓点着水,青涩而又温馨。有多少人曾怀念着往昔,怀念的第一次相逢,第一次微笑,因为在各自心里,那里承载的是心的起点。人生若只如初见,最美的画面不会因为时间的推移而消散殆尽,反而会因此愈念愈浓,直至如梦如画,直至永恒。
52、喜欢那种淡到极致的美,不急不躁,不温不火,款步有声,舒缓有序;一弯浅笑,万千深情,尘烟几许,浅思淡行。于时光深处,静看花开花谢,虽历尽沧桑,仍含笑一腔温暖如初。
53、《山居笔记》一书的写作,始于一九九二年,成于一九九四年,历时两年有余。为了写作此书,作者辞去了学院的行政职务,不再上班。
54、落影留痕,海波流韵,日月迁逝,时光翩然,每每忆起年少和大学的时光,又不觉愕然,自己又何时有过着咖啡一样的思索与安静的沉淀,执着与无畏的勇敢,闲暇安闲而畅快自得的孤独的享受。总是带着年轻的贪嗔与狂妄,作者反复无常的追逐,唯独少了那份持之以恒和安分思考的澄明的心境。
55、余老师说“像你这样的人的存在,就是我们的希望,民间搞一个读书社,让大家认认真真地去读一些书,这样的存在,就是一个希望……”
56、 阿四不像阿三那样成天在门孔里观看。他几十年如一日的任务是为爸爸拿包、拿鞋。每天早晨爸爸出门了,他把包递给爸爸,并把爸爸换下的拖鞋放好。晚上爸爸回来,他接过包,再递上拖鞋。
57、 树后有一陋屋,正迟疑,步出一位老尼。手持悬项佛珠,满脸皱纹布得细密而宁静。
58、现在,电脑早已可以几万倍、几十万倍地超过那些记性最好的脑子进行贮存和检索,那种对记忆的崇拜实在是太老旧了,却还在奇怪地流行。
59、《余秋雨散文》早有“文化散文”之代表的定论,其“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追求理想人格、美的情怀包括自然美、精神美、艺术美,在批判关怀知识阶层文化人格中心意为出来”。龙去八人中惟有其文集为自选,也许这更能反映作为“八大家”之作品的特质。
60、为了学写古诗,曾买过一部线装本的《诗韵合壁》,一函共6册,字体很小,内容很多。除了供查诗韵外,它还把各种物象、各种情景、各种心绪分门别类,纂集历代相关诗句,成了一部颇为齐全的诗歌词典。过去文人要应急写诗时,查一直,套一套,很可快速地炮制出几首来。但是毫无疑问,这样写出来的诗都是不值一读的。只有在不带写诗任务时随便翻翻,看看在同一名目下中国诗化语词的多方汇集,才有一点意思。
61、五月的春风轻柔的吹过脸庞,枝头的绿意日渐浓绿,窗台上那几盆花,越发得雅致,人生,一眼回眸便是一个风景,一个转身便是一段旅程,心痕过处,风景依然,生命中总有些记忆停留在心底,听一首歌会想起一个人,看一段故事会勾起一段过往,谁曾在谁的青春里走过,留下了浅浅的笑魇;谁曾在谁的花季里停留,温暖了想念;谁曾在谁的红尘中驻足,如歌的岁月中书写余秋雨散文精品:着如梦的诗行,明媚着曾经的过往。
62、更大胆的是,《空岛》的表层是历史纪实和悬疑推理,而内层却是“意义的彼岸”。这种“通俗象征主义”表现了高超的创作智慧,成功地把艰深的哲理化解在人人都能够接受的生动故事之中。
63、*废墟>>>>>>>>>>>>>>>(阅读全文)
64、再明媚的阳光,也照耀不到大墙背后的角落;再灿烂的笑容,也掩饰不了眼中所流露出的悲伤。一个人的时候捧上一杯清茶,勾起了无限的思绪。咖啡的浓郁,奶茶的稠滑,汽水的激情,果汁的甜美,似乎都及不上茶的平淡。平平淡淡才是真,唯有平淡,才会永恒,唯有永恒才是最美。茶虽平淡,却不失温暖与真情。
65、莫高窟门外,有一条河。过河有一片空地,高高低低建着几座僧人圆寂塔。塔呈圆形,状近葫芦,外敷白色。我去时,有几座已经坍弛,还没有修复。只见塔心是一个木桩,塔身全是黄土,垒在青砖基座上。夕阳西下,朔风凛列,整的塔群十分凄凉。
66、第余秋雨先生在小说、戏剧方面的创作,皈依的是欧洲二十世纪最有成就的“通俗象征主义”美学。诚如他在《冰河》的“自序”中所说:“为生命哲学披上通俗情节的外衣;为重构历史设计貌似历史的游戏”。更大胆的是,《空岛》的表层是历史纪实和悬疑推理,而内层却是“意义的彼岸”。这种“通俗象征主义”表现了高超的创作智慧,成功地把艰深的哲理化解在人人都能够接受的生动故事之中。
67、 他在中国创建了一个独立而庞大的艺术世界,但回到家,却是一个常人无法想象的天地。
68、 他万万没有想到,他家后代唯一的正常人,那个从国外留学回来的典雅君子,他的大儿子谢衍,竟先他而去。
69、也许我只有在下雨的时候才比较清醒,其他时候都比较糊涂。下雨的时候最容易让人产生思念,思念那些深爱我的人和我深爱的人,思念,思念,还是思念,直至思念如雨……
70、 是现代的历史哲学点化了废墟,而历史哲学也需要寻找素材。只有在现代的喧嚣中,废墟的宁静纔有力度;只有在现代人的沈思中,废墟纔能上升为寓言。
71、 对于骆宾王的归宿,我倾向于做和尚一说。当然拿不出考证材料,全是被早年听到过的一个故事感染的。
72、 在中国人心中留下一些空隙吧!让古代留几个脚印在现代,让现代心平气和地逼视着古代。废墟不值得羞愧,废墟不必要遮盖,我们太擅长遮盖。
73、《遇见》,这是余秋雨的文章,“总想在一场如酥如丝的春雨中,撑着油纸伞穿梭于江南。”一字一句都表达出了余秋雨对生活的热爱,最美的遇见不过初遇,最暖的遇见不过偶遇,一转身、一抬头、一拐弯,都是遇见美好的契机,余秋雨的文字和他的名字一样,充满了诗情画意与多愁善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