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革裹尸把家还是什么生肖【文案100句】
一、马革裹尸
1、因对汉室作出了非凡贡献,马援死后谥号“忠成”,被历代帝王所追捧。
2、拼音:(mǎgéguǒshī)
3、出处:清·无名氏《官场维新记》第四回:“你们中国的兵勇,一到有起事来,不是半途溃散,便是临阵脱逃,那是不关我教习的事,在乎你们自己未雨绸缪的。”
4、(示例):如果战争狂人胆敢轻举妄动,发动战争,结果必然会被压在大山底下,弄得~。◎杨朔《东风第一枝》
5、我关木纵横沙场半生,未尝一败!不料竟落到如此田地!也罢,大丈夫生当马革裹尸还,得偿所愿,死得其所啊!
6、后来,洞庭湖一带又发生五溪蛮人作乱,光武帝曾派人去征战,结果全军覆灭。急需再有人率军前往。此时马援已经六十二岁了,光武帝考虑马援年纪大了,不放心他出征。马援见没有下文,直接找光武帝,说:"我还能披甲骑马,请皇上让我带兵去吧。"说罢,当场向光武帝表演了骑术。光武帝见他精神矍铄(juéshuò),矫健的动作不减当年,便批准了他的请求。
7、“马革裹尸”的原义是死于战场后,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比喻英勇作战;在句子中可充当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褒义;也作“裹尸马革”。
8、抗日战争时期,不少英烈为了国家民族的未来而马革裹尸。
9、曾经年少爱追梦,大学不远不成行。也想马革裹尸还,英雄何处不青山。大学毕业许多年,浑浑噩噩到今天。终于决定要开店,证明来过人世间!开业有请,弹衣相迎!
10、马援在这次战役中,奋勇杀敌,斩杀了2000多蛮人,给敌人致命一击。可是,在就要凯旋回乡时,他不幸感染瘟疫,病死军中,实现了他“马革裹尸”的壮志。
11、时为公元49年三月间,蛮兵窜入竹林深处,凭高拒险,紧守关隘不出,汉军水土不服,很多人都得了暑疫而丧命,马援竟也被传染,但依然拖着沉重的病体往前方探查敌情,手下士兵见状,多被感动的痛哭流涕。然而,马援终因年老体衰,很快一病不起,竟死于军中,最终实现了他“马革裹尸”的豪情壮志!
12、(出自):三国·魏·曹植《谢封甄城王表》:“臣愚驽垢秽,才质疵下,过受陛下日月之恩,不能摧身碎首,以答陛下厚德。”唐·蒋防《霍小玉传》:“平生志愿,今日获从,粉骨碎身,誓不相舍。”
13、马援是东汉名将。他年轻时当官。有一次,他放走了一个囚犯。他自己逃到甘肃一个僻远的乡村。汉光武帝时,他奔赴沙场抵御外族侵略。他抗匈奴伐交趾,屡建战功。光武帝封他为伏波将军。不久,威武将军刘尚在贵州阵亡。消息传来,光武帝十分担忧那里的战局。马援年过花甲,却自愿请求出征。他说:好男儿为国远征,以马革裹尸还葬!他出兵贵州,勇挫敌兵,后来不幸病死在战场。马革裹尸是指牺牲在战场上,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形容英勇杀敌,不怕死在疆场上。
14、(解释):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英勇牺牲在战场。同“马革裹尸”。
15、捐躯疆场以泽量尸决一死战肝脑涂地赴汤蹈火马革盛尸战死沙场粉身碎骨
16、(相近词)赴汤蹈火、决一死战
17、《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18、军人,在民族危亡之际但求马革裹尸,当逃兵这样的事是万般不屑的。
19、(释义)马革:马皮。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英勇牺牲在战场。
20、马革裹尸的近义词:
二、马革裹尸把家还是什么生肖
1、他为国鞠躬尽瘁,燕然勒功,经他锲而不舍的努力,国家终于恢复治安,他真是死而后已啊,但他死后被人陷害,马革裹尸,真可惜。
2、(马革裹尸)宋·苏轼:“誓将马革裹尸还,肯学班超苦儿女。”清·邵长蘅:“纵然马革裹尸还,九尺昂藏一男子。”
3、闭上眼,那马革裹尸,凄凉悲惨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
4、倪兄听我一言,再过些时日在下便要随军北伐,如若成功便是对大清江山的迎头重击,如果失败在下也只能马革裹尸。马革裹尸的经典造句纵然谄媚诬蔑视听,也不随其流扬其波,这是执著的选择;纵然马革裹尸,魂归狼烟,只是豪壮的选择。作为军人当以马革裹尸,报效国家!
5、偏偏这时,从凉州传来一个惊天变故!原来自从马援走后,另一员心腹大将王元多次怂恿隗嚣攻占陇西,独自称王,问鼎天下!隗嚣竟被说动,决意反抗汉朝。刘秀听说后找来马援询问,马援十分惊讶,多次写信给隗嚣,劝他认清天下大势,还是顺从光武帝为好。
6、男儿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手中邪?
7、马援不说空话,在洛阳仅呆了一个多月,匈奴和乌桓又发起侵袭,他主动请求出征,前往北方迎战。
8、不言弃教会我们即使腹背受敌也要血战到底,即使马革裹尸也要不屈不挠,即使兵挫地削也要重整旗鼓,征战天下。
9、战士在外出征阵亡埋在连绵不绝的青山,哪里不是可以埋葬占忠勇之士的地方呢?不用一定要返回家乡去埋葬。
10、[成语解释]马革:马皮。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英勇牺牲在战场。
11、隗嚣作为军阀,手握重兵,称霸一方,当时天下大乱,豪杰并起,隗嚣就想争夺天下,便派马援先到成都公孙述那里,希望说服他,能助自己一臂之力。马援和公孙述是老乡,觉得这件事情应该好办,于是就去了,本来想以老乡的名义谈谈,没成想,公孙述也是一个野心家,知道马援来此的目的,便整装上阵,兵甲同行,接待马援用的是王侯礼仪。马援一看,觉得公孙述真是一个井底之蛙,便回报隗嚣。隗嚣又让马援游说刘秀,马援一见到刘秀,就被其风度所倾倒,认为这才是天下之主。后来,隗嚣想起兵造反,马援百劝不听,便离开隗嚣,投奔了刘秀。(马援在兰州镇守大西北)(金城 兰州)
12、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英勇作战,献身疆场的决心。
13、粉身碎骨(fěnshēnsuìgǔ)
14、[典故出处]《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
15、作为历史爱好者,我就这个朋友的提问,谈谈三国时代蜀国五虎将之一的西凉马超的远祖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吧。“马革裹尸”是马援的名言。(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其人)三国马超每次和别人开战之前,总是很自豪地说:“我乃东汉伏波将军马援之后!”那么马援是谁呀?这个人可了不得,马援是东汉时代扶风茂陵人(陕西茂陵),东汉初年光武帝手下的一员名将,开国功臣,留下了“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画虎不成反类犬”等等流传千古的名言。
16、这一骑横冲直撞,街上行人、摊位纷纷避让,避让不及的就被骑上的一根鞭子抽飞,也不落的马革裹尸的下场。
17、在台儿庄战役中,马革裹尸者不计其数,尸横遍地,血流成河。
18、纵然谄媚诬蔑视听,也不随其流扬其波,这是执著的选择;纵然马革裹尸,魂归狼烟,只是豪壮的选择。作为军人当以马革裹尸,报效国家!
19、(裹革)明·皇甫汸:“业既违操觚,勋还期裹革。”清·吴伟业:“老臣裹革平生志,往事伤心尚铁衣。”
20、意思:英勇阵亡在外,青山连绵,哪里不是掩埋忠勇之士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运回家乡安葬呢?
三、马革裹尸是哪个时期的
1、(马革惊心)清·王士禛:“乌啼溅泪逢寒食,马革惊心裹战场。”
2、(解释)马革:马皮。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英勇牺牲在战场。
3、马革裹尸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4、马革裹尸意思是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寓意将士要英勇牺牲在战场,方为天职的英雄气概。“马革裹尸”体现的一种人生价值取向,能为后人传颂。古代社会受儒家思想影响最大,其中“忠孝”一直是作为人生的最高价值。其中“忠”显得尤其高尚。“忠”就是效忠国家,效忠朝廷。所以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青睐。而在战场是为效忠国家最激烈,最显着的地方。战场上存活下来,表面上看来还不能表现尽忠。而战死,则是无可争议的尽忠!所以一些爱国将领以此为最高荣誉。
5、汉光武帝时,他奔赴沙场抵御外族侵略。他抗匈奴伐交趾,屡建战功。光武帝封他为伏波将军。
6、[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褒义
7、昔日马革裹尸的悲惨已经不在,幸福生活来临了。是马革裹尸mǎgéguǒshī(释义)革:皮;皮革;裹:包。用马皮将尸体包起来。形容英雄战死杀场的决心和无畏气概。(语出)宋·辛弃疾《满江红》:“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忤休重说。”(正音)革;不能读作“ɡě”。(辨形)裹;不能写作“里”。(近义)赴汤蹈火决一死战(反义)临阵逃脱(用法)含褒义。一般作谓语、定语、宾语。(结构)主谓式。典故一指典制和掌故;二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三指具有教育意义且大众耳熟能详的公认的人物、事件。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马革裹尸成语典故,欢迎大家分享。
8、(释义):在古代打仗的时候,牺牲了的将士会被其他同伴用马皮包裹尸体运回故乡,表明他们是用生命来报答祖国的,活着的人以来纪念他们对祖国的贡献,彰显他们的忠心。英勇阵亡在外,青山连绵,哪里不是掩埋忠勇之士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运回家乡安葬呢?
9、马革盛尸(mǎgéshèngshī)
10、世界上神秘的古罗布泊是马革裹尸的战场。
11、生非容易死非难,人命斯须薤露干。马革裹尸诚一快,男儿事业在征鞍。
12、白话释义:离愁满怀,正对着白日西下,扬鞭向东从此辞官策马奔赴天涯。英勇阵亡在外,青山连绵,哪里不是掩埋忠勇之士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运回家乡安葬呢?落花纷纷绝不是无情飘洒,化作春泥愿培育出更多新花。
13、qing shan chu chu mai zhong gu
14、临阵逃脱临阵脱逃贪生怕死
15、解释:以:用。身:生命。殉:为达到某种目的而牺牲自己的生命。为了效忠国家而牺牲自己的生命。
16、前面说到,西凉诸侯隗嚣在马援的相劝下,答应归降洛阳刘秀,并让马援护送自己的儿子隗恂先往洛阳充当人质,一行人到达后,被暂时安顿下来。或因当时战事吃紧,或因马援初来乍到,刘秀一时不敢大用降将,所以几个月下来,马援和随行人员一直被闲置,后来有些待烦了,马援便上书刘秀,请求带兵前往上林苑屯田,光武帝刘秀答应了。
17、“何须马革裹尸还”全诗的意思:出征的战士应当高唱军歌胜利归来,决心把满族统治者赶出山海关。战士只知道在战场上为国捐躯,哪会想将来战死后尸体以马革包裹而还。“何须马革裹尸还”出自清代徐锡麟的《出塞》:“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出塞》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家、诗人徐锡麟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该诗中诗人运用很多反映古代将士英勇征战、为国捐躯的典故,以抒发诗人为国效力的豪情壮志,表达了诗人愿为推翻旧制度,振兴中华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该诗语言朴实流畅,音韵铿锵,旋律优美;朗朗上口,气壮山河。
18、嘉庆十九年,从徽州护送妻子的棺柩回到杭州,存放在湖西的茅家埠。著四篇《明良论》,第一次明快地表露了自己的政治见解,对君权专制进行抨击。令外祖父段玉裁阅后又惊又喜,他欣然加墨批点,认为他的论述正中当今政治要害,是别具一格的见解。后回徽州后参与父亲主持的《徽州府志》重修工作。
19、出征的战士应当高唱军歌胜利归来,决心把满族统治者赶出山海关。
20、神秘的古罗布泊是马革裹尸的战场。
四、马革裹尸受人尊敬的伏波将军是
1、文接“不修边幅”成语故事,继续讲述东汉开国名将马援的传奇一生。
2、志愿军战士勇敢作战,不畏牺牲,为了打败美国野心狼,即使马革裹尸,也在所不惜。
3、(成语):马革裹尸(拼音):mǎgéguǒshī(解释):马革:马皮。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英勇牺牲在战场。(成语故事):
4、马援回京时,正值近塞的乌桓前来骚扰,他不辞辛劳请求出战。乌桓属东胡系,与匈奴、中原王朝屡有交锋,建武二十一年马援仅是率三千骑兵来前线巡视,乌桓便怯战而退,还称愿为汉廷驻守边疆。
5、雄武之士,当战死沙场,马革裹尸而还,岂能苟且偷生?
6、作为军人,应以马革裹尸为荣。
7、马援不说空话,在洛阳仅呆了一个多月,匈奴和乌桓又发起侵袭,他主动请求出征,前往北方迎战。马革裹尸造句你当山中高士,我自马革裹尸,如果下一世真生在太平盛世,我来杭州,跟你看尽锦绣山河。君子在野
8、怕什么,最坏不过马革裹尸还!
9、这个时候,云阳令扶风县的朱勃,原来和马援交情很好,看见朝中大臣个个明哲保身,就挺身而出,只身为马援喊冤,光武帝这才平息了怒气。马援和皇帝有椒房之亲,因为马援的女儿就是后来汉明帝的夫人马皇后,所以汉明帝为了避嫌,让这个名将受了点委屈,没有进“云台二十八将”排行榜,也算是个遗憾。
10、李大哥,大丈夫应当建功立业、报效国家,就算战死杀场、马革裹尸也不枉男儿七尺之躯,大明如今内忧外患,天灾人祸,李大哥,难道不想不想报效国家?
11、出自东汉初的名将马援,英勇善战为东汉王朝的创建立下汗马功劳。后来,他又率兵平定了边境的动乱,威震南方。公元41年被刘秀封为伏波将军。马援(前14年-49年),字文渊。扶风郡茂陵县(今陕西兴平)人。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著名军事家,东汉开国功臣之一。新朝末年,马援投靠陇右军阀隗嚣麾下,甚得其器重。后归顺光武帝刘秀,为刘秀统一天下立下了赫赫战功。统一之后,马援虽已年迈,但仍请缨为国奉献。其老当益壮、马革裹尸的气概,受到后人的崇敬。
12、马革裹尸的原义是死于战场后,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比喻英勇作战,效命沙场;在句子中可充当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褒义;也作“裹尸马革”。后用来形容为国作战,决心为国捐躯的意志。
13、(马革)清·孙旸:“未能马革酬明主,肯为猪肝累故人。”
14、解释:马援说道:“如今,匈奴和乌桓还在北方不断侵扰,我打算向朝廷请战,提出当个先锋,作一个有志的男儿。男儿应该战死在边疆荒野的战场上,不用棺材敛尸,而只用马的皮革裹着尸体回来埋葬,怎么能躺在床上,死在儿女的身边呢?"孟翼听后说道:“作为烈士,就该这样啊。”
15、(出自):清·顾炎武《羌胡引》:“四入郊圻躏齐鲁,破邑屠城不可数,刳腹绝肠,折颈折颐,以泽量尸。”
16、曾在宾客与部下之间留下“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男儿要当死于边野,马革裹尸还”等豪言壮语,千古传诵。
17、马革裹尸是指牺牲在战场上,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形容英勇杀敌,不怕死在疆场上。
18、成语解释革:皮;皮革;裹:包。用马皮将尸体包起来。形容英雄战死杀场的决心和无畏气概。
19、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马革裹尸
20、陪同马援一起出征的还有中郎将马武和耿舒,耿舒一直嫉妒马援,所以处处和他作对。除了这些人,朝廷中还有一个人恨马援恨得咬牙切齿,那个人就是驸马梁松。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马援和梁松的老爹是朋友,有一次梁松来拜见他,马援觉得自己是长辈,就没有尽到礼仪,别人劝马援,说梁松是驸马,你怎么能不懂规矩?马援说,我和他老爹一个辈份,梁松即使现在很尊贵,也不能在我面前乱了辈份。梁松闻言就很不高兴。
五、马革裹尸
1、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意思为:英勇阵亡在外,青山连绵,哪里不是掩埋忠勇之士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运回家乡安葬呢?
2、那隗嚣见马援仍劝自己投降,认定他是背叛了自己,气得撕毁书信,公开叫板与大汉为敌。
3、"马革裹尸”出自《后汉书.马援传》,东汉名将马援曾说“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清代龚自珍将前人的意思推进了一层,因而有了《已亥杂诗之一》中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名句。“忠骨”指忠臣的遗骸。“何须”指为什么要,含有“用不着,不用”的意思。“马革裹尸”就是用战马的皮把尸体包裹起来。“青山处处埋忠骨”改自“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这是刻在杭州西湖岳王墓石柱上的一副对联。“何须马革裹尸还”应出自清·徐锡麟《出塞》“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典故出自《后汉书·马援列传》。
4、(马革裹尸) 东汉马援自南方还军,故人多迎劳他,号称有计谋的孟冀也向他祝贺。马援说:"你怎么也同一般人一样呢?方向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我想自请击之,男儿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死在儿妇女婢中呢?"见《后汉书·马援传》。后以"马革裹尸"等指为国而战死沙场。清张贷《西湖梦寻·岳王坟》:"但恨和一成,国家日削,大丈夫不能以马革裹尸报君父,是为叹耳!”
5、出自:《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6、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7、"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句诗,源自东汉名将伏波将军马援的故事
8、马革裹尸是东汉的故事。马援(前14年-49年),字文渊,扶风郡茂陵县(今陕西省兴平市)人,汉族。中国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将领,东汉开国功臣,汉明帝明德皇后之父。新朝末年,马援投靠陇右军阀隗嚣,甚得器重。后来归顺光武帝刘秀,为东汉统一立下了赫赫战功。东汉建立后,马援仍领兵征战,西破陇羌,南征交趾,北击乌桓,累官至伏波将军,封新息侯,世称“马伏波”。其老当益壮、马革裹尸的气概,受到后人的崇敬。建武二十五年(49年),马援在讨伐五溪蛮时病逝,享年六十四岁。死后受人构陷,被刘秀收回新息侯印绶。汉章帝时平反,追谥“忠成”。唐德宗时成为“武庙六十四将”之一。宋徽宗时加封至“忠显佑顺王”,位列“武庙七十二将”。清圣祖时从祀历代帝王庙。
9、孟翼听了很尴尬,一时不知如何应对才好。马援见他不说话,继续说道:“武帝时的伏波将军路博德,开拓了七个郡那么多的土地,而他得到的封地只有数百户。我的功劳比路将军小得多了,却也被封为伏波将军,封地多达三千户。赏过于功,我怎么能长久保持下去呢?先生为什么不在这方面指教指教我呢?”
10、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大丈夫当舍身报国,马革裹尸。
11、即使腹背受敌也要血战到底,即使马革裹尸也要不屈不挠,即使兵挫地削也要重整旗鼓,征战天下。
12、马革裹尸的解释及造句,以下是我为您提供的马革裹尸造句以及解释,欢迎大家查阅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13、马革裹尸(mǎgéguǒshī)
14、公元32年,刘秀起大军亲征隗嚣,当行至漆县时,前方山路险峻,人马不敢继续前行,君臣等人正犹豫徘徊时,马援从后面飞马赶到,他叫人取些米来,便在刘秀及众将面前,把米堆成凉州一带的山川地势,还标明人马往来进退的路线,说得十分明白,刘秀捋须大笑着说:“如此看来,敌人已在吾军掌握之中也!”于是下令大举进军,经过几番鏖战,最终汉军大获全胜,基本肃清隗嚣的主力部队。
15、马援年轻的时候,家境贫寒,无以养家,他便对哥哥马况说,要去西北戍边垦田。哥哥说,老弟你是大器晚成之人,好好努力,终会干出一番事业。马援便到了边境,屯田养士,等待机会。等到衣食无忧之后,马援说,家有巨财,应该赈济百姓,否则就成了钱财的奴隶了!便散尽万贯家财,只身投奔了陇西天水军阀隗嚣,以实现自己的雄伟抱负。那一年是公元25年,汉光武帝刘秀刚刚即位。
16、作为一名军人,就是要保家卫国,即使在战场上马革裹尸又有妨呢。
17、在抗战期间,无数的战役中,马革裹尸者不计其数,尸横遍地,血流成河。
18、正是!如今北方战事在即,眼看李唐江山就要风雨飘摇,俺爹说了,大丈夫生于世,就该驰骋沙场,马革裹尸,报效朝廷,岂能混迹于市井中一辈子?
19、作为军人应当有马革裹尸,为国捐躯的气节。
20、马革裹尸这个词应该怎样造出比较好句子呢?下面是我整理的马革裹尸的意思和造句,欢迎欣赏马革裹尸的意思马革:马皮。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英勇牺牲在战场。马革裹尸的造句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