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谚的意思和拼音【文案100句】
一、农谚的意思
1、风:朝风一夜雨/东风雨,西风晴,北风过来冷煞人/一场春风,对一场秋雨
2、所以,“大麦不过小满,小麦不过芒种”的意思是说,大麦收获最晚不能超过小满时节,小麦收获时间最晚不能超过芒种。
3、关于冬至的俗语还有很多,而这些都是古代劳动人民在农事实践中的智慧结晶,是农耕文化的重要部分,其对农民的农业生产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来源:农业技术)
4、“大雪纷纷是丰年”这是很好理解的一句俗语,和上面一句的意思是差不多的。在大雪节气的时候下雪了,就表示这一年的天气很应节气,古人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兆头。同时降雪也是有好处的,一方面雨雪会冻死地里的病虫害,来年庄稼生长就会少一些病虫害的破坏。另外一方面是雨雪还可以给农作物保暖和灌溉,同时雪水中也有一些矿物质,可以起到施肥的作用。“大雪不寒明年旱”说的意思是大雪节气的时候,天气还比较的暖和,那么这样的年份就是很反常的,来年的雨水就偏少,这样对农作物的生长是不利的。过去农民都是靠天吃饭的,雨水少了,那农作物的生长就要受影响,产量就会减少,农民又要受苦了。这个和农谚“大雪下雪,来年雨不缺”的意思刚好相反。
5、春雨贵如油,一点都不夸张,春天里万物复苏,草儿生根发芽,如果没有一场及时的春雨,一切生物都得不到良好的生长条件,春将不春,在我们内蒙古大草原上如果没有春雨的滋润,牛羊恐怕就要闹饥荒了,内蒙古沙漠居多,如果没有一场好的春雨,沙尘爆就会肆意的侵犯,整个内蒙古,甚至大部分中国都会受到沙尘爆的侵害。春雨贵如油,老人留下来的话一点都不假!
6、其说的是如果在立春当天是刮北方,那当年的雨水比较充足。而是刮东风,则表示天气回暖很快。如果是刮西风,那就还会继续冷上一段时间。
7、桃花落在泥浆里,打麦打在尘土里。
8、东风急溜溜,半夜雨稠稠。
9、梨五杏四这是一句农谚,意思是梨子要五年才能有收成,杏树则要四年。还有一个版本是:桃三杏四梨五年,想吃核桃要九年,枣树隔年能卖钱,桑树当年能喂蚕。这里说的核桃是传统品种,现在有些新品种结果年龄大大提前了。更多版本还有:桃三杏四李五年,要吃核桃等十年桃三杏四李五年,红枣一年就变钱桃三杏四李五年,枣树当年就换钱桃三杏四李五年,柿子结果七八年桃三杏四李五年,想吃胡桃十八年类似的谚语还有:九尽花不开,水果挤破街。九尽花不开,果子压塌街。花开九不尽,果价要跑人。花开九不尽,果子没人问。
10、如果农历七月初七下雨的话,那么之后将会是连续的阴雨天气,一直到农历的十月初一。
11、蛇过道,大雨到;蛇上树,有大雨。
12、这里初一是指农历九月初咱们知道二十四节气是阳历,在阳历上的时间比较固定,每年前后相差不到3天。但是,二十四节气在农历上就不固定了,有的时候在月初,有的时候在月中,还有的时候在下个月。因此,寒露节气在农历上有的年份是在农历八月里,有的时候在农历九月里。所以,古人把白露和农历九月初一的先后顺序来预判当年冬天的寒冷情况,为农耕做准备。
13、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九月初一在寒露节气之后的年份,空气会来得比较晚和冷空气相对比较少,当年的冬天不会太冷,是个暖冬,不用特意去准备棉衣。相反,九月初一在寒露之前的年份,冷空气会来得比较早,冬天也会比较冷,是个冷冬。
14、寒露节气是二十四节气当中第一个提到“寒”字的节气。在古书中记载:“寒露节气,斗指戊;太阳到达黄经195度;斯时露寒而冷,将欲凝结,故名寒露”。在民间也有“露先白后寒”的说法,意思是说白露标志着天气由炎热到凉爽的过渡,寒露标志着由凉爽到寒冷的过渡。
15、有个歪木头,没个歪匠人
16、农谚是指根据农业生产经验总结的谚语,是口头流传的,可以指导农业生产,也可指导农民的日常生活,最早的农谚记载可见于《诗经》。
17、梨五杏乌鸦说的就一句农谚。这是苏教版国标本第四册的一篇课文,讲了一只猴子因为没有主见,一味听别人的意见不断改种果树,最后一无所获的故事。其中包含的农谚分别是“梨五杏四”,“杏三桃四”,“桃三樱二”以及“樱桃好吃树难栽”,其中只有第一句是乌鸦说的。前三句农谚的意思是杏树四年结果,桃树三年结果,梨树五年结果,樱桃树两年结果。
18、总之,雨水增多可能会使我们田间高温高湿,容易出现病害,要提前去预防。另外,田间积水也要及时往外排一下,以免造成根系呼吸受阻,出现烂根死苗的情况。
19、这是农民种植农作物的经验总结,告诉人们,节季到来了,要开始种瓜种豆了,不能拖缓,节气不等人,你迟它不迟,不种就错过了种植的大好时机了。
20、立夏前后也是芝麻种植的最佳时期,问题里只说了~麻,花,稻,芝麻,其实:夏季是所有农作物播种的最后一季,也是农民最辛苦的一个季度。对农民来说,一年四季在于秋!因为秋天才是真正收获的季节,接下来就到金秋十月秋播期,冬小麦开始播种了。
二、农谚的意思和拼音
1、八月十五雨星星,正月十五雪打灯。如果农历八月十五下雨的话,那么来年的正月十五就会下雪。与之类似的说法是,“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
2、“晚霞行千里,早霞不出门”意思为:就是说有晚霞的话,以后几天都是晴空万里的好天气;早霞出现的话天气就会变坏。
3、④一年雨水看冬至(浙)。
4、日:朝霞不出门,晚霞走千里/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5、农谚是指有关农业生产的谚语,是对农业生产与天时气象关系的深刻总结和高度概括。比如春不种,秋无收。立夏勿下雨,犁耙倒挂起。五月端午晴,烂稻刮田膛等等。
6、这是相当经典的一句俗语了,很多的老农民都听说过。其意思是指冬至节气当天如果不下雨,那整个冬季就会以晴天为主,降水、降雪的情况就比较少了。在广州地区有着“冬至有雨雨水多,冬至无雨雨水少”的说法,而在湖南则有“冬至毛毛雨,夏至涨大水”。
7、六月里迷露,要雨到白露。
8、“清明时节,麦长三节”,黄淮地区以南的小麦此时即将孕穗,油菜已经盛花,东北和西北地区小麦也进入拔节期,应抓紧搞好后期的肥水管理和病虫防治工作。北方旱作、江南早、中稻进入大批播种的适宜季节,这个时候也要抓紧时机抢晴早播。
9、前几天雨连着下了三天,一点也没有歇息的意思。乡亲们急得要命,披着蓑衣打着伞往地里跑。地里的景象让人忧心,玉米倒在了地里,谷穗落在了地里。王大爷叹息道,这是要歉收的节奏呀,老天爷可真不赏脸。接着他说了这么几句农谚老话,一起来看看说的是啥意思吧!
10、这是在农夫的家乡湖南这边所流传的一句经典俗语了,听农村的老辈人说,其准确率还是比较高的。俗语的意思是说在冬至节气当天早上如果是有霜,也就是说当天是大晴天,那么在明年的时候雨水就比较少,很有可能会出现旱情。在国内多个地区都有这个说法,比如在广西地区有农谚“冬至无雨,来年夏至旱”,意思是冬至当天没有降雨,在第二年的夏至节气期间少雨,极有可能会出现旱情。
11、小满节气马上就要到了,河南等地的大蒜也到了收获的时间。对于大蒜什么时候收获产量最高,很多种植户都有自己的判断标准。在过去农村有“小满不起蒜,留在地里烂”的说法,是什么意思呢?
12、“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的农谚,指的是在清明时节,除东北与西北地区外,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日平均气温已升到12摄氏度以上,大江南北直至长城内外,到处是一片繁忙的春耕景象。
13、种业商务网:一览天下种业,我能!
14、正所谓“小暑过,一日热三分”,小暑节气一到,“蒸煮模式”也就开启了,因为紧跟其后的就是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了。农谚说“夏至三庚入头伏”,而今年头伏是7月12日,并且中伏还有20天了。根据农谚“冷在三热在中伏”来看,今年的伏天比较热,而且还是超长待机,从七月下旬将要持续到八月中旬。在有些地方还有着类似的说法,比如在江苏地区有“雨打小暑头,四十五天不用牛”,意思是说小暑节气前后下雨了,那后面的天气干旱少雨,所以用不到牛了!
15、本平台免费提供农业技术指导,解析农民政策
16、意思是说在此节气,连女子也要下地帮助度过“农忙”;在河北某些地方,芒种这天则有“嫁树”的习俗:用刀子在枣树上划几下,寓意可以多结果实。
17、农谚是古人通过长期与自然相处的经验和一些现象的总结,而不是预言,不能当作预言来看,这点要明白。所以,不能用现在的认知去否定古时候的一些总结,那样不公平,毕竟,气候条件和处理事物的手段以及认知都不一样了!
18、农谚极大部分作者是广大的劳动群众,这就决定了农谚的思想、感情以至于表达形式必然是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富有生活气息、泥土气息的,并且便于记诵,相互传播。其中最常用的是把生产技术措施与人的关系联系起来说明,最易为群众所接受。
19、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9个节气,更是干支历午月的起始。它的字面意思是“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在农村,芒种前后是一段农事活动非常忙碌的时间,既涉及收获,也涉及播种。
20、雾:早雾晴,晚雾阴/春雾雨,夏雾热,秋雾凉风冬雾雪
三、十句经典农谚
1、这句农谚同样是古人长期观察之后经验的总结,准确性还是比较高的,小时候就常听老人念叨。其意思是说如果在初一的时候下雨了,那初二往往就会天晴了。而如果初三下雨了,那后期的雨水则比较充足,将会持续到十五。
2、二十四节气是古人为了指导农业生产而设立的,是根据地球在太阳黄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换句话说,就是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了24等份,每一个等份就是一个“节气”。月初为“节”,月中为“气”,节的重要性要比气大,代表着变化。就像竹节一样,节起到上下连通的作用。
3、“天上有了扫帚云,不出三天大雨淋”:天上出现扫把云,表示要下大雨了。
4、这是流传非常广的一句经典农谚了,其意思是说如果立春之后天气回暖很快,这样就是春脖子短,那并不是什么好事,因为在后期还常常会因为冷空气的入侵,导致气温下降而出现倒春寒的气象灾害。这句农谚还有下半句:春脖长,回春晚,一般少有倒春寒。
5、需要指出来,这句农谚中的“四十五天”其实并不是实数,而是指时间比较长。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在小暑节气前后如何下雨了(并不是说小暑节气这天),那表示后面的气温会比较高、雨水也少。因为天气太过闷热,就连养牛的农民也被高温天气折腾得不想要出去放牛了。这句俗语主要还是突出了,小暑节气到了,那后面的气温就很高这个特点。
6、需要注意的是,农谚老话具有一定的地域性,不可以一概而论。
7、月落七月阴雨连绵十月一。
8、“大雪满天扬,来年谷满仓”:冬天下了很大的雪的话,第二年谷物就会有好收成。
9、“明前茶,两片芽”,茶树新芽抽长正旺,要注意防治病虫;名茶产区已陆续开采,应严格科学采制,确保产量和品质。这时北方冷空气仍有一定势力,天气冷暖多变,应注意防御低温和晚霜冻天气对小麦、水稻秧苗和开花果树以及其他春播作物造成危害。
10、田小二(河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定义中国差异化农资产品,打造农资差异化服务模式”,多年以来致力于土壤修复及土壤治理,解决作物生长一线难题,诚挚服务亿万中国农民,并将先进的高科技技术转化为惠及百姓增产创富的绿色产品,帮助每一位农民提高作物产量和改善生活品质。
11、因地制宜的农谚:“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水稻玉米走平川,小麦豆类走半山,洋芋高涯顺山转”等等,要尊重作物的生长特性,根据土壤的性质来播种。
12、老话说“立夏连绵雨,短袖换棉衣”,意思是说,如果立夏时节这段时间降雨比较多,那么接下来冷空气也会比较多,已经穿上的短袖又换上了棉衣。这种低温天气对于和水稻的生长是非常不利的,这个时候东北水稻和玉米正忙着插秧播种,需要阳光和温度,让秧苗加快缓苗和种子萌发,连续低温,对出苗率影响还是很大的,再补苗显然是会增加成本的。
13、而这句农谚也是有一定依据的,古人发现每年到了农历五月二十六这天的雨水普遍比较多,只要这一天下雨了,那么后面的雨水就比较充足,往往三天下小雨,五天下大雨。反之,如果这天没有下雨,那后面的雨水就很少,这个就是古人的经验总结。而在农历五月二十六这段期间已经进入酷暑了,气温比较高了不说,阳光也很充足,日照时间也很长,这样各种作物的生长也是比较旺盛的,而作物的生长也是最需要雨水的时候。像水稻、玉米、高粱等作物都是喜水作物,因此这个时候下雨了,那对其生长有利,自然就可以预测今年秋季的收成如何了。但如果到了农历五月底了还不下雨,那雨水就不多,而这对于庄稼来说是很不利的。
14、农谚是指有关农业生产的谚语。是农民生产经验的概括和形象的反映,对于农业生产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15、在以前是没有天气预报的,但是老祖宗所总结的这些农谚、俗语,却能预测几个月后,甚至来年的天气情况。而这句俗语的意思是说,来年雨水的多少,是在冬至节气当天就有所体现的。如果冬至节气当天降雨,那来年雨水充足。而冬至节气当天是晴天,那么来年的雨水就比较少了。
16、端午落雨还好熬,初六落雨烂脱瓦。
17、另外,以前我也多次说过,冬天如果不寒冷,冬小麦和大蒜等越冬作物就会在冬天出现旺长的情况,抗冻能力下降,寒潮来时就会发生冻害。所以,冬天寒冷,小麦不会发生旺长,并且,大雪覆盖有利于小麦安全越冬和有利于后期生长。老话“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18、小雪不见雪,小麦粒要瘪。
19、这句农谚非常容易理解,意思是说,寒露交节这天是晴天的年份,当年的冬天大多都是不冷的。
20、②雷打立春节,惊蛰雨不歇。
四、农谚的意思解释词语
1、刚进入头伏(初伏),山里人就开始忙着种胡萝卜、水萝卜、红心萝卜等蔬菜了。中伏(二伏)则适宜播种荞麦。末伏(三伏)是播种大白菜的最佳时节,一到末伏,家家户户都在自家的小菜园里忙着种白菜。
2、这是预防倒春寒的一句农谚,如果在立春节气当天出现了降霜天气,那在后期就有可能会有倒春寒,这样会冻坏秧苗,这对春播农作物都是不利的。古人还发现,立春当天的风向也能预测后期的天气:立春北风雨水多,立春东风回暖早,立春西风回暖迟。
3、以前农村里,基本上每个村子都有几个很会看天气的老人,如果对近期的天气拿不准,村里人都会向他去请教,而这些老人判断天气好坏的依据就是古人传下来的农谚,在当时虽然没有天气预报,但是这些老人的预测十有八九是准确的,而这就是农谚的魅力。
4、这句农谚的字面意思是很好理解的,其意思是说在立春这一天如果天气晴朗,那代表着这一年将会风调雨顺。反之,如果在立春当天是下雨了,那后期的天气会雨水比较多,将一直持续到清明前后。
5、③冬至无雨一冬晴(皖、鲁、川)。
6、鸡啁风,鸭啁雨,蚂蚁拦路要落雨。
7、每日汇集全国上百家蔬菜批发市场,数百个蔬菜品种,上千条蔬菜最新价格行情,数据准确、及时、全面。
8、现在人们常把“梨五杏四”用来比喻做什么事情都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挥而就,一步登天,“性急吃不了热豆腐”,不能违背自然规律。
9、所以,5月11日(农历四月十一)多地下雨的概率还是很大的。按照古人的推断,接下来一段时间下雨的天气会增多。
10、农谚是古人经过千百年的观察、体验之后总结出来的,其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都给农民农事安排起到了很好的借鉴作用。虽然现在有天气预报了,想要了解最新的天气情况,随时随地都可以,而且还比较的精准。但是古人没有现在的高科技,全部是凭借长期的经验。在农村的很多农谚中,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和24节气相关,毕竟在古代的时候24节气是农民农事活动安排的参考依据。农谚“淋了小暑头,四十五天不放牛”啥意思?2019年小暑是哪天?
11、在北方,一层厚厚而疏松的积雪,像给小麦盖了一床御寒的棉被。雪中所寒的氮素,易被农作物吸收利用。雪水温度低,能冻死地表层越冬的害虫,也给农业生产带来好处,来年收获就多。所以有一句农谚“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12、农谚有“秧好半年稻”,“麦要浇芽,菜要浇花”,“处暑根头白,农夫吃一赫”,“稻如莺色红,全得水来供”,“寸麦不怕尺水,尺麦但怕寸水”,“茂林之下无丰草,大块之间无美苗。”,“骤雨不终日,飓风不终朝”等。
13、④吃了立春饭,一天暖一天。
14、虹:朝虹雨,夕虹晴/东虹晴,西虹雨
15、农谚是指有关农业生产的谚语,是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里总结出来的经验。农谚流传相当久远,不少古书上已有记载。农谚讲的是农业生产。广义的农业生产包括农、林、牧、副、渔五业,农之中还包括农作物、果蔬、蚕桑等,这些内容在农谚中都有。
16、此时气温转暖,草木萌动,天气清澈明朗,万物欣欣向荣,清明含有明洁之意。
17、雨前麻花,小雨落勿大,雨后麻花落勿停。
18、老祖宗还发现了,冬至节气当天的风向也对后期的天气有影响。如果冬至当天刮的是西北风,那预示着来年春季的雨水比较少。而在湘、桂、云等地还有着“冬至强北风,注意防霜冻”的说法,意思是指在冬至节气的北风比较大,那就有可能出现倒春寒,需要放置霜冻情况。类似的说法还有“冬至有风冷半冬,冬至有雪来年旱(晋、鲁)”。
19、意思则刚好相反,如果立春后天气转暖慢,则出现倒春寒的概率很低。下霜说明今后都是晴天,下大雪预兆今年是丰收年。芒种和夏至是两个节气,在芒种时天气炎热干燥,在夏至时经常下雨,连雨绵绵。没有树林,景色不秀丽,没有水,树林不幽静。多树,风调雨顺,没有树,旱灾、水灾频频。“春雷响,万物长”:春天打雷,即是要下春雨了,春雨润万物嘛,所以万物生长。
20、关于大雪节气的农谚还有很多,都是古人根据生活经验的总结,有些还是比较准确的。不过需要注意这些农谚都是有地域性的,并不是全国适用的。
五、农业谚语100句
1、削断麦根,牵断磨心,意思:是说麦子需要勤中耕,中耕后可以增产,但他不用增产等明字眼,而说麦子加工,磨大量的麦粉时可能会把磨心都牵断了,这样烘托来说,以鼓励人们作好田间中耕工作。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意思:就是说有晚霞的话,以后几天都是晴空万里的好天气;早霞出现的话天气就会变坏。稻子黄恹恹,主人欠它豆饼钱,意思:稻缺氮肥,叶片发黄,急需增施肥料。玉米去了头,力气大如牛,意思:玉米打顶后可以促使植株生长有力,结棒子粗壮。春东风,雨祖宗,意思:春天吹东风,是坏天气的前兆。东风四季睛,只怕东风起响声,意思::东风是不一定下雨的,东风大了,倒是可怕的。
2、通过冬至节气当天有无降雨,还能预测春节期间的天气情况。这句俗语的意思是指在冬至节气当天是晴天,没有下雨的话,在过年期间则雨水较多。而冬至当天下雨了,那过年的时候会以晴天为主,非常适合走亲戚、拜年了。类似的俗语还有“晴冬至,年必雨(鄂)”、“冬至晴,正月雨;冬至雨,正月晴(浙)”、“冬至晴,新年雨;冬至雨,新年晴(鲁、湘)”等。
3、12月22日(农历十一月十六日),就迎来了今年的第22个节气冬至了。冬至又叫“冬节”、“小年”,因为在以前冬至不只是一个节气,其还是一个很重要的传统节日,在民间有着“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即便是在今天,有些地方还保留着在冬至节气当天祭祖的习俗,即给过世的亲人烧纸。冬至作为24节气中第一个被确定的节日,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民间还流传着很多通过冬至节气当天的冷暖、风、霜、雨、雪来预示未来天气的俗语。今天农夫就和大家来分享七句老祖宗流传下来的冬至相关的俗语,不知道大家都听说过哪些呢?有你家乡的吗?
4、农历六月阴雨天气较多的话,这一年秋天地里的收成就不错,庄户人家就都能吃饱饭;而农历七月雨水过多的话,快要成熟的庄稼就会烂在地里,家家户户就得饿肚子。
5、虹高日头低,明朝着蓑衣;虹低日头高,明日晒得背皮焦。
6、好的谚语不但通俗易懂,而且读起来朗朗上口。
7、那么大蒜什么时候收获产量高呢?
8、四月十五云遮月,丢下秧板去抢麦。农谚是经验总结,预测有一定的准确性,但农谚受地域所限,不是放于四海皆准的。我国地大,东西、南北有很大差异。这句农谚在长江中下游流域或许适用有灵,在华北,东北及我南方就未必灵验有准了。
9、有了二十四节气人们劳作就简单多了,可以在每两个节气之间安排相应的农业生产活动,按节气时令安排播种、耕耘、收获和冬藏。
10、古人留下来的农谚和俗语,虽然有的已经不合时宜了,但能够流传这么久还是有一定道理的。您认为呢?
11、别忘了点在看哦让我们继续为农民发声
12、这句话的意思是指把你平时生活中积累的农谚知识都举出来。
13、意思是说,牛年马年里风调雨顺,庄稼都会有好收成,不愁不丰收,而鸡年和猴年的收成一般都不好,或旱或涝,往往歉收闹饥荒。
14、五月十三下一阵,家家打个黄谷囤。农历五月十三是雨节,如果这一天下雨的话,那么这一年秋天谷子就会大丰收,谷子多的都没地方储存了,家家户户需要建新的谷囤。
15、↑点击上方“乡色乡味”关注咱老百姓的号↑
16、传播是一种责任,传播是一种力量!
17、清明麻:以前,麻是农民生活必用之作物(拧绳子用的麻,麻子可压油食用)。麻的最佳种植期就是清明前后,成熟期在秋季。
18、③初一落初二散,初三落月半。
19、关注菜价变动,合理安排产销。
20、导语:今年冬天是个暖冬还是冷冬?古人留下农谚,看寒露天气就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