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得其所什么意思解释【文案100句】

2023-02-06 09:22:11

一、各得其所的意思解释

1、《毛诗》云:“虞人翼五豝,以待公之发。”《郑笺》云:“君射一发而翼五豝者,战禽兽之命,仁义之至。”案:此即成汤祝网,取不用命者之意也。其时亦必因有驺虞之瑞,而推所以感之者。故曰其仁如此,此之谓驺虞矣。与《周南》于嗟于麟同意。(《诗所》,第152页)

2、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不要各得其所,而应该互相帮助。

3、(解释):惠:给人好处;费:耗费。给人好处,自己却无所损失。

4、(解释)人声喧闹。鼎:古代三足两耳的煮东西的器物;沸,水开。

5、(解释)自然地产生(某种思想感情)。油然: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

6、各得其所(gèdéqísuǒ):原指每个人都得到满足。后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安排或舒适的位置。所:好的东西,想要的东西。各自得到自己想要的安置。

7、政府对下岗工人提供低利息创业贷款,既可以解决下岗工人的就业问题,又可以促进地区商业繁荣,还可以令银行增收,确实是一个各得其所的好政策。

8、作为理学名臣,李光地对于《诗经》性质与功能的认识,诚乃一秉儒学的政教传统,他在《诗所序》中开篇说明:

9、○阅读教学指导系列文章

10、(解释)得到的抵不上失去的。偿:抵补。

11、大国以下,犹云以大国下小国。小国则附之,大国纳之也。唯修卑下,然后乃各得其所。小国修下,自全而已,不能令天下归之。大国修下,则天下归之。故曰“各得其所欲,则大者宜为下”也。

12、(出自):《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3、(出自):《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14、《将仲子》三章。旧说仲子,祭仲也。而此诗为庄公之意,以为无侵我家事,无残我兄弟,我非溺爱,特上有父母诸兄,下有人言,不可不畏耳。朱子不从,而以为淫奔之辞。今考《国风》之例,多以关于君卿大夫者居前,民俗居后。民间淫奔之诗,不应次此。且朱子于后二篇,既从《序》说,则此篇亦一时事也,故姑仍旧。(《诗所》,第187-188页)

15、《序》谓思君子者,可从。盖以风雨鸡鸣为兴也。鸡之知时,或有东方微濛之景,则感之而鸣。然风雨冥晦,且无星月之光,而鸡鸣之节不改也。郑俗昏乱,而犹有心知礼义,独为言行而不失其操者,是以同道者见而喜之。(《诗所》,第192-193页)

16、(出自):《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7、(解释):文:文采;质:实质;彬彬:形容配合适当。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

18、(解释):天:天命,命运;尤:怨恨,归咎。指遇到挫折或出了问题,一味报怨天,责怪别人。

19、(出自):《论语·学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20、先看《氓》六章。这是一组描写男女相爱成婚而最终不合的叙事抒情诗,为什么最终会是这样的结局呢?其中涵有怎样的道理呢?李光地曰:

二、各得其所什么意思解释

1、各得其所指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安置,出自于《周易·系辞下》。具体内容各得其所:原指每个人都得到了满足。后指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安置。出处:《周易·系辞下》:“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例句:全国人民都要有说话的机会,都要有衣穿,有饭吃,有事做,有书读,总之是要各得其所。近义词:两全其美、得其所哉、各取所需。反义词:不得其所、人浮于食、人浮于事。

2、天下之归大国,犹众水之趋下流也。众动之赴静,犹泉高之赴下也。大国能下则小国附之,小国能下则大国纳之。大国下以取人,小国下而取于人。

3、(解释):比喻即使对一个普通的人,也不能随意改变他的志向,也指意志坚定,不可动摇。

4、(解释):优:有余力,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后指学习成绩优秀然后提拔当官。

5、学术聚焦第2期|吴晓明:论中国学术的自我主张

6、(解释):任用就出来做事,不得任用就退隐。这是早时世大夫的处世态度。

7、(出自):《论语·尧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

8、(解释)自己没有主见,别人说什么就跟着说什么。随:跟随;附和:(言语行动)追随别人,多用于贬义。

9、(解释)把不同的人或不同的事物放在一起谈论或看待。提:提出,举出。

10、(解释)形容心神不定非常惊慌的样子。

11、不过,李光地虽然在推求诗意的立场与方法上接续了朱熹的诗学,但在具体的结论上并没有全盘接受。即便是朱熹最具突破性的关于《郑》《卫》淫奔诗之说,李光地非常认同,“诸儒以为不然,今独信之者,谓非是不足以见乱之所生,为《二南》之左契”(《诗所》,第129页),但在具体解释上,也仍然是因诗而言,或接受朱熹的,或从旧说,或都肯定,或都否定,不一而足,充分表现出李光地诗学上的兼容择善与自得其见。兹各举一二例以见之:

12、从内容上看,李光地对于《诗》三百的诗义阐明,完全是放在修齐治平,情性-伦理-国家-天下,

13、(解释)依靠自己的生产,满足自己的需要。给:供给。

14、(解释):形容和悦而从容不迫地谈话。

15、(解释)理由充足因而说话有气势。直:公正的,正义的。

16、以及天人之际的宋明理学架构中的。这在他的《诗所序》中作有清楚的概括:

17、不折(zhé)不扣:

18、引证于周文王姬昌《周易·系辞下》:“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白话文:“一天中做交易,招致天下民众,聚集天下货物,相互交换而归,为自获得所需要的物品。”

19、(出自):《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20、孔子的话表明,他的确对《诗经》作了分类整理。《雅》、《颂》是直接有关祭祀等重要典礼的“庙堂诗”,使它们各自得到合适的位置,是承续了周公制作礼乐的事业。

三、各得其所是什么意思的解释

1、(解释)迫于无奈,不由得不那样做。迫:逼迫,强迫。

2、⑥人事人:求于人之意。

3、(解释)无路可走,已到绝境,比喻处境极其困难,找不到出路。投:投奔。

4、由于诗义是对诗意之外的寓义追寻,因此诗义虽见之于具体的诗意,但诗义在性质上却无疑趋向于具有普遍性的义理,上引注《芣莒》三章所谓“曲尽一事之理者”,即是清楚的表证。李光地在具体的阐发时,也非常自然地将诗义引向普遍性的呈现。请举数例以见之:

5、(解释)像天空的星星和棋盘上的棋子那样分布着,形容数量很多,分布很广。罗:罗列;布:分布。

6、郑向敏:《中国古代旅馆流变》,厦门大学1999年博士学位论文。

7、破釜(fǔ)沉舟:

8、刘德增:《秦代衣食住行》,中华书局,2015年。

9、公尝论亭林顾氏音学,妙契古先。故略吴氏《叶韵》而载顾氏《诗本音》者,本公素志也。(《诗所》,第131-132页)

10、以首句之兴观之,则彼其之子,谓王使列国之人,与己更番者,其令不行也。(《诗所》,第182-183页)

11、(解释):屈:短,亏;穷:尽。由于理亏而无话可说。

12、须知中国社会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共产党如果不能争取中间阶级的群众,并按其情况使之各得其所,是不能解决中国问题的。

13、(解释)水位上涨,船体也随着上升,比喻事物随着他所凭借的基础而增长。

14、(解释):及:涉及;义:正经的道理。指净说些无聊的话,没有一句正经的。

15、对为祖国富强贡献力量的社会各阶层人们都要团结,对他们的创业精神都要鼓励,对他们的合法权益都要保护,对他们中的优秀分子都要表彰,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用各得其所造句晚饭后,爸爸打电脑,妈妈看报纸,我在看电视,我们各得其所,互不打扰。

16、然而思想境界、人生阅历不同者在山水面前各得其所。

17、1铁杵(chǔn)磨针:

18、(解释)害怕、慌张得不知怎么办才好。措:安排,处置。

19、事情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是非曲折,都已经说得那么清楚了,还有什么好质疑的还有什么好论争的?吃瓜群众都散了吧!

20、近义词:各取所需反义词:

四、各得其所的意思解释《散步》与拼音

1、指孔子后期着力于典籍的整理。专心于学

2、(解释)另有一种巧妙的心思(多指文学、艺术方面创造性的构思)。匠心:巧妙的心思。

3、称(chèn)心如意:

4、(解释):直:公正、正直。以公道对待自己怨恨的人。

5、殷之故都,北鄙为邶,南鄘东卫。武王封康叔于卫,其后兼有邶、鄘之地。是以邶、鄘之诗,皆言卫事。卫为殷都,习于乱世亡国之音,而北鄙为甚。周既革命,余风未殄。三国之诗,大率皆夫妇之道乖,与《二南》之化反,而其被之以邶音者,则其哀伤惨戚,尤非所语于南风之和也。(《诗所》,第153页)

6、(出自):《论语·述而》:“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7、南宋时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为“四书”,使之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元代延祐年间,科举开始以“四书”开科取士。此后一直到清朝末年推行洋务运动,废除科举之前,《论语》一直是学子士人推施奉行的金科玉律。

8、“夫两者各得其欲,大者宜为下。”国家谦和、卑下才能够长久,人类也是如此。人类如果不能做到谦和、卑下,就会引火上身,导致毁灭。所以,我们作为人类的个体,就应该从自我做起,对待周围的人要谦恭、柔和、甘居下位;对待周围的物应该友善、包容,使自己的行为合乎自然的大道,这样才能“两者各得其欲”,也只有这样我们才不愧为万物之灵,才算真正拥有聪明才智。

9、看不懂也罢,不要胡乱解释。

10、(解释):北辰:北极星;拱:环绕。北极星高悬不动,群星四面环绕。旧时比喻治理国家施行德政,天下便会归附。后也比喻受众人拥戴的人。

11、1水涨(zhǎng)船高:

12、(解释)全部精力高度集中。神:精神、精力集中;全:整个。

13、(出自):《论语·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14、(解释):苗:指庄稼出苗;秀:庄稼吐穗开花。指庄稼出了苗而没有抽穗。比喻人有好的资质,却没有成就。

15、(解释):贾:通“价”。善贾:好价钱;沽:出卖。等好价钱卖出。比喻怀才不遇,等有的赏识的人再出来做事。也比喻有了肥缺,才肯任职。

16、首章之我,后妃自我也。后三章之我,为文王我也。言行役苦辛如此,必有所怀念而伤感,盍姑酌酒,以忘情而消忧乎?卒乃如闻其叹息之声,而设问其为何,知其必有所怀伤而不能已者也。或问:圣人虽有劳苦事役,岂至于动情乎?曰:圣人亦人尔,未有忘情者也,但中节则圣矣。(《诗所》,第138-139页)

17、(解释)心境开阔,精神愉快。旷:开阔;怡:愉快。

18、(出自):《论语·子路》:“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19、此类之诗,《序》皆以为刺时也。夫劝百讽犹或非之,岂有自比于乱,而设淫辞,始终无微文深意之可思者?而曰“所以刺时”,必不然矣。朱子与吕氏往复终不合者,以此。其记《桑中篇》,辨论详矣。大抵自古学者,以三百之删,皆经圣手,而又有“思无邪”之一言,不应复有鄙亵混杂其间。夫删《诗》之义,犹之作《春秋》也。《春秋》何尝没乱贼之迹哉?著之者,戒之也。况又有善恶之相形,祸福治乱之相应。《春秋》成而惧,《诗》三百而皆可以兴者,此矣。无,犹毋也。思无邪,戒辞也。言学《诗》者,以辨邪正为急,犹学《春秋》者,以正名分为先也。未闻有以商臣蔡般之在简,而云君父之可贼者,则于圣人之存《郑》、《卫》也奚疑!(《诗所》,第169页)

20、(解释)比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理想中的美好地方。

五、各得其所的意思解释《散步》

1、《二子乘舟》二章。从旧说。《邶诗》凡十九章,据旧说皆卫事。然系之《邶》者,当时列土讴谣,各为声调,用其调以歌讴,则入其国之部。如汉初所谓清平、越、楚之类也。《鄘》以后仿此。(《诗所》,第167页)

2、各得其所(拼音) (gè dé qí suǒ) (释义) 原指各人都得到满足。后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位置或安排。 (出处) 《周易·系辞下》:“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3、(出自):《论语·季氏》:“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业;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4、爱憎(zēng)分明:

5、1自给(jǐ)自足:

6、(出自):《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7、(出自):《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8、刚正不阿(ē):

9、(解释):后生:年轻人,后辈;畏:敬畏。年轻人是可敬畏的。形容青年人能超过前辈。

10、(出自):《论语》: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1、(近义词)各得所需、各行其道

12、(解释)美味人人都爱吃,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人人都爱好称赞。脍:切得很细的鱼和肉;炙:烤熟的肉。

13、脍(kuài)炙人口:

14、(解释)把别人背后说的话传来传去,蓄意挑拨,或在别人背后乱加议论,引起纠纷。搬弄:挑拨。

15、(解释)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

16、(解释):指钻研和实行儒家以外的主张,也指斥责异端。

17、(解释):欲:希望;勿:不要;施:施加。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给别人。

18、网站:px.pep.com.cn

19、(出自):《论语·雍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20、(出自):《论语·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离别的句子最走心的话【文案100句】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