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流行语的特点(38句文案短句)
网络流行语的特点
1、抵抗是充满娱乐精神的狂欢,网络流行语就是这种抵抗的表现。草根文化在对精英文化的抵抗和解构中抬头。移动社交媒体所具备的高效性、交互性和隐匿性为社会情绪的表达创造了极为便利的条件。网络流行语作为社交媒体的产物,必然与网民的情绪相关,特别是那些由社会新闻事件而产生的网络流行语,基本都是在网民表达强烈的社会情绪过程中产生的。在参与网络流行语生成与传播的过程中,网民“以主动的行动者(agents),而非屈从式主体的方式,在各种社会范畴间穿梭往来”②,以戏谑、娱乐甚或粗鄙的形式表达对权威的冒犯和反叛,并借此展示自身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网络流行语成为当下中国普通大众逃避权力集团预设意义、并以自己创造的方式编码和解码信息的重要方式。
2、 同时,一些后现代社会学者非常关注语言与符号带来的“温和的暴力”。从这个角度说,也正是因为这种网络流行语的存在,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会积极地参与公共事务,并且达成趋同的共识。如之前“我爸是李刚”“70码(欺世马)”等网络流行语,都产生较大的负面效应。此外,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多次强调重视的网络流行语出现低俗化的现象。
3、在网络流行语这种草根、通俗、浅显的文化类型中,普通大众参与到文化意义生产的过程中,感受到了生产这些意义的力量和快感。这种力量和快感本质上包含着一种由下而上的多种力量对抗由上而下单一力量的魅力,在逃避、抵抗、冒犯中消解了精英文化的权威,吸引更多普通人参与其中。
4、记录时代变革是传媒的重要使命,主流媒体记录和使用网络流行语等新词新语,便是这一使命的体现。但主流媒体要避免不加选择地滥用流行语,或降低品位去迎合网民低俗趣味,防范新闻戏谑化和低俗化。探索建立新闻话语表达的行业规范,为新闻媒体使用网络语言提供可遵循的指引已成为传媒业的重要课题。
5、 蹿红快、周期短,传统媒体的传播赋予深刻含义,是网络流行语传播的特点。
6、网络流行语是流行顾名思义就是在网络上流行的语言,一般有着年轻俏皮的特征是网民们约定俗称的一种表达方式,一般来说网络流行语能流行起来就是因为能击中大部分人的内心。(网络流行语的特点)。
7、从说别人内卷的人角度去分析,更多情况下,说别人卷的人是在批评指责这种行为,那说明说别人内卷的人不喜欢、不乐意看到别人勤奋学习,从他们的心理分析,可能的心理状态是说出这种话的人只是因为看到别人在追求美好的事物而心生嫉妒,因而站在道义的制高点去谴责别人的行为,以试图抵制别人更加优秀,以破坏那些别人得到的优秀,以满足自己小人的心理。说出这种话的人不会去思考自己的内心想法,只是通过这样的途径无意识的表达了自己嫉妒、见不得别人好、以及焦虑的心理。(网络流行语的特点)。
8、③尽情宣泄自我情感。在网络世界里,平时忙碌的人们可以卸下现实生活中的面具,毫不掩饰地尽显人真实的一面,轻轻松松地与素不相识的朋友聊天,在某种程度上网络语言表现出人们的内心真实写照。本次调查中受访的某大学生就说过这么一段话:“这些新兴语言可能网下人觉得难以理解,但在网上却可以,而且我们觉得非常有趣,并且还是我们在紧张学习生活中自我解压,尽情宣泄的一种方式”
9、在传统社会,精英阶层通过占有信息、知识而成为真理和真相的绝对垄断者,再经由传统媒体自上而下的传播,社会公共议程便基本设置形成,普通大众只能是信息、知识和真理的被动接受者。他们不是议程的设置者,几乎没有话语权可言。
10、网络语言的兼容性,突显了现代汉语的发展的方向。
11、④黄碧云:《新生代网络流行语的符号学解析》,《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年第2期。
12、 因此,怎样促进表达渠道畅通,减少网络流行语的消极功能从而发挥积极功能,有效管理中国互联网网络,这些都值得进一步研究。
13、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充满活力的语言变体,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不同于现实生活语言的特殊的符号系统,这一系统具备以下流行性特征:
14、驱动网络流行语不断变化并向前发展的内在原因之即语言的趋同原则。每当新的网络流行语被创造、生产出来,必然要经历一个被选择、被淘汰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有一部分语言会被社会广泛认可和接受,于是固定下来,并逐步融入现有的话语体系当中,还有很大一部分会短暂流传一段时间,之后被摈弃,直至最终消亡。这种语言淘汰更新的过程就好比大浪淘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那些后加入网络的语言使用者们完成和实现的,这些使用者初入网络时,为了尽快适应网络社区中的虚拟生存,必然会加快熟悉网络上通用话语的速度,以期达到顺畅交流的目的,而在交流过程中使用的工具就是那些既定的网络流行语,因为在交流中,人们原有的语言表达习惯和表达方式很难在网络交流中被多数人认同和接受,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就是一面将原先的小群体用语摈弃,另一面对既定用语加以认同和强化。管理经济学之父——爱德华·拉泽尔(EdwardP.Lazear)曾经在论证语言与文化关系时提到语言趋同现象,他认为,日常生活中,那些少数语言群体往往表现出学习优势语言群体语言的倾向。笔者认为,人类正是在时间的积累中不断对语言加以摈弃和强化,并在二者的交替过程中造就了网络流行语的动态发展态势,最终实现了对优势语言的趋同。
15、福柯的话语理论重点强调了权力概念,权力并不限于政治权力,而是泛指一种普遍存在的支配话语或陈述形成的力量,这一力量既有压抑的作用,也具有创造的功能。话语与权力的关系被界定为一种共生关系,共同构成一个无处不在的权力网络:没有权力关系便没有话语,权力控制话语,话语也给人以权力,“贯穿权力-话语和构成权力-话语的发展变化和矛盾斗争,决定了话语的形式及其可能的领域”④。从规训人的身体到建构社会生活秩序,话语控制和渗透了包括传媒在内的社会各领域。
16、网络语言已成为网民在网上交流必不可少的“通行证”,然而在日常生活的应用中,由于一些词汇沟通障碍,网络语言在带给人们新奇感觉的同时,也给人们的交流造成不便。
17、 价值追求类数量也较多,“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表达追求自由生活的态度;“我单方面宣布”则表达要勇敢追求爱,哪怕对方真的不知情。均是网民对没好生活的价值追求。从2015年新出现的流行语来看,绝大多数网民在使用时,都是对一些事情“吐槽”调侃的情绪表达,反映了网民普遍的心理特征。如“整个人都不好了、我的内心几乎是崩溃的”,均表示对不开心的“吐槽”;“五毛特效”,则是网友对国产电视剧特效粗制滥造现象的调侃。
18、②网络语言对中国汉字造成不良的影响。现在网络语言被很多中小学生变相利用,特别是在写作文上,有些网络语言存在严重的语法错误、拆字现象,一旦运用在作文之类的写作上,就会不注重文字结构的严谨,带有很强的随意性,而我国的汉字是经过五千多年的历史筛选而留下的精华,代表着我国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庄重而威严,是一个国家文化繁荣的象征,网络语言与中国汉字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中国汉字中的每个汉字能经得住千锤百炼,而网络语言经不起推敲,不仅会乱了语言文化的阵脚,而且显得杂乱无章、无规律可寻,不利于中国汉字的发展;
19、③ 韦小波:《社交媒体写作的主体表达及其虚实之辨》,《现代传播》2018年第9期。
20、在移动社交时代,非机构的自媒体更加突出地成为社会热点事件的最早披露和报道者。在场民众等知情者利用自媒体追踪事件进程,通过网络舆论的力量质疑公权力行为,创造出“捂媚娘”“我妈是我妈”等嘲讽公权力失范的流行话语。这一现象背后的深刻意义在于公共舆论场中“谁在说”的问题发生了变化,这一变化带动话语生产的一系列“排斥程序”(procedureofexclusion)变化,该程序通过控制、筛选、组织和再分配等方式组成一个复杂网络,用来把握不可预料的可能性,并控制意义的繁衍。
21、近年来,“给力”“蛮拼的”“点赞”“任性”等网络流行语纷纷进入官方话语体系,被看作是“中央改变话语传播策略的一个缩影”,是“一种新的政治宽容和政治文明的体现”,目的是实现更有效地与民间沟通,实现被互联网冲击和弱化的传统媒体舆论主导权④。不过,网络流行语从社交媒体进入主流媒体,网络的戏谑化文风也可能在各类媒体中蔓延开来,导致新闻的戏谑化或戏谑类新闻的出现。新闻的过度娱乐化、低俗化,会损害新闻的客观真实性,助长虚假新闻的泛滥,这一问题值得警惕。
22、以上分析的是中国知网收录的论文。网络流行语研究的专著几乎没有,只是在少量专著中散见一些网络流行语研究的内容。如黄涛在《流行语与社会时尚文化》(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一书介绍了网络流行语的构词形式;汤玫英在《网络语言新探》(河南人民出版社,2010)一书中用专章论述了网络流行语的特征、产生及类型等问题。杜俊飞在《沸腾的冰点:中国网络舆情报告》(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喻国明在《中国社会舆情年度报告(2010)》(人民日报出版社,2010),李彪在《舆情:山雨欲来》(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等著作中也从传播学的视角分析了网络流行语王骁炜的《实用网络流行语》(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1)、北京康世经济发展研究所编的《网络流行语》(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新闻信息中心从2005年开始定期发布的《中国流行语》,这些著作多为工具书性质,未从学理上进行研究。
23、还有一种现象,有的假信息(包括据此形成的流行语)体现的是真民意,表达对现有的一些政策安排的不满,传达出一定程度的对抗情绪,成为民众的一种抗争方式③。网络流行语的生产、传播和使用,需要遵循价值理性,突出正确的价值观引领,恪守专业性的伦理精神。在人人都是传播者的移动社交媒体环境下,以往局限于新闻从业者为义务主体的新闻伦理已拓展为更宽泛的传播伦理。传播伦理被视为一项待普及的公民素养。为保证信息真实,避免网络流行语偏离事实,主流媒体、网络平台和网民都应担当起社会责任,进行事实和价值纠偏,建立符合社会公序良俗的信息价值观,还要尽快建立合法有效的信息甄别核查机制、内容监管制度和社交媒体自律规范。
24、(1)本文主要从网络流行语的特征与演变等进行梳理的。
25、利用键盘上的符号,创制了许多生动形象的表情和动作符号,用以表达喜怒哀乐,让人容易明白和理解接受。
26、因此,应改变网络社会治理中政府单一主体过于强势、其他主体缺乏积极性和参与途径的现状,在尊重网络表达自由前提下,构建多元主体合作治理(coregulation)的体系与机制,活化和强化网民与网络平台的自律自治,为网络流行语趋于理性化创造良性社会环境。
27、网络流行语是网民在网络虚拟社区中交流的工具,就语言经济学而言,这种工具的形成方式体现了语言经济学原则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即省力原则。1949年,美国著名语言学家乔治·金斯利·齐普夫(GeorgeKingsleyZipf)在其著作《人类行为与省力原则》里,第一次明确提出“人类行为普遍遵循省力原则”观点,并进一步阐述:人们用语言表达思想时会感到“两个不同方向的力,也就是单一化的力以及多样化的力在共同作用,一方面希望简短明了,另一方面要让人理解,使得每个概念都可以用一个对应的词语来表达,使听者理解起来最为省力。”此外,语言价值论学说的代表人物索绪尔曾在其著作《普通语言学教程》中阐明了语言所具有的组合与聚合关系,他认为,人类在语言的创造和运用过程中集中体现出经济学里的效用最大化驱动原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省力原则。目前,网络流行语的形成方式和结构恰好体现出了简明、易懂这样一种省力的原则,具体示例如下:
28、----------------------------------------------------------------------------------
29、③网络语言带有粗俗性,不利于社会道德建设。通过对雅虎的搜索引擎进行搜索,发现包含“狗屁”字眼的中文网页就有1359个,有些粗俗性的网络语言难免会被青少年使用,进而会下意识地接受,长久的接触就会形成惯性,动不动就来几句粗俗的网络语言,既新鲜又刺激好玩,符合青少年的猎奇心理。网络语言是依附于网络而存在,社会对网络缺乏必要的管理,进入网络就如同进入无人之境,在网络里可以随意地创造文字,用喜欢的文字来发泄情绪。
30、(作者: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舆情分析师廖灿亮)
31、①网络语言使用不规范,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很多网民喜欢“创新”语言,使网络语言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词语意思容易转换,如“菜鸟”这个词最初是指初涉网络的人,后来泛指对于任何领域或活动只有粗浅了解的人。由于没有对网络语言进行规范,一些不良人士利用网络制造不健康的网络语言,让网络语言蒙受阴影,特别是影响青少年的文字写作,他们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运用、驾驭新事物的能力也强,造成在作文中出现大量的老师家长看不懂的网络语言。而且,网络语言的构词造句有很大的随意性,容易让人产生误解甚至不理解。离开了网络,网络语言就如同无水之鱼;
32、互联网开启的传播结构变革对传统媒体主导的舆论格局产生了颠覆性影响,引发了社会交往方式、表达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深刻重构。移动社交媒体的普及进一步降低了信息传播和意见表达的门槛,网民创造各种网络语言成为一种突出的社会舆论话语现象。“当一个事件或一种现象出现时,人们不再是四平八稳地用一堆旧有词语去讲述它,而是将之概括成一个新词,用它来记录历史、描述社会、反映生活。”①
33、A:指无论对方做出什么反应,你内心都毫无波澜,对此不会有任何反应或者反抗,表示顺从心理。躺平看似是妥协、放弃,但其实是“向下突破天花板”,选择最无所作为的方式反叛裹挟。
34、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8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其中,网民以10岁—39岁群体为主,占整体的1%。网络流行语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产生,同时反映着这个时代的社会变革、社会心态以及最年轻、最底层、最有潜质的年轻网民的情绪。
35、借助与现实热点事件的密切联系,网络流行语在生成传播中往往会以“病毒式”传播方式迅速扩散和升温,实现符号能指的二次诠释,被重新赋予意义后在网络传播的土壤中培育放大,以社交语言的新样态演化为网民普遍接受的“全民语言”,对热点事件或社会问题进行再解释。但这种特定文本形式的“全民语言”一般难以保持长久的热度,网络流行语的生命力取决于语言系统和社会选择。随着与之相关社会事件的降温,通过“造词”来围观的网民获得参与和表达的快感和满足感,网络流行语就会从话语使用频次峰值跌落,迅速失去生命力,淡出公众视野,除非遇到新的诱因被再度点燃。仅有少数的流行语能够沉淀为集体记忆,最终归入现代语言系统④。
36、粗俗泛滥。网络语言有部分很粗俗,甚为轻佻。
37、 创造经济价值。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力往往是商业产品进行宣传公关的有效推力。例如,“陈欧体”“凡客体”的流行,这一形式虽然不能创造直接的经济效益,但对于品牌推广与品牌营销非常有效,网络流行语依赖于其自身简洁、轻松、诙谐的特征能在公众之间建立起有效的品牌意识,而与直接的经济效益相比,网络流行语的这一作用无疑具有更为长效的经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