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西亚马尔克斯简介(68句文案短句)
加西亚马尔克斯简介
1、这种孤独不仅弥漫在布恩迪亚家族和马孔多镇,而且渗入了狭隘思想,成为阻碍民族向上、国家进步的一大包袱。
2、尽管一开始的话题不那么愉快,申宝楼却记得那天聊天气氛挺好,“我们都是西语爱好者,应该聊了不止一个小时”。他主要和马尔克斯谈文学,一谈起文学,马尔克斯态度马上和缓了,基本上有问必答。但当赵德明提到“魔幻现实主义”,马尔克斯却不愿意接话茬了,开始转话题。
3、《百年孤独》描写的是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还有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的兴盛和衰败。作品融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以及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完美的将现实与虚幻,展现出一个华丽的虚拟世界,使这本书成为20世纪重要的经典文学巨著之一。该本书表现了拉丁美洲令人惊异的疯狂历史,也使得马尔克斯被人们称为“二十世纪文学标杆”。
4、★中文版由马尔克斯研究者许志强教授译出,并作长序导读。
5、★装帧由屡获“中国最美的书”殊荣的知名设计师周伟伟精心打造,封面甄选马尔克斯名言佳句,采用手揉纸,给人复古的体验、温柔的触感。
6、从1830年至19世纪末的70年间,哥伦比亚爆发过几十次内战,使数十万人丧生。该书以很大的篇幅描述了这方面的史实,并且通过书中主人公带有传奇色彩的生涯集中表现出来。政客们的虚伪,统治者们的残忍,民众的盲从和愚昧等等都写得淋漓尽致。
7、《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爱情和其他魔鬼》、《枯枝败叶》、《梦中的欢快葬礼和十二个异乡故事》、《我不是来演讲的》、《将军和他的情妇》
8、1972年-获拉丁美洲文学最高奖——加列戈斯文学奖。
9、回首30年,平心而论,没有加西亚·马尔克斯,中国当代小说的面貌与格局可能迥然不同。而且考虑到2011年以前我们译介的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作品都是未经他授权的,我们欠他的就更多。还有一点,虽令人困惑,但也不得不提,始终坚定地以各种方式支持左翼革命,从未批评过古巴社会主义政权以及卡斯特罗本人的加西亚·马尔克斯对中国却似乎没有博尔赫斯那么深情。个中缘由,只有他本人知晓。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对于一个将GallegosPrize奖金全部捐给桑地诺阵线游击队的人而言,他绝不会因为金钱而拒绝中国购买版权。2011年,新经典经过长时间谈判终于啃下这块硬骨头,隆重推出了范晔的《百年孤独》全新译本,这也是第一版正式获得加西亚·马尔克斯授权的译本。一年之内,共有三部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作品及三部他的传记问世,包括《我不是来演讲的》以及重装上市的《霍乱时期的爱情》;杰拉德·马丁的《马尔克斯的一生》、依兰·斯塔文斯的《加西亚·马尔克斯传:早年生活(1927-1970)》以及陈众议的《加西亚·马尔克斯传》。一时间,国内掀起了一小波加西亚·马尔克斯的新热潮。
10、他们发现恐惧的另一端是一片耀眼的静水,他们像是在水中浮游。他们听不见整个小镇的嘶喊,看不见所有人正因他们的罪行而瑟瑟颤抖。
11、聊了一个多小时后,马尔克斯的夫人来了,说要去逛街,这次会面就结束了。申宝楼随身带了两本马尔克斯的西语原著,《百年孤独》和《迷宫中的将军》,老马爽快地都签了名。尹承东让饭店的服务员拍了不少照片,但不知道为什么照片拍得很差。申宝楼说,洗出来一看,“也不是对焦不准之类的,而是都变形了”,当时三人还颇遗憾了一番。
12、如果你真的读不下去《百年孤独》那种大部头,读读马尔克斯的短篇吧!《巨翅老人》、《死神常躲在爱情背后》,以及这篇《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会刷新你对短篇小说的认识。
13、《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著名的作家马尔克斯的巨著,它作为“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品闻名于世,智利诗人聂鲁达曾称赞他是“塞万提斯之后最伟大的语言大师”。马尔克斯也因此获得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
14、这天下午,马尔克斯是在等约好的三个中国人。对这次“秘密”中国行,马尔克斯有严格的要求:不与官方接触,不和文学界交流,不接受媒体采访,连译者最初也说不见。不过最后还是有三个中国人有幸受邀在国贸与他“喝咖啡”,他们现在都已是拉美文学翻译的名家——申宝楼、尹承东和赵德明。
15、吉恩•贝尔-维亚达(GeneH.Bell-Villada),美国威廉姆斯学院罗曼语系主任,著有《为艺术而艺术及文学生活:政治和市场如何帮助塑造唯美主义的思想和文化,1790—1990》(入围美国国家图书评论奖)、《海外美国人:在热带长大的外国佬》等。
16、★马尔克斯访谈录中文版重磅面世,《百年孤独》标配读物,精选十一篇重要访谈,其中多篇访谈首度译成中文。
17、但自从莫言在国际上获奖以后,就开启了他个人的滑铁卢,一些莫须有的罪名不期而至,甚至连汉奸、卖国贼这样的字眼都屡见不鲜,不知道莫言老兄该做何感想。
18、(5)李陀:《要重视拉美文学的发展模式》,《世界文学》,1987年第2期。
19、在整个故事中,布恩迪亚经历了从淳朴的乡村生活到战争、革命,接着殖民入侵后的西方思潮的侵蚀,在到一切归于平静后的绝望、灭失,正是哥伦比亚,甚至是整个拉丁美洲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的再现。
20、初中的时候,第一次阅读了郭敬明的《幻城》,当时就惊为天人。如痴如醉,欲罢不能。大家不要吐槽我,我当时也只是个孩子。
21、“羊皮纸手稿所记载的一切将永远不会重现,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作者用一个毁灭的结尾来表达了自己深深的愤懑。
22、①小说以37个孩子(集体)意外溺亡在“光海”里为结局,凄惨悲怆。
23、在本书中,马尔克斯没有采用线性的时间顺序,而是自如地在时间、事件中切换,既有对人生中的难忘事件、重要时刻的讲述,也有对他所珍惜的家人和朋友的回忆,几乎每一段都是一个精彩的故事:
24、作者表达着一种精神状态的孤独来批判外来者对拉美大陆的一种精神层面的侵略,以及西方文明对拉美的歧视与排斥。
25、①结尾不是现实意义的死亡,而是一种心灵迷失。即习惯于旧体制的孩子们为美妙梦想所惑,迷失在天马行空的梦里。
26、(8)吴亮主编:《魔幻现实主义小说选》,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88年。
27、1982年,瑞典文学院认为,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天地,即围绕着马孔多的世界”,“汇聚了不可思议的奇迹和最纯粹的现实生活”,因而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
28、1983年5月5日-11日,中国西葡拉美文学研究会在西安举办了“全国加西亚·马尔克斯与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研讨会。这是该学会成立以来第一次拉美文学专题学术研讨会。会上共宣读了14篇西语文学研究者撰写的关于加西亚·马尔克斯或魔幻现实主义的论文。新华社、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上海《文学报》、《陕西日报》、ChinaDaily以及西班牙的埃菲社等西语国家的媒体纷纷发布了有关此次会议的消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族长的没落》、《一桩事先张扬的谋杀案》、《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霍乱时期的爱情》、《迷宫中的将军》等主要作品及中短篇小说集以及《加西亚·马尔克斯研究资料》、对话录《番石榴飘香》、巴尔加斯·略萨的博士论文《加西亚·马尔克斯传》等相关著作都于80年代出版或发表。
29、文革结束后,陈光孚在1979年发表于《外国文学动态》的《拉丁美洲当代小说一瞥》中再次提到了这种被称之为“魔术现实主义”的新流派及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虽然意识形态批评的力度有所缓和,但作者还是在同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对比中,流露出更加认同于后者。
30、从被卡夫卡《变形记》震撼到说不出来话的小孩,到作品被频频拒绝的贫困记者,马尔克斯最终还是靠着对拉丁土地的深爱,以及对生命和死亡的思考,用文字改变了世界。
31、多年以后,我为了认识自己,过了一段漂泊不定的生活。
32、马尔克斯1967年出版《百年孤独》,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在当今快餐式阅读风靡的时代,抚阅《百年孤独》,人们会再次“发现”经典文学名著的不朽魅力,重新思考文化的传承、互鉴与交融等命题。在灿若群星的世界文学大师中,马尔克斯和他的这一代表作,对于新时期中国作家和中国文化界,有着无法磨灭的记忆。
33、其实,莫言没获奖之前,就已经享有很高的文名 他的《红高粱》系列小说让他迅速走红中国文坛,他也藉此跻身中国顶级作家行列。
34、可是外来文明以一种侵略的态度来吞噬这个家族,于是他们就在这样一个开放的文明世界中持续着“百年孤独”。
35、据申宝楼回忆,大概是70年代末,尚未成为驻华大使的戈麦斯陪夫人来中国参观。戈麦斯这位原配夫人那时候比他名气更大,是哥伦比亚一个左翼进步运动的领导人。负责接待的中国旅行社找了当时在中央编译局担任翻译、会西班牙语的申宝楼去陪同,他们一起去了延安、南泥湾等革命圣地,最后在广州送他们出境。“在广州,他们去了一家医院,看望了一个生病的工人,聊聊天。想不到第二天,戈麦斯要求再去见一下那个工人,还买了一盒包装好看的饼干。我说没有必要吧,他非要坚持。后来他跟我说,他是想核实一下,那个工人究竟是不是真的,还住不住在医院里。结果是真的,后来他送了饼干就走了。”
36、其一是因为全篇人物众多,且名字一个都记不住,我一度怀疑曾经引以为傲的记忆力已未老先衰;其二就是那浓浓的宿命感让我恐慌。当圣地亚哥·纳萨尔捧着自己的肠子,抖落上面的灰尘,温柔地说出“他们把我杀了,亲爱的韦内姑娘”时,那种面对命运之神的渺小感、无力感突然向我袭来,而我只能哑然失笑,嗟叹这无情的命运!
37、加夫列尔·马尔克斯1927年3月6日生于哥伦比亚阿拉卡塔卡。他的童年时代在外祖父家度过。外祖父是个受人尊敬的退役军官,曾当过上校,性格倔强,为人善良,思想激进。
38、广州市社科联委托我们承办的"经典阅读"项目,今年的六场读书活动正式开启。非常感谢滕威教授以《百年孤独》为话题,首场讲座对拉美文学进行了巡礼与寻根,同时又是小规模的概论。这样的学习受益非浅,开阔了读者的眼界、心胸与视野一一这其实就是我们重读经典的初心。 一一张欣
39、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陆续发表了一系列中短篇小说。其中有《枯枝败叶》《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恶时辰》《格兰德大妈的葬礼》。1965年开始创作《百年孤独》,1967年小说出版后被誉为杰作,短时间内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并饮誉全球,奠定了作家在文坛上的地位。随后又创作了《家长的没落》和《一件事先张扬的凶杀案》等小说。1982年,马尔克斯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后,马尔克斯潜心创作,不断有新作推出,《霍乱时期的爱情》和《迷宫中的将军》等都是影响比较大的作品。代表作有《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等。
40、链接:https://pan.baidu.com/s/1q6a9OPKH8D6X7pC4aS1gBQ提取码:ebit 书名:加西亚·马尔克斯访谈录
41、“凶手千方百计找人阻止自己行凶,得到的却是所有人的漠视、旁观。”所谓宿命:每个人都在阻止,每个人都没能阻止。二十一岁的贵族青年圣地亚哥.纳萨尔在一个清晨,于众目睽睽下被残忍杀害,镇子里的几乎所有人都预先知道了凶手的杀人计划,除了他自己,而当他终于知晓这一消息时,茫然中,等待他的却是宰猪的屠刀。这是发生在加西亚·马尔克斯挚友身上真实的故事,却比“罗生门”更匪夷所思,这一悲剧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真相。直到经过30年的调查和思考,马尔克斯才终于找到这出悲剧的关键。他写下了这部触目惊心的悲剧——《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次年,马尔克斯荣膺诺贝尔文学奖。
42、GabrielGarcíaMárquez,1927-2014
43、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作者,拉美文学的泰斗,作品畅销全球,所受关注度堪比电影明星。而他本人真正想扮演的角色只有一个,古老又神秘——讲故事的人。《加西亚•马尔克斯访谈录》精选了这位讲故事大师二十多年间接受的重要采访,清晰而系统地勾勒出他早期、中期乃至后期的创作脉络,更为了解和研究马尔克斯其人其事提供了珍贵的一手资料。这里汇集了马尔克斯的“即兴创作”,他尽情讲述着亦真亦幻的故事:他的童年、外祖父母、爱情;他的记者生涯、创作的艰辛与愉悦;他的卡夫卡、福克纳;他的加勒比根基、左翼立场、他与卡斯特罗的友谊;他对电影、音乐的看法……这部访谈录就像一个故事魔盒,记录了马尔克斯的真实声音、私密时刻、思想火花。魔幻现实在这里流淌,谈话的艺术在这里尽显。
44、但是,新世纪加西亚·马尔克斯在中国的流行,是完全去政治化的,他一生不变的左翼立场即使偶尔被提起,也会被当作一个不可思议的“污点”。与这个倔老头相比,风度翩翩的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巴尔加斯·略萨先生的中产阶级的“审慎魅力”更符合当下的主流趣味。大家都知道的是,巴尔加斯·略萨先是以加西亚·马尔克斯为题完成了自己的博士论文,又曾经对后者老拳相向,造成二人绝交。哈佛大学的何塞·拉巴萨教授对我说,当年二人大打出手的时候,他在现场。“最根本的分歧是政治的”,而不是我们国内媒体“津津乐道”的桃色八卦。
45、其作品被认为是“20世纪的文学标杆”,影响滋养了几代中文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中篇小说《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短篇小说集《世上zui美的溺水者》《礼拜二午睡时刻》,自传《活着为了讲述》,非虚构文学作品《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等。
46、爱情一瞬间就能让一个普通的孩子成为乘风破浪的英雄,我们不要欺骗自己自己很普通。我梦想有一天能坐在马尔克斯的藤摇椅边听他哼小曲,听他讲故事。对于每个人自身在这个世界中不知所措的茫然感的观察和描述,马尔克斯是真诚的。他就是一个永远用全部生命力热爱生活的孩子,我会这么告诉每一个愿意听我说他的人。
47、1961年至1967年侨居墨西哥,从事文学、新闻和电影工作。
48、(6)梅帅元、杨克:《百越境界——花山文化与我们的创作》,《广西文学》,1985年第3期;杨克、梅帅元:《再谈“百越境界”》,《广西日报》1985年11月12日。
49、《恶时辰》是马尔克斯的成名作,也是马尔克斯第一部获奖的长篇小说。《恶时辰》借由一桩因匿名帖而引起的杀人事件,描写了一个小镇在两周内的风云变幻。本书不同于马尔克斯以往的魔幻风格,而是用最精炼简洁的语言,营造出荒诞、阴郁、惊心动魄的氛围。
50、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遭遇了什么,而是你记住了哪些事,又是如何铭记的。
51、本书源于一场真实事件:1951年,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一个朋友在全镇人面前惨遭杀害。“我如此急切地想要讲述这桩案件,也许是它最终确定了我的作家生涯。”但直到1981年,经过30年的调查和思考,马尔克斯才终于找到这出悲剧的关键。
52、魔法师会为死去的仇人造一座坚固雄伟的陵墓,然后让他在棺材里一次又一次复活。
53、作家写出这一点,是希望拉丁美洲民众团结起来,共同努力摆脱孤独。所以,《百年孤独》中浸淫着的孤独感,其主要内涵应该是对整个苦难的拉丁美洲被排斥在现代文明世界的进程之外的愤懑和抗议,是作家在对拉丁美洲近百年的历史,以及这块大陆上人民独特的生命力、生存状态、想象力进行独特的研究之后形成的倔强的自信。这个古老的家族也曾经在新文明的冲击下,努力地走出去寻找新的世界,尽管有过畏惧和退缩,可是他们还是抛弃了传统的外衣,希望融入这个世界。可是外来文明以一种侵略的态度来吞噬这个家族,于是他们就在这样一个开放的文明世界中持续着“百年孤独”。作者表达着一种精神状态的孤独来批判外来者对拉美大陆的一种精神层面的侵略,以及西方文明对拉美的歧视与排斥。“羊皮纸手稿所记载的一切将永远不会重现,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作者用一个毁灭的结尾来表达了自己深深的愤懑。
54、异域风情满溢的香蕉种植园,冰得烫手的鲷鱼,幽灵般消失的电车,像水一样淹死孩子的灯光,赤裸的玻利瓦尔,大开杀戒的独裁者……
55、正如他所言,生活不是我们活过的日子,而是我们记住的日子,我们为了讲述而在记忆中重现的日子。
56、马尔克斯诚如是也。他的作品:只有伟大的作品才能被看作是伟大的诠释。但是一旦一件伟大的作品问世,它就会变得神秘起来。
57、③没有现实土壤的梦想是令人悲叹的(或“人们生活在一个不会做梦的城市里,这是社会的悲哀”)。④将人生有价值的(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警醒读者思考人生,这是悲剧的本质特征。
58、“就是今天了。”活到九十岁这年,我想找个年少的处女,送自己一个充满疯狂爱欲的夜晚。他信誓旦旦要重温旧年激情,却不知为何在真正面对少女的身体时无动于衷。更荒唐的是,他疯狂爱上了她。在这个沉睡的美人儿面前,他回忆起自己一生所有的风流与荒唐,历历在目的情欲与混乱的爱的轨迹,拼图成了他堕落而孤独的一生。
59、《迷宫中的将军》描写了南美解放者玻利瓦尔1830年12月生命最后的14天沿着马格达莱纳河幻影般的旅程,是完整的世界文坛不可或缺的代表作品之一。玻利瓦尔在疾病困扰、心灰意冷和种种超出了他的控制的不利条件下,重访了河岸边的城市,重走了见证他起伏辉煌的战绩的河流,这趟旅程满载着他曾经的抱负、他曾经的同路人以及遭受的背叛,奔赴大西洋仿佛就是奔向死亡……
60、这个题目就是如此,硬是把一个外国人和一个中国作家绑架到一起,并要求对其评头论足,这才是无端的上纲上线,没屁嗝喽嗓子。
61、作品融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现实与虚幻,展现出一个瑰丽的想象世界,成为20世纪重要的经典文学巨著之一。
62、书中的十二个故事源于一场梦中的欢快葬礼。和人生中最好的那些朋友欢聚一堂,我开心得忘了那是自己的葬礼。醒来后我决定写一写我在欧洲漂泊时结识的一些来自拉丁美洲的朋友的故事,以及那个时候的我的故事。
63、作品简介:安赫拉·维卡里奥新婚之夜被新郎巴亚尔多·圣罗曼发现不是处女之身,当即被赶回娘家。其孪生兄弟逼问安赫拉谁是夺其贞洁之人,安赫拉没有丝毫迟疑地说出了“圣地亚哥·纳萨尔”这个名字。于是孪生兄弟通告全镇,决定杀死圣地亚哥,以捍卫名誉。可怜的圣地亚哥就这样成为了被命运选中之人,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开始了!
64、随后又创作了《家长的没落》(1975)和《一件事先张扬的凶杀案》(1981)等小说。1982年,马尔克斯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后,马尔克斯潜心创作,不断有新作推出,《霍乱时期的爱情》(1985)和《迷宫中的将军》(1988)等都是影响比较大的作品。
65、1982年-获哥伦比亚语言科学院名誉院士称号。
66、《番石榴飘香》是另一位哥伦比亚作家P.A.门多萨和加西亚马尔克斯的谈话录,内容涉及马尔克斯人生的各个方面,穿插着门多萨介绍谈话背景的优美散文,被读者誉为“打开马尔克斯世界的钥匙”。《番石榴飘香》可说是最有名、流传最广的马尔克斯访谈录,书中的许多句子后来都成了读者心目中马尔克斯的标志性言论。
67、她教给我们的比我们应该懂的要多得多,最重要的是她让我们知道,生活中没有什么比一张空荡荡的床更让人悲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