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四章(68句文案短句)

2023-03-20 09:15:38

老子四章

1、赘形:多余的形体,因饱食而使身上长出多余的肉。

2、我们可以战胜强大的敌人,却无法战胜我们自己的懦弱,我们的脆弱,我们的欲望。而这些自己本身的问题,往往会让我们离自己的目标渐行渐远。(老子四章)。

3、语言建构与运用  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4、                    (撰稿:湖南省芙蓉教学名师杨华当工作室 何健)

5、首先,惠子对庄子发起“大瓠无用而掊之”的诘问,庄子回以“不龟手之药”的故事作为启发。然后,庄子告诉惠子怎样“巧用”这个“五石之瓠”,建议他可以把这个大葫芦当作腰舟系在身上,用来浮游于江湖之上,这正是一种自由自在的“逍遥游”境界。由此可见,“无用”是“大瓠”的外在价值,而“有用是事物的内在价值,“无用”很可能有大用。从“逍遥游”的角度来说,人应该注重内在的生命价值和自我价值,巧用“无用之用”来实现自我价值。

6、在本章里,老子仍然在论述“道”的内涵。他认为,“道”是虚体的,无形无象,人们视而不见,触而不着,只能依赖于意识去感知它。虽然“道”是虚体的,但它并非一无所有,而是蕴含着物质世界的创造性因素。这种因素极为丰富,极其久远,存在于天帝产生之先。因而,创造宇宙天地万物自然界的是“道”,而不是天帝。

7、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第二单元《老子》四章原创课件,道家经典~

8、(解析)这是老子的宇宙生成论。老子认为“道”是事物的本源。“-”“二”“三”是“道”创建万事万物的历程。老子认为,万事万物由“道”衍生而来,由阴阳构成。而新的个体在阴阳转化中产生。

9、第三个层次,止庵先生言是解决理性与悟性的问题。这一层面相较于前两层,是纯粹的思维层面的活动。庄子将现实生活中的体察升华为思维层面的“道”,这样的“道”已经脱离语言和现实,它“是一种关于悟性思维的哲学”,已经超越了一切,纯然存在。那么得道之人已经不是现实意义中的人,而是与“道”浑然一体,或者就是“道”。这个过程,不是社会的,集体的,不是通过君王的无为而治就可以达到,是需要人专注于自己的精神世界,将思维拔高到与庄子的思维同样的程度,因此最后一层虽脱离个人形体,但更是属于个人思维世界的。

10、目前能查找到的教学资源目录索引(点击后进入相应教材)

11、点两名同学上台展示,其中一人朗读后指出关键字词并解释,一人翻译。

12、②故有之以为利(代指“车子、器皿、屋室”)

13、知人(了解别人)者智(智慧),自知(了解自己)者明(聪明)。胜人(战胜别人)者有力,自胜(战胜自己)者强(刚强)。知足(满足)者富,强(qiǎng)(勤勉)行者有志(意志)。不失其所(立身之基)者久,死而不亡(不朽)者寿(长寿)。

14、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广者寿”。老子只用了45字就给出了修身需要具备的自省,谦逊,坚持不懈、安守本分等品质。

15、⑭常于几成而败之;常,经常,常常。于,介词,在。几,接近。而,连词,表转折,却。

16、    荀子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人要像蚯蚓那样“用心一也”,虽然“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也要“上食埃土,下饮黄泉”,提出了积极进取的主张。

17、和其光,同其尘,就是与万物和谐共处,不特立独行,还要适应环境

18、解读:这一章谈事物发展变化的辩证法。老子认为,大的事物总是始于小的东西而发展起来的,任何事物的出现,总有自身生成、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人们应该了解这个过程,对于在这个过程中事物有可能发生祸患的环节给予特别注意,杜绝它的的出现。从“大生于小”的观点出发,老子进一步阐述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说明“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的远大事情,都是从“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为开端的,形象地证明了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同时也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

19、“道”在万物出现之前就有了,“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20、无论从《老子》本身或是研究《老子》的种种说法都可以看出,此书所涉及对治天下的政治观念对于后世后学影响颇大,是不容忽略的。老子之道,不仅仅局限在哲学概念,他将他与所处的社会现实紧密结合,希望圣人治世遵循万物所遵循的道,顺其自然而使人民安居使天下平泰,因此,《老子》是心怀天下的。

21、(翻译)如果社会上不推崇有才德的人,老百姓就不会相争;不珍爱珍贵的财物,那么就不会有偷窃的人:不显耀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就不会导致民心迷乱。因此,圣人的治理原则是:使其心无所求,使其腹中有食物不致饥饿,:让百姓不要有太高太大不切实际的志向,让百姓有强健的体魄。使其思想单纯,常常令人民没有太复杂的思想,没有未满足的欲望。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为造事。圣人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办事顺应自然,那么,天下就不会不太平了。

22、翻译:踮起脚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迈起大步想要前进得快,反而不能远行。自逞已见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为是的反而得不到显昭;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勋;自高自大的不能做众人之长。从道的角度看,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只能说是剩饭赘瘤。因为它们是令人厌恶的东西,所以有道的人决不这样做。

23、别了,“不列颠尼亚”  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

24、课文总结:无论老子还是庄子,都是真正的智者,他们教人无为、无我、居下、退后、清虚、自然……他们的思想乍看很难让人接受,因为一般人只能看到事物的正面,而老子庄子却看到了反面;一般人只能看到事物的外表,而老子庄子却看到了内涵。老子庄子的思想,扩大了人类文化的广度,增加了深度与韧性。他们反对无止境的追求物欲的满足,讲求的是精神境界的提升,反对以人为的方式扭曲,主张体法自然,正是化解今日危机的良丹妙药。也许,我们用道家思想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个小困惑,真的让人感觉是杀鸡用牛刀了。其实,纵观中国的历史,小到修身齐家,大大到治国平天下,无不渗透了道家的智慧。这就是所谓的“道在伦常日用中”。

25、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研读《〈老子〉四章》。

26、无根树、花正幽,是指人生之路蕴含着无数的机会和可能,身如无根之树,正孕幽隐之花;

27、D.道家的出现,是汉朝政治统一后,思想界趋向统一的思潮发展的结果。

28、矜,自夸、自恃。长,长久。-说zhǎng,意思是得到敬重。

29、老子庄子是出色的心灵导师,以无上的智慧为中国人调制了一锅心灵鸡汤,使迷茫的心灵得到解脱;他们是自然规律的代言人,认为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他们是深刻而通透的哲学家,有着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他们是固守本分的政治家,因为“无为”才能“无不为”,顺应自然,不主动干预,不刻意追求,不动妄念,谨守自我。

30、④自是者不彰:宾语前置句,(是自)者不彰,赞同自己的人不能影显,此外可以引申为自以为是的人不能得到彰显。是,认为正确,赞同。影,形容词作动词,影显。

31、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32、踮着脚跟的人站不牢,跨步行的人走不远,(就好像)自逞己见的人反而不能明理,自以为是的人反而得不到彰显,自我炫耀功劳的人反而不能成就大功,自尊自大的人反而得不到敬重。用道的观点来看,是吃剩下的食物或身体上的肉瘤,人们常常厌恶这些。所以有道的人不居于“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境地。

33、第三是语言凝练精妙,多用格言、警句。在《老子》五千言中,随处可见方言、谚涪、格言、警句。

34、能知道,理解自己的处境,需求和欲望的人,才圣明,神明。

35、白岩松说:“中国人不做无用的事。然而什么是无用的事?什么是有用的事?”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老子〉四章》,了解老子是如何论述“有”与“无”的。

36、作者善于运用富有形象性的寓言,把自己的思想隐含其中,而且使情感更加深邃,寓意更加深刻。本文运用了“五石之瓠”和“不龟手之药”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深入浅出,含义更加丰富。

37、⑥不失其所者久:所,适当的位置,此处可引申为本分。久,长久。

38、A.“道家”名称是汉代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第一次提出的。

39、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能战胜别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算刚强。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人。坚持力行、努力不懈的就是有志。不离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不衰,身虽死而“道”仍存的,才算真正的长寿。

40、③行文简洁凝练,句句警言,如歌如诗,显出独特的魅力。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寥寥数语,即从平凡的现象中反映出深刻的哲理。

41、首先,惠子对庄子发起“大瓠无用而掊之”的诘问,庄子回以“不龟手之药”的故事作为启发。然后,庄子告诉惠子怎样“巧用”这个“五石之瓠”,建议他可以把这个大葫芦当作腰舟系在身上,用来浮游于江湖之上,这正是一种自由自在的“逍遥游”境界。由此可见,“无用”是“大瓠”的外在价值,而“有用是事物的内在价值,“无用”很可能有大用。从“逍遥游”的角度来说,人应该注重内在的生命价值和自我价值,巧用“无用之用”来实现自我价值。

42、此章阐述“有道者不处”的6种处世行径的危害,表达老子谦恭柔顺、遵依自然的处世态度。“企者”“跨者”急功近利,随意改变生活本来的状态,结果事与愿违。“自见者”“自是者”“自伐者”“自矜者”浮躁自夸、轻薄骄傲,自然难以成就事业、受人敬重。

43、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要顺应自然,无为,无执。故无败,无失。

44、修养提升与建功立业,《左传》“三不朽”首列“立德”

45、①企者不立:企,古今异义,古义,踮着脚;今义,企图。者,……的人。立,笔直地站立。

46、能知道,理解他人的处境,需求和欲望的人,才有智慧,计谋。

47、如:道生一生一生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第四十二章)

48、⑦其在道也:其,代词,代指“自见,自是,自伐,自矜”这些行为。

49、思维发展与提升  善于汲取世俗经验论说道理的写作方法;鉴赏《庄子》借助寓言增强说理的趣味性的写作方法。

50、其中,“道”家学派认为社会问题的根源是“妄为”和“贪欲”,只有避世才能保全个体的人格尊严和生命价值,由此开创出了一套与儒家积极入世截然相反的思想主张。主张以宇审本体,万物之源的“道”作为法则,以“天道”驾驭“人道”,用“无为”实现“有为”。老子就是秉承这一思想的大哲学家。

51、zhīrénzhězhì,zìzhīzhěmíng;shèngrénzhěyǒulì,zìshèngzhěqiáng;zhīzúzhěfù,qiángxíngzhěyǒuzhì;bùshīqísuǒzhějiǔ,sǐérbùwángzhěshòu。

52、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也。

53、按照第十一章的学习方法,学生自由组合,每四人为一组,每组探究一章。

54、选文利用寓言告诉我们,同样的东西用在不同的地方,其效果大不一样。对待事物,要主动探寻规律,用善于发现的眼睛探索事物最大的价值,从而更好地利用它。

55、⑤锉其兑:锉(cuo):消磨,折去。兑(rui):通锐,锐利、锋利。锉其锐:消磨掉它的锐气。

56、①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57、从《庄子》内七篇来看,从《逍遥游》言明真正的自由,《齐物论》打破人认识的局限真正理解万物同《养生主》突破形体的障碍,真正理解生命真谛,《人间世》如何在乱世全身远害,《德充符》精神超越形体局限;《大宗师》言明道为万物主宰,到《应帝王》以天下须无为而治,庄子的视野从未离开自身。

58、《老子》四章中提出的“有”和“无”、“知人”和“自知”、“胜人”和“自胜”等关系在我们今天看来有什么积极意义?

59、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第三十三章)

60、翻译:惠子对庄子说:“魏王赠送我大葫芦的种子,我将它培植起来后,结出的果实有五石容积。用大葫芦去盛水浆,可是它不够坚固,无法拿起来。把它剖开做瓢,却因太大而没有适于它容纳的东西。这个葫芦不是不大呀,我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而砸烂了它。”庄子说:“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东西啊!宋国有一善于调制不皲手药物的人家,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职业。有个游客听说了这件事,愿意用百金的高价收买他的药方。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商量:‘我们世世代代在河水里漂洗丝絮,所得不过数金,如今一下子就可卖得百金。还是把药方卖给他吧。’游客得到药方,来游说吴王。正巧越国发难,吴王派他统率部队,冬天跟越军在水上交战,大败越军,吴王划割土地封赏他。能使手不皲裂,药方是同样的,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现在你有可容五石东西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呢?却担忧它大而无处可容纳,看来先生你还是心窍不通啊!”

61、它对中国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先秦诸子、中国人的文化思想等没有不受老子影响的,被华夏先辈誉为万经之王。

62、老子四章把“道”喻为一只肚内空虚的容器,是对其神秘性、不可触摸性和无限作用的最直观和最形象的譬喻。

63、③填以为器:省略句,埏填以(之)为器,揉和黏土(和泥)用它来制作器物(陶瓷)。埏,揉和。填,黏土。以,介词,用。为,当作。

64、第十一章:通过对“有”和“无”辩证关系的分析,体现老子“有无相生”的观点。

65、三十根辐条共用一个车毂中,当车毂是空的时候,有了车的功用。揉和黏土做成器具,当器皿中是空的时候,才有了器皿的功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当门窗中是空的时候,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把“有”当作是有利的,把“无”当作有用的。

66、庄子之道是从老子继承而来,但两者之道同中有异,他们都以“道”为万物运行、事物发展、指导人们精神的最高法则,然而对于道实现的角度认识是不同的,与老子相反,庄子道的实现在个人。

67、②“有”和“无”的关系也是“利”和“用”的关系。“有”可以提供便利,但“无”同样可以赋予功用。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只要造句二年级上册(37句文案短句)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