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读书的历史伟人(87句文案短句)
爱读书的历史伟人
1、从此孙康不再为没有灯油而发愁。整个冬天,他夜以继日地读书,不怕寒冷,也不感到疲倦,常常一直读到鸡叫。即使是北风呼啸、滴水成冰,他也从来没中断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孙康砥砺求进,学有大成,终于成为一位很有名望的学者(御史大夫)。
2、有一次,看书入迷,竟把馒头伸进了砚台、朱砂盒,啃了多时,涂成花脸,也未觉察,一位朋友来访,捧腹大笑,他还不知笑他什么?爱读书的名人故事篇16抗日战争期间,曹禺在四川江安国立剧专任教。一年夏天,有一次曹禺的`家属准备了澡盆和热水,要他去洗澡,此时曹禺正在看书,爱不释手,一推再推,最后在家属的再三催促下,他才一手拿着毛巾,一手拿着书步入内室。一个钟头过去了,未见人出来,房内不时传出稀落的水响声,又一个钟头过去了,情况依旧。
3、李密:李密擅长谋划,文武双全,志向远大,常常以救世济民为己任。开皇中,袭爵蒲山公。于是散发家产,救济亲朋好友,收养门客,礼遇贤才,从不吝惜资财。后又折兵读书,尤其喜好兵书,常能背诵。从师国子助教包恺,听他讲授《史记》、《汉书》,精神振奋,忘了疲倦。
4、这两方于中国人,都不是血脉相通的至亲。但这场伊斯兰世界与基督教世界的战争,确是人类历史中的大事件,应该了解。茨威格,也努力以中立视角,不带褒贬地描绘出了两方人物的立体面貌。
5、 朱德自幼就聪颖睿智,在私塾中又受到很好的启蒙教育,在先生的指导下,他先后学了《四书》、《五经》、《通鉴》及二十四史等书籍。从此,他一生在书海涉猎,特别是阅读了大量的历史书籍。在泸州期间,朱德有更多的时间博览群书,妻子还布置了一间精致的书房,并精心为他选购了《诗经》、《水浒》、《红楼梦》、《三国演义》、《孙子》等大量古典书籍,其中有许多还是珍贵的清刻本典籍。后来其中的一些书由泸州市图书馆收藏(大致有1500多册),上面还保留着许多朱德读书时的批语,他也从中汲取了历史的智慧。1939年,他在同美国女作家安娜·路易斯·斯特朗交谈时说:“从《三国志》中,我得到了很多打仗的好经验。”
6、这个绘本可以称作一本“传记绘本”,以绘本的形式讲述了一个关于伟人成长的故事,这个伟人叫“林肯”。他是个爱读书的男孩,虽然他上学的时间加起来很短,但是他从书中汲取了足够的知识,让他成长为一名总统。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他的成长经历更使得他获得的知识变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爱读书的历史伟人)。
7、一听这消息,鲁迅欣喜若狂,赶紧把书接过来,打开纸包看了起来。
8、 身体饮食,一日三餐;头脑饮食,有几个月不进食(书本)的。
9、还两度到俄国南方流浪,受尽苦难生活的折磨。但他十分钟爱读书,在任何状况下,他都要利用一切机会,扑在书上如饥似渴地读着。如他自我所说我扑在书,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
10、在私塾的三年时光,孙中山先后学习背诵了四书,分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再就是五经,按照《诗经》《礼记》《春秋》《易经》《书经》的顺序依次进行朗读背诵。孙中山后来自己说“幼读儒书,十二岁毕经业”,意思是读到《书经》这个阶段了。
11、孙中山的老师康德黎称赞他:“习医科如他习别的科学一般地勤奋”,他“研究国际法、军事学、海军建设、各种财政学、国政、各种派别的政治学。”由于孙中山广泛涉猎群书,知识较广,同学们给他取名“通天晓”。据说,有一次,一个同学看到孙中山的书桌边陈列着《二十四史》,心里想,这么厚的书籍,孙中山也许是摆在边上做样子的,就随手翻了一页,考验孙中山是否读过,没想到孙中山对他所提的问题对答如流,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12、 阅读可以收获知识。文学能让人们看见看不见的东西;史学能让人们拥有判断真伪的能力;哲学能让人们以联系发展的眼光看待万事万物;自然科学能创造一个又一个科学奇迹,展现人类智慧的无限魅力。
13、这个阶段,孙中山专心撰写《孙文学说》、《实业计划》等著作,需要阅读大量参考书,他广泛收集资料。他买的书中既有线装古书,也有旧版的外文书,还有新出的书,以英文书居多。孙中山曾嘱咐孙科:“儿有暇,当从事于译书、读书,或从事于实地考察种种学问,切勿空过时光。”在此也可看出,孙中山对于读书增长学问是很看重的。
14、 车胤,年幼时好学不倦,勤奋刻苦。他白天帮大人干活,夜晚便捧书苦读。但是由于家境贫寒,常常没钱买油灯,书也读不成了。他为此十分苦恼。一个夏夜的晚上,车胤坐在院子里默默回忆着读过的书上的资料,忽然发现院子里有许多萤火虫一闪一闪地在空中飞舞。他忽然心中一动,要是把这些萤火虫聚集在一齐,借它们的光不就能够读书吗?于是,他开始捉萤火虫,捉了十几只,把它们装在白纱布缝制的口袋里,挂在案头。从此,他每一天借着萤光苦苦地读书。
15、 毛泽东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紧密结合中国的实际,结合当时中国正在做的事情和他个人正在思考的问题,怀疑其中不正确和不适合中国国情的东西。例如,关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客观必然性”问题。毛泽东对这个“客观必然性”的提法很赞赏。同时他也对此提出了疑问:“革命为什么不首先在西方那些资本主义生产水平高、无产阶级人数很多的国家成功,而首先在东方那些资本主义生产水平比较低、无产阶级人数比较少的国家成功,例如俄国和中国,这个问题要好好研究。”
16、五代画虎名家历归真从小喜欢画画,尤其喜欢画虎,但是由于没有见过真的老虎,总把老虎画成病猫,于是他决心进入深山老林,探访真的老虎,经历了千辛万苦,在猎户伯伯的帮助下,终于见到了真的老虎,通过大量的写生临摹,其的画虎技法突飞猛进,笔下的老虎栩栩如生,几可乱真。从此以后,他又用大半生的时间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见识了更多的飞禽猛兽,终于成为一代绘画大师。
17、黄世臣,字起白,号觉虚,素龙镇上池冈人。世臣家贫嗜学,少年时养鸭为生,在田里放鸭期间,经常手不释卷,边放鸭,边读书。
18、急得大家东寻西找,结果在书房里找到了他。他仍穿着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人了迷。怪不得人家说他不能看书,一看就要“醉”。
19、1883年,孙中山到香港拔萃书室读书,第二年转入中央书院,1886年转入广州博济医院学医,1887年9月,孙中山转学到香港西医书院。1892年7月,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他曾在演讲中说:“我因此于大学毕业之后,即决计抛弃其医人生涯,而从事于医国事业。由此可知我之革命思想,完全得之香港也。”
20、四是囊萤的车胤。晋代人。家贫,为了晚上读书,抓萤火虫装入白纱袋里面照明。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21、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
22、 他清醒地认识到:“在资本主义有了一定发展水平的条件下,经济愈落后,从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是愈容易,而不是愈困难。人愈穷,才愈要革命。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就业人数比较多,工资水平比较高,劳动者受资产阶级的影响很深,在那些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现在看并不容易。”那么,这个客观必然性怎么体现呢?他认为列宁的观点是正确的。列宁认为:“由于历史进程的曲折而不得不开始社会主义革命的那个国家愈落后,它由旧的资本主义关系过渡到社会主义关系就愈困难。”正因为如此,社会主义革命的落后国家才需要有一个相当历史时期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3、孙中山在檀香山4年的求学读书过程中,接受了西方先进文明的思想教育,使他萌发了改良祖国的思想。他自己说:“忆吾幼年,从学村塾,仅识之无。不数年得至檀香山,就傅西校,见其教法之善,远胜吾乡。故每课暇,辄与同国同学诸人,相谈衷曲。而改良祖国,拯救同群之愿,于是乎生。”
24、世界读书日全称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又称"世界图书日",最初的创意来自于国际出版协会。1995年正式确定每年4月23日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设立目的是推动更多的人去阅读和写作,希望所有人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做出过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保护知识产权。每年的这一天,世界100多个国家都会举办各种各样的庆祝和图书宣传活动。
25、有一天,江边发生了一件怪事,很多人在打捞落水的石狮,却怎么也找不着。这时,一个叫徐霞客的小孩说,只要溯江而上,就能找到石狮。果然石狮找到了,大家都赞誉这个聪颖的小孩。原来他就是长大后成为伟大地理学家、旅行家的徐霞客。
26、司马先生很生气,当场就把他的书烧了,不让他继续读书了。诸葛亮求学心切,不能读书怎么得了,可又不能硬来,便去求司马夫人。司马夫听了请葛亮喂鸡求学遭罚之事深表同情,就向司马先生说情。
27、华佗,字元化,东汉末年、三国时期沛国(今安徽亳县)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华佗发明的“麻沸散”,是一种很有效的全身麻醉药,比西方的麻醉药要早一千六百年左右,华佗对世界医学的贡献非常巨大。不要以为华佗一生下来就是神医,华佗小时候学医,经历了千辛万苦。
28、他说:“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助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沉没在这片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爱读书的名人故事篇23我国国画大师齐白石老先生,有一次去北京城南办事。这一去不要紧,却引出一段故事来。
29、王亚南睡三脚床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读书。他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每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子被惊醒过来,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读。
30、每一本书都是一个用黑字印在白纸上的灵魂,只要我的眼睛、我的理智接触了它,它就活起来了——高尔基
31、闻一多读书成瘾,一看就“醉”,就在他结婚的那天,洞房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大清早亲朋好友都来登门贺喜,直到迎亲的花轿快到家时,人们还到处找不到新郎。
32、但是这样一位“千古无二”的勇者,最终却被围困于垓下,四面楚歌,突围至乌江边,自刎而死。
33、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尔
34、 智慧的民族都是读书的结果。看看这些伟大的名字—马克思、弗洛伊德、爱因斯坦、卓别林、毕加索、卢森堡、基辛格、巴菲特……在美国最有影响的名人、诺贝尔奖得主、名牌大学教授、一流作家中,犹太人占50%以上。犹太人只占世界人口的千分之却取得了近30%的诺贝尔奖。犹太人告诉孩子知识是甜的,犹太人会在书上涂一层蜂蜜,让孩子一生下来就知道书是甜的。平均每个以色列人每年要买10到15本新书,阅读50本左右。几乎所有的人都把看过的书放在公园、车站、茶社等一角,喜欢那本书就可以拿走,不用再送还。
35、 刘少奇强调读书学习要有持之以恒的态度,要树立不断学习和进步的观念。在上海外国语学社曾与刘少奇同窗的肖劲光回忆:少奇同志学习很刻苦,几乎没有个人爱好,从不闲聊天,看见他的时候,多是在学习俄文、阅读《共产d宣言》、思考着中国革命问题。革命时期,刘少奇也未把学习抛下。1942年,他奉命从苏北回延安工作,近一年的时间里,跋涉万里,越过日伪103道封锁线,途中还参加了滨海、沙区、太岳区三次大的反“扫荡”战斗,在这样极其危险的敌后环境下,硬是把中国历史和中国哲学史系统地学了一遍。新中国成立后,他担负着繁重的领导工作,仍然抓住点滴时间读书。1951年秋,因长期紧张的工作,刘少奇累倒了,杭州休假期间,他系统地学习了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足见他对学习真诚的态度。
36、数学家华罗庚有一种奇特的读书方法。他拿起一本书,不是从头至尾一句一字地读,而是先对着书名思考片刻,然后闭目静思:设想这样一个题目,如果要让自己来写应该怎样写想完后再打开书,如果作者写的和他的思路一样,他就不再读了。一本需要十天半月才能读完的书,他一两夜就读完了。
37、卖画人眉头一皱,计上心来,笑了一下,郑重地答辩出一套话来,齐老听了如何呢?出人意料,他怒气尽消,竟闭口无言。那么,一副伶牙俐齿的嘴巴到底吐出的是什么呢?
38、孙中山是个政治家和思想家,他爱书、读书,却不是那种尽信书的人。他反对好读书不求甚解,也反对死读书,或者将古人的解释再解释一次。他一生买过、读过的书籍,大半都散失了,在上海故居保存下来的大多是他生命中最后十年所读的书,也就是和宋庆龄结婚以后买的书为主,共计五千余册,他求学时代的书基本上没有,辛亥革命时代的书也很少有保存下来的。
39、他说:“齐先生,你好不懂道理!不错,这都是些假画。你要明白,凡是大画家没有不被别人造假的。造假的人越多,说明他的名气越大;无名之辈,谁也不造他的假画,再说,我这些画卖的便宜。有钱的人,还是买您的真画,您又何必生气呢?这番话竟使齐老先生怒气全消,闭口无言。”爱读书的名人故事篇24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自幼天资过人,但是由于家境贫寒,家里无钱买纸买笔,欧阳修母亲郑氏为了让儿子习文练字,想出了一个巧妙办法,用荻草代替毛笔教小欧阳修写字。
40、项羽士卒以必死之心奋勇向前,项羽军因此战斗力得到大幅提升,个个以一挡杀得诸侯军人人胆寒,最终,取得巨鹿之战的胜利。
41、1918年6月到1920年11月,孙中山在上海“闭户著书”的几年是他难得的集中读书的时期。上海故居,楼上有他的读书室和藏书室,曾在这里见过他的一位苏联人马特维耶夫·博德雷曾回忆说:“在几乎顶到天花板的玻璃书橱里,摆着许多书。书背上的字使主人知道全部书籍的名字。大概,他闭着眼睛也可以找到这里的任何一本书。”
42、1915年,著名学者黄侃在北大主讲国学。他住在北京白庙胡同大同公寓,终日潜心研究“国学”,有时吃饭也不出门,准备了馒头和辣椒、酱油等佐料,摆在书桌上,饿了便啃馒头,边吃边看书,吃吃停停,看到妙处就大叫:“妙极了!”
43、在日本志士宫崎寅藏的夫人宫崎槌子印象中,孙中山是个沉默寡言的人,每天一有空暇就是看书。有一次,他在宫崎家住了10天,几乎把他们家的全部藏书都看了一遍。1901年,美国《展望》杂志通讯员林奇在日本横滨访问了孙中山后,在3月23日发表一篇报道说,在他当时住的小木屋里摆满了英文、法文的书籍和刊物,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历史、军事等方面。林奇特别注意到其中有许多英文的军事学著作。
44、还有,这本书为了追求特定的戏剧效果,不论是拜占庭之战,还是滑铁卢之战,感觉有些过分夸大某些细节或时刻的决定性影响,白璧微瑕吧。我们要真想把历史看清楚,这本历史故事集可承载不了那么多。
45、 周恩来的“精专”读书法,并不是让我们穿凿附会、咬文嚼字,那样只会“拘泥于章句而疏忽于会意,活脱书橱也”。而是提倡一种去粗取精、苦心孤诣的读书态度。郑燮在《板桥自序》中说,“读书求精不求多,非不多也。唯精乃能运多,徒多徒烂耳。”只有精心研究、反复揣摩文章的“微言精义”,才能愈读愈懂,愈思愈清。读书就像品茗,虽然茶水的颜色和飘逸的茶香较易辨认,但茶中三味,却要细细品之才能体会得来。
46、亚伯拉罕·林肯是美国第16任总统是世界历史中最伟大的人物之领导了拯救联邦和结束奴隶制度的伟大斗争。人们怀念他的正直、仁慈和坚强的个性,他一直是美国历史上最受人景仰的总统之一。尽管他仅在边疆受过一点儿初级教育,担任公职的经验也很少,然而,他那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厚的人道主义意识,使他成了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那些书对林肯的启示,以及林肯的言行,使美国走上自由的道路,并引领人民继续前行。
47、几十年前,波兰有个叫玛妮雅的小姑娘,领悟十分专心。不管周围怎样吵闹,都分散不了她的注意力。一次,玛妮雅在做功课,她姐姐和同学在她面前唱歌、跳舞、做游戏。玛妮雅就像没看见一样,在一旁专心地看书。
48、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爱读书的名人故事篇20王亚南睡三脚床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读书。他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每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子被惊醒过来,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读。
49、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园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写出了《资治通鉴》的大文豪。
50、战国时期, 有一个叫苏秦的人, 他也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年轻的时候, 因为学习不是太深, 一直去很多地方做事, 都不被重视。
51、孙中山在南洋的足迹遍及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和越南等地,那里的华侨是他的重要支持力量,其中往来最多的是新加坡。据很早参加同盟会、担任当地分会副会长的华侨张永福回忆,孙中山平时比较沉默寡言,凡事都抱着乐观的态度,喜欢读书,读书时或用手捧,或放在桌上,读后一定放回原处。孙中山喜欢买书,尤其是地理、历史、经济、政治、哲学和中国古籍。
52、欧阳修勤奋刻苦,练成了一手好字,成为远近闻名神童,而这种刻苦精神也影响了他小伙伴李尧辅,将李尧辅带上好学之路。爱读书的名人故事篇25明朝著名散文家、学者宋濂自幼好学,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写得一手好文章,被明太祖朱元璋赞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宋濂很爱读书,遇到不明白地方总要刨根问底。这次,宋濂为了搞清楚一个问题,冒雪行走数十里,去请教已经不收学生梦吉老师,但老师并不在家。
53、囊萤映雪。这个典故由晋朝车胤和孙康而来。车胤和孙康都因家贫得不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想出别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车胤晚上抓几十只萤火虫放在袋子里,借萤光看书。孙康借大雪反的雪光读书。俩人后来都学有所成。
54、 毛主席晚年虽重病在身,仍不废阅读。他重读了解放前出版的从延安带到北京的一套精装《鲁迅全集》及其他许多书刊。
55、 他说:“我感觉语文比数学更重要,数学是对符号的认识,成就的是一个人的局部;语文是对文字的认识,能够塑造一个人的整体。”他认为,一个有很强人文素养的人,会“更有力量,更能包容,更柔软,更丰满,也更有发展空间”。
56、汉朝孙敬读书困倦时,将头发用绳子拴在梁上,一打盹就能惊醒,终于成为当代大儒。后就用“刺股悬梁”比喻刻苦自学。
57、 第二种思想需求的阅读(美食),是帮助思考人生中一些本质类问题。
58、 闻一多读书成瘾,一看就“醉”,就在他结婚的那天,洞房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大清早亲朋好友都来登门贺喜,直到迎亲的花轿快到家时,人们还到处找不到新郎。急得大家东寻西找,结果在书房里找到了他。他仍穿着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入了迷,怪不得人家说他不能看书,一看就要“醉”。
59、尽管朴素,我倒觉得原题更合书中内容。因为读这书最有魅力的一点,便是通过旁观人物命运的细节,目睹历史发展中的蝴蝶效应。这样的上帝视角,很震撼,很有阅读快感。
60、为了查阅方便,马克思还对许多笔记编制了目录和资料提要,然后放到特定的地方,需要时不用翻找,随手就能抽出来。同时马克思还在书上直接作笔记。
61、 刘少奇十分重视及时做读书笔记和批注。1951年秋,他在杭州休养期间很少出去游览,除散步外,总是眼戴老花镜,手捧《中国通史简编》,一看就是几个小时,而且边看边思考,还不时提笔书写批注,阅读到何处,只要有感想,就立刻写下来。一个多月后,他带来的《中国通史简编》上写满了批注,密密麻麻。身边人员感慨:“这哪里是在休假啊!分明是到这里集中精力学习来了。”
62、宋濂很爱读书,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总要刨根问底。这次,宋濂为了搞清楚一个问题,冒雪行走数十里,去请教已经不收学生的梦吉老师,但老师并不在家。宋濂并不气馁,而是在几天后再次拜访老师,但老师并没有接见他。
63、因为经常的反复翻摸,洁白的书页上,留下一条明显的黑印。他的妻子对他开玩笑说,这哪叫念书啊,简直是吃书。爱读书的名人故事篇22世界文豪高尔基对书感情独深,爱书如命。有一次,他的房间失火了,他首先抱起的是书籍,其它的任何东西他都不考虑。为了抢救书籍,他险些被烧死。
64、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着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
65、一年之后,徐悲鸿的油画就受到法国艺术家的好评,此后数次竞赛,他都得了第他的个人画展,轰动了整个巴黎美术界。这样令人惊叹的成就,是那个洋人远远不能及的。爱读书的名人故事篇2十八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一向反对死读书,滥读书。
66、名门之后,自幼跟随叔父带兵打仗,而且是能与汉高祖刘邦进行了长达四年“楚汉之争”的人物,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的悲剧结局呢?
67、 阅读可以怡情养性。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苏东坡留下“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经典名句。清雅的气质来自于书香熏染,生命的厚重来自书卷的沉淀。
68、 汉朝有个叫孙敬的人,从小勤奋好学,他每一天晚上学到深夜,为了避免发困,他用绳子的一头拴柱头发,一头拴在房梁上。战国时,有个名叫苏秦的人,想干一番大事业,便刻苦读书。每当深夜读书时,他总爱打盹。于是,他就在自我打盹的时候,用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以提精神。孙敬和苏秦的故事感动了后人,人们用“悬梁刺股”来表示刻苦学习的精神。
69、 刘少奇特别重视向一切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同志学习。1959年,刘少奇因病休养期间,组成了一个学习小组,学习苏联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学习之前刘少奇约法三章:一是大家都是学员,一律平等;二是采用座谈方式,各抒己见;三是理论联系实际。充分体现了刘少奇谦虚和蔼、虚怀若谷的美德和与别人不断交流学习的精神。在这期间,刘少奇跟大家一起学习,上午读书,下午讨论,提出了许多精辟独到的见解。
70、孙中山入学之初,完全不懂英语,教师让他坐着看了十天,他渐渐体会到英语的拼写方法,读写二者均有很快的进步,算术学习也进步很快。在校期间,孙中山除了默默地勤学苦练以外,还大胆地和同学用英语对话。由于他的积极进取,不久就学会了朗读英语,书写英文,从初入学时的一个英文字母都不认识,到三年后的毕业典礼上,他的英文文法考了第二名,成为校内进步最快的学生,后来孙中山的有些著作还是用英文写作的。
71、亡命日本的时期,他从台湾到达日本神户,上岸时就带了6只大皮箱,日本警探向上司报告说他带了大量金钱。过了很久,等到这些皮箱打开晾晒时,他们才发现原来里面装的全都是书。便衣警探留下的报告中这样的记载:“孙终日阅读书籍,无其他异常情况。”此后,“终日读书”成为秘报中频率很高的词汇。
72、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高尔基
73、孙敬和苏秦的故事感动了后人,人们用“悬梁刺股”来表示刻苦学习的精神。爱读书的名人故事篇10五岁的张海迪因患有脊髓病,无论做什么事情她都只能在轮椅上进行。不久,她做了一次手术,手术后她只能一动不动躺在床上,可她仍然刻苦学习知识,她从镜子里面看书。就这样,她自学了小学、中学的课本,后来又开始自学英语。她对自己要求严格,因此进步很快,渐渐地,她开始替有关部门翻译英语资料。有一次,她翻译了《海边诊所》。当张海迪捧着厚厚的翻译稿来到出版社时,老编辑被她深深地感动了。
74、1883年1月,孙中山到美国教会创办的奥阿厚(OahuCollege,Honolulu,又译瓦胡书院)就读。这是一所男女混合的著名中学,教育水平很高。第一年所学科目包括实用算术、地理、美国历史、阅读、拼字、书法、作文、朗诵、绘图、诗歌等。孙中山在此就读了冬(1月至3月)春(4月至6月)两个学期后,于1883年6月结束了学业,返回故乡翠亨。
75、美国有中小学生阅读标准,有统一分级的阅读体系,同时还列出了不同年级推荐阅读的范文,科学的阅读标准,确保学生阅读基本技能的掌握和阅读能力的提升。
76、二是锥刺股的苏秦。战国时期人。晚上看书,一瞌睡,就用锥子尖扎自己。后六国封相。
77、皇甫谧,魏、晋年间人,是西晋著名的学者和医学家。皇甫谧小的时候玩劣异常,被村子里的人称为小霸王,一次,他将同窗受气包家的枣树的树皮铲掉,使得枣树枯萎,全村人看到他,都不理他了,在婶婶的教育下,皇甫谧终于浪子回头,成为了一个有用的人。
78、南希·卡彭特,美国知名插画家,《FannieintheKitchen》的绘者,该书曾获得《出版人周刊》与《儿童杂志》2001年年度最佳童书。其他的作品有《MasaiandI》《Sitti’sSecrets》等。她现与丈夫、女儿和猫居住在美国纽约市的布鲁克林区。
79、马克思生命博览群书,学识渊博而精深。他虽然记忆力惊人,对读过的书能记得异常深刻准确,但他读书时总要作笔记。为写作《资本论》,马克思研究了1500多种书籍,光笔记就写了100多本。马克思的笔记不少是自我制作的。
80、 阅读是美国小学课堂上的主流教学活动。一年级主要由老师绘声绘色地为学生们阅读,与其互动;二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主阅读能力,老师挑选趣味性强、便于表演的绘本,鼓励孩子们阅读和表演;中高年级则基本由学生自主阅读。
81、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后来,他也当了高官。
82、孙康:孙康幼时酷爱学习,常常感到时间不够用。他想夜以继日地读书,可家中贫穷,没钱购买灯油。一到天黑,便没有办法读书。特别到了冬天,长夜漫漫,他有时辗转很久,难以入睡。实在没有办法,只好白天多看书,晚上睡在床上默诵。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83、凡是顾炎武外出旅行,都用马、骡子载着书跟随自己。到了险要的地方,就叫退役的差役打探所到之处的详细情况,有时发现所到之处的情况和平日里知道的不相符,就走向街市客店中,打开书本核对校正它。
84、苏秦,东周洛阳人。他到齐国,跟鬼谷子学纵横之术,学成后去游说秦王,上书十次,不被所用,带去的资金用完了,非常狼狈地回到家里,哥哥、弟弟、嫂子、妹妹、妻子、侍妾都暗地里讥笑他,说他不务正业,搬弄口舌,倒霉活该。
85、 这封信,反映了他尊重实践、反对死读书的一贯思想。比如,对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邓小平向来反对只背本本,拘泥于马、恩具体论述的做法,非常重视联系实践的发展进行学习。
86、东京有家外文书店是孙中山经常购书的地方。1914年这一年,他就从这家书店买了70多种书,有许多政治类书籍,包括威尔逊的《新自由》、马恺的《民主政治的危险》、罗宾逊的《联盟的精神》等。当时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他对德国和欧洲政治的书尤为关注,2月28日一天就买了7种有关的书。当然,他的阅读不限于政治,他买的书中还有许多哲学书,包括尼采、柏格森、倭铿的著作,还有罗素介绍柏格森哲学的书。在他故居藏书中还有叔本华的名著《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