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简介100字(32句文案短句)
谭嗣同简介100字
1、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定国是诏》,决定变法。同年8月,因为翰林院侍读学士徐致靖的推荐,谭嗣同被光绪帝征召入京。1898年9月5日,光绪皇帝下诏授给谭嗣同和林旭、刘光弟、杨锐四品卿衔军机章京,参与变法。 次日,光绪又召见他并说:“汝等所欲变者,俱可随意奏来,我必依从。即我有过失,汝等当面责我,我必速改。”光绪帝变法的决心和对维新派的信赖使谭嗣同非常感动,觉得实现自己抱负的机会已经在握。
2、全篇借题小影而抒壮志消磨,事业难成的感慨,表现了谭从青少年时期就怀抱雄心壮志,但面对社会现实,朝廷中的顽固守旧势力,作者虽有报国壮志,却难有报国作为之感。
3、但是,他在人生最紧要的地方走错了最后的关键一步:面见袁世凯。
4、彭晓玲,湖南浏阳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鲁迅文学院第十四届中青年高研班学员,湖南省作协全委会委员,浏阳市文联副主席。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文艺报》《文学报》《散文》《长城》《清明》等报刊,曾出版散文集《红石头的舞蹈》《挂在城市上空的忧伤》《苍茫潇湘》,长篇报告文学《空巢——乡村留守老人生活现状启示录》等。
5、自从甲午战争中国惨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时人都纷纷意识到国破家亡亡国灭种,顷刻便会在面前上演。谭嗣同因此更加奋发于新学,也正是由于对新学的追求,他才得以认识康有为。当时的康有为正在京沪创办强学会,谭嗣同去京师闻名谒见,从此自称是康有为的私淑弟子。后来又在强学会中与梁启超相识定交,学精名高,慷慨纵论天下大事,有澄清四海廓清八荒之志向。又因巡抚父亲的命令,捐纳钱款得了一个江苏候补知府的头衔,在南京待一年求缺。这一年里,谭嗣同闭户读书,诸事不问,除了新学,还兼采儒学佛学,尤其是佛学,谭嗣同力图将先贤圣哲融汇贯通,还参考自己老师康有为的学说。一年之期,谭嗣同著述了《仁学》一书,其中多激切救世,匡救社会积弊,冲破封建礼教藩篱的精奇之语,如“冲决君主之网罗”等话,真让一干老夫子汗颜心惊。(谭嗣同简介100字)。
6、 本来谭嗣同有机会逃生,但在大刀王五等人劝他出逃时,他选择了流血,并将“凤矩剑”赠给了大刀王一代名器终不辱主。“残雷琴”现藏于故宫博物馆,而“崩霆琴”从此不知下落。“残雷琴”长18cm,肩宽3cm,尾宽13cm,为落霞式,髹黑色光漆,背面轸池下方刻魏体书“残雷”,其下刻琴铭,款题“谭嗣同作”,腹款刻“光绪十六年浏阳谭嗣同复生甫监制”。光绪十六年为公元1890年,谭嗣同时年25岁(一说此琴制于谭嗣同16岁时)。不知何故此琴后来到了一个叫钱君宜的人手里,并由他于1952年将此琴捐献故宫博物馆。在谭嗣同的手下,七弦琴已不是一般文人雅士休闲遣兴之玩物,而是爱国志士剑戟交鸣的生命之歌。恰好在“崩霆”琴上有他肝胆相照的挚友唐才常的挽联句:“忍不携二十年刎颈交同赴泉台,漫赢将去楚孤臣箫声呜咽;甘永抛四百兆为奴种长埋地狱,只留得扶桑三杰剑气摩空。”谭嗣同在北京就义后,尚有“七星剑”、“蕉雨琴”等遗物留存其故居“大夫第”,被李闰悉心封存保管在阁楼之上。上世纪60年代,县文化馆对浏阳古乐进行抢救性保护,在征集古乐器时了解到,“土改”时谭家曾将部分谭嗣同遗物交由佃户谭某保管。当时在文化馆工作的潘信之老师说,工作人员多方辗转,终于找到了谭某,不但在那里找到了24根铜制凤箫,还找到了“七星剑”,但令人十分遗憾的是,谭某出于担心将谭嗣同遗物埋在了地下,“蕉雨琴”已经腐烂成为一堆木屑。“七星剑”由此被文化馆收藏,潘信之老师于1965年调到外地工作,1981年重回文化馆工作时却再也见不到那把“七星剑”了。通过多方打听,潘老师得知了“七星剑”遗失的过程:“文革”动荡中,县花鼓剧团造反派一头目闯进文化馆,拿走了“七星剑”,经常佩带在身招摇过市,用“七星剑”进行“文攻武斗”,很多人都看见。但潘老师找此人询问了几次,此人始终不承认拿走了“七星剑”,在谭嗣同手中叱咤风云的“七星剑”竟然就此不知下落。
7、这首诗是谭嗣同十八岁时所作(公元1882年)。是年春,谭从浏阳起身,往其父亲谭继洵任职地甘肃兰州,途经潼关,诗人被眼前雄伟壮丽的景色深深吸引,由衷唱出了这首赞美之歌。(谭嗣同简介100字)。
8、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9、不久,成就一番大业的时机似乎到了。谭嗣同弃官归乡,帮助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设立南学会,向学生们讲述自己所学到的爱国道理救亡图存的法门。从此开始,湖南一地风气大开,成为全国施行新政的楷模省份。
10、我横刀而出,仰天大笑,因为去者和留者肝胆相照、光明磊落,有如昆仑山一样的雄伟气魄。
11、谭嗣同(1865年3月10日-1898年9月28日),字复生,号壮飞,湖南省长沙府浏阳县(今湖南省浏阳市)人,生于顺天府(今北京市),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12、几位日本友人力请他东渡日本,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以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乏,请自嗣同始。”
13、 谭嗣同进京参与变法第33天,维新派人士遭慈禧下令被捕。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十三日(1898年9月28日),清廷在未经任何审讯的情况下,将谭嗣同等六君子杀害于北京宣武门外菜市口。百日维新以失败告终。
14、谭嗣同一生致力于维新变法,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是维新派中的最激进者。早年在湖南举办新政,利用时务学堂培养了大量的维新志士。
15、郭关简介:生于湖南,画家,古琴家,道教全真派道士。作品涉及书画、音乐、诗文、斫琴、装置等领域;知周易、晓音律、好古琴、喜操《幽兰》《广陵散》;二零零六年闭关参禅一年,出关后系统研习中观、唯识学,画风大变;二零一三年入龙虎山修道,通斋醮科仪;其曾就学于人民大学,宗教哲学硕士。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被国内外艺术机构及收藏家收藏。现“郭关绘画全球巡回展”已在台湾、佛光山、英国、墨西哥等地圆满举行。台湾建立有“郭关艺术馆”,长年展示郭关作品数百件。
16、 谭嗣同是湖南时务学堂的九位绅董之兼学堂总监,并担任时务学堂教习。在时务学堂开办之时,有地方议会性质的南学会也在谭嗣同的倡导下应运而生,维新派利用《湘学报》及《湘报》鼓吹民权,互相呼应。学堂的学生也常去南学会听演讲。后又将学堂“季课改为南学会日课”,并由南学会学长命题,交学堂“核原”,由南学会派人“应此题”。这样密切了时务学堂与南学会的关系,更大地发挥了两个维新机构的作用。
17、人生就是如此,如果你关键的几步走对了,你就会顺风顺水,平步青云。你如果行差踏错,那么,等着你的就可能是万劫不复。
18、 为秉承谭嗣同未了的救国宏愿,“唐才常愤国事之日非,恸友仇之未报,乃奔走各地,联络同志”。1899年5月,由唐才常倡议、梁启超取名的自立会在日本横滨成立。康有为任会长,梁启超、唐才常任副会长,革生为稽查会员,林圭、汪尧成、王翼之等三人为议事会员。林圭以其卓越的见识,走上了历史舞台。自立会虽有保国勤王之说,但年轻的林圭更趋激进,他曾对梁启超说:“国势至此,而有志之士,方孜孜焉以求学,学成而国已烬矣。……诚问救火急乎?抑耕急呼?”林圭恨不能早日将一腔爱国热情付诸实践,决意扛起义旗,坚定地走向反清复兴的革命道路。
19、地址:河南省郑州市经三路北段98号河南省文学院一楼
20、没有马关条约,台湾就不会割让给日本,也就不用二战后再收回,也就从根本上没有了李登辉陈水扁蔡英文之流折腾的份。
21、公元1898年6月,光绪皇帝下诏变法。受维新大臣徐致靖的举荐,谭嗣同被征入京参与新政,授予四品卿衔,在军机处任职。与杨锐,林旭、刘光第时称“军机四卿”。谭嗣同喜出望外,为了报答“圣恩”,他不顾“杀身灭族”的危险,不辞辛苦地积极推行新政。光绪皇帝准备召开懋勤殿,设置顾问官,命谭嗣同起草圣旨,并要求穿插一些前代的典型事例,说自己将亲自到颐和园去请示慈禧皇太后。谭嗣同退朝后对别人说:“我这才知道皇上一点权力也没有”。
22、1895年4月17日,中日签订《马关条约》,时年30岁的谭嗣同在家乡提笔书写七言绝句《有感一章》:
23、对于死,诗人谭嗣同早有准备。当政变发生时,同志们曾再三苦劝他避居日本使馆,他断然拒绝,正是由于他抱定了必死的决心,所以才能处变不惊,视死如归。
24、它的神奇在于,自从签订以后,中国近代史包括现代史当代史上的每一件大事,都和它息息相关。
25、那是个危机四伏的晚上,谭嗣同直接造访袁世凯。他把光绪皇帝的密诏拿给袁世凯看,然后说:今天可以救皇上的人只有您了,您要是愿意救就赶紧救吧,您要是不愿意救,请杀了我然后到颐和园告发我,您同样可以得到大富大贵。袁世凯急了,说你把我当什么人了?我和你一样受过皇上的特殊礼遇,你说说我们怎么救吧?于是,两人商量了诛杀荣禄软禁慈禧的周密计划。谭嗣同问他诛杀荣禄可有把握?袁世凯轻蔑的说就跟杀一条狗一样。
26、高干子弟谭嗣同,就是行差踏错从而万劫不复的一个典型。
27、他在谭嗣同十岁的时候开始为他请各类儒学名宿为他讲授经史典籍。但是,谭嗣同除了经史典籍之外还读什么书,他却不闻不问。谭嗣同到处搜罗介绍西方政治和科学的书籍,高干子弟嘛,得到这些书的渠道自然多。就跟我们的新华书店即使在文革中照样有内部发行组一样,只要你是高干子弟,文学摘译和社会科学摘译都可以轻易得到,都是西方最流行的作品,更不用说德热拉斯德《新阶级》和《赫鲁晓夫回忆录》了。这些书读多了,自然会胡思乱想,在兰州读书的时候,他胡思乱想睡不着觉,写了一首题名为“夜成”的七律——
28、面对屠刀他却仰天大笑,只想留下像昆仑一样的忠肝义胆就好。更淋漓尽致的表现了他的书生意气、侠客豪情。行刑那天,前半天天阴沉沉的,后来太阳却出来了,大地一片光明。这就像谭嗣同的心情一样,刚开始阴霾沉沉,后来光明灼灼;也像中国的前途一样,灰暗终会过去,光明终将到来。面对宽阔的刑场,面对密林似的清兵,面对凶神恶煞的刽子手,谭嗣同没有颤栗、没有后悔、没有犹豫,只有铿锵、只有坚定,只有视死如归!
29、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浏阳,正在时务学堂当喷子的谭嗣同当时就火了。即刻撇下学生和朋友,束装前往北京。
30、 谭嗣同牺牲的消息传来,林圭“君不胜痛愤,而种族革命之志益坚”。从此以革命自任,并且宣称:“中国流血自谭君始,我随其后矣。”他在1899年3月28日(改正范氏日记及批札)写道:“孟子之道,仁义而已矣。……今之所言仁义之国,则泰西诸国是也。国势之强,人才之盛,以治国而论,则有八事,为天下之公理。”并发出了“自求富强,即为国为民之公理。……若中国君臣,徒知拥高位,厚精禄,朘民之脂膏,坏国之基础,则是利一身、利一家之独夫民贼也,未有不败亡者也”的呼声,更加认清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反清复仇之心日剧。
31、谭嗣同(1865年3月10日—1898年9月28日),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