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本恶的论据(56句文案短句)

2023-03-29 10:57:04

人性本恶的论据

1、那不分男女老幼、无论种族地域、上至达官显贵、下至贩夫走卒,只要生而为人,毕其一生都在无尽追求的到底是什么?答案是:优越感、成功、人格统一。

2、与孟子明显不同的是,他对人性下了定义:“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就是说:性,是天赋的、与生俱来的原始质朴的自然属性,是不待后天学习而成的自然本能。

3、所罗门王看两个妇人都说“活的儿子是我的,死的儿子才是你的”,于是吩咐手下:“给我拿一把刀来!”手下就把刀带到所罗门王面前。他接着下命令说:“把活的孩子劈成两半,一半给这个妇人,一半给那个妇人。”

4、如果我们读了杨雄这句话,认为人性了然,那就大错特错了。人性的东东没有人能够说的清楚。

5、进而会影响人的思维、沟通、解决问题等多方面能力,人格越不统负面影响就越大。所以,生活中我们都希望自己是正常人,也就是人格尽量统一。否则,害人害己。

6、人性是由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组成的,自然属性指的就是无节制的本能和欲望,这是人的天性,是与生俱来;而社会属性是通过社会生活、社会教化所获得的,它是后天属性。

7、越是肤浅的东西就越是想要引起人们的注意,但注意力本身也同样肤浅。正如一个失意的人常常在别人面前述说他以前的辉煌经历,一个得志的人也总是向别人谈起他以前的艰苦辛酸。——这就是人性!

8、夜间,这妇人睡觉的时候,压死了她的孩子。她却在半夜,趁着婢女睡着的时候起来,从我身旁把儿子抱去,放在她的怀里;又把她死了的儿子放在我的怀里。第二天早上我起来,要给我的儿子吃奶的时候,发觉他死了。

9、何为自私?只为自己打算,罔顾他人利益叫自私,比如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等。那趋利就一定要罔顾他人利益吗?当然不是。更何况,通过利他(比如助人)来体现自身价值,本就是人性追求的一种“利”,难道利他也是自私?

10、如果人性本恶,没有人会心甘情愿遵守道德规约。

11、只不过,中企对此认识严重不足,不仅对员工的“利害”认知存在根本性错误,更是让几乎所有的员工和部门,都处在利益的矛盾冲突之中,管理必然混乱。

12、等次以下,历汉末、魏、晋、南北朝,而到唐、宋,理学之儒,崛然兴起,号称上接孔、孟的心法,下开百代的宗师们,或以性即是理,理即是性,或以理与气的二元而论性,阐说心性的玄微,愈说愈有性格,也愈使人迷离。再进展而到明代,有了王阳明的学说,对于性的问题,倒下了明确的定义——有名的阳明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但是,问题解决了没有?不但没有真正解决了问题,而且阳明先生四句教的本身却又产生了矛盾,他纵有晚年定论来补充,仍然有欠透彻。阳明先生既然肯定了性的体是无善无恶的,善恶只因意动而分,这便是第一重矛盾。试想这个能动的意,是否是由体上起用?如果意是由体上起用的,那么,体中本来就应含藏有善恶的功能,何以说体是无善无恶的呢?如果说意不是由体上起用,那么,这意又从何而来?而且它与无善无恶之体对立,岂非是二元对立吗?同时,能知善知恶的这一知,又是否便是体上的良知呢?这又是第二重矛盾。如果是的,确见这个“知体”或“体知”,本来就含藏有善恶的功能,何以说体无善无恶呢?况且有了一个意,又有了一个知,都是体上起用的功能,究竟是三元一体——“一气化三清”,或是三元对立的呢?至于“为善去恶是格物”,那是行为伦理的道德修养原则,自然无可疑议。

13、特别令人担心的反而是人与人之间越来越大的差距,在种族,信仰,国籍等等之外的,财富的差距。当今的世界,1%的人拥有着全球50%的财富,这种贫富悬殊大得惊人。

14、与孟子明显不同的是,他对人性下了定义:“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就是说:性,是天赋的、与生俱来的原始质朴的自然属性,是不待后天学习而成的自然本能。

15、在我看来,恐怖活动虽然越来越多,现代武器伤害越来越大,但是从概率上看,离我们还是很远的。就像我的以色列朋友说,虽然特拉维夫离Gaza的战乱区很近,随时可能有导弹炸过来,但是被导弹炸死的概率还是比出车祸死亡的概率小很多。

16、当人的动物性被激发时,正常激素分泌减少,焦虑类物质分泌增加,会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瞳孔放大、呼吸急促、情绪紧张,进入警觉的战斗状态。这是亿万年进化的结果,否则早就被淘汰了。

17、尽管每个人对美的定义不尽相同,但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由此,向善之心必然人皆有之。

18、第要把每一天当作生命的最后一天来过。对自己好。对爱你的人好。能爱的时候一定要去爱。

19、正因为人性本善,人才随时随地可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20、孟子的学说是以性善论作为开端的,但是却以诋距杨墨作为结束。荀子背负性恶的恶名,但却具有更多的合理性。

21、可是另一方面,荀子提供的论据同样是对的,是不可辩驳的。任何一个在人类社会中生存打拼的人,都知道人心到底有多么险恶,都知道人的欲望能够有多么强烈,都知道人在为了利益、权力、美色的时候能够昧着良心做出多么坏的事来。

22、并未解决问题:无法一以贯之地解释人的行为表现

23、董明珠被免职后说:“锦上添花的人很多,但雪中送炭的人很少。”——这就是人性!

24、老记者谭儒编写了一组有关人性的感悟,拿出来给朋友们分享。

25、荀子的思想更易为人理解,不过,在儒家中,孟子的性善论比荀子的性恶论更有市场,而儒家又是诸子百家中最有市场的,性善论当然在三千年直至当下的中国大行其道。

26、但是,正是荀子的性本恶,论证并践行了儒家思想的完善,使人懂得从恶向善的规律。

27、而且更有趣的,告子一时大意,不懂论辩的理则(现代人所惯称的逻辑思考的方法),当时被孟子的纵横才气盖住了,当场吃瘪。如说:“告子曰:生之谓性。孟子曰: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与?曰:然。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与?曰:然。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现在我们读了这节书,非常明显的,发生两个重要的问题:告子所说“生之谓性”定义不太详尽。因为古代语文过于简化的关系,或者说,可惜告子不懂因明的法则,语焉不详,所以并未表明自己真正的主旨——是指有了生命活动能力的便叫做性呢?或是说性是与生命同时俱来的呢?孟子善于辩论的方法,他抓住了告子这个弱点,就说:既然“生之谓性”,那么,等于白与白是一样的喽?告子说:是。孟子跟着这一句“是”的答案,就说:那么,白羽的白,就等于白雪的白;白雪的白,就等于白玉的白吗?告子又答:是的。孟子因此便说:那么,狗的性,就等于牛的性;牛的性,就等于人的性喽?孟子这一论辩,相似于因明(印度古代论理学的名称)引用比喻的方法,以此难倒了告子。其实,平心静气地说,孟子所用的比喻,几乎是有引喻失义的嫌疑。告子一时懵懂,无理可申,只好就此吃瘪。至于本来的人性是善是恶,毕竟还是悬案未决。

28、相关链接: 春秋战国 | 百家争鸣  | 孔子 |  孟子

29、不过,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主张人性本恶的是荀子。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时期赵国人,比孟子小70多岁。孟子死时,荀子才10多岁,还是个儿童呢。

30、中企普遍挚爱的问责处罚、末尾淘汰、绩效考核等管理方法,就是对员工的经济利益进行刺激、对生存安全进行威胁。实际效果是:上述特性中企员工几乎全中,程度不同而已。

31、当一个人的自我认知与客观实际大致相当,思想和言行的一致性较高时,称为人格统一。反之,自我认知存在分歧,或与客观实际偏差较大时,则称为人格不统一。

32、第二:人性本恶是日常生活一再向我们显示的道理,从李尔王不孝的女儿们到《联合早报》上拳击妻子脸部的丈夫们,从倒卖血浆的联合国维和部队到杀人不眨眼的拉美毒枭,恶人恶事真可谓横贯古今,不胜枚举,难道我们还要对着《天龙八部》中恶贯满盈、无恶不作,凶神恶煞、穷凶极恶这四大恶人来谈什么人性本善吗?

33、孔子压根没说过人性的善恶问题,只在《论语·为政》中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是治理方法不同,既可以使人成为无耻刁民,也可以成为恪守法度和道德的良民,跟现代心理学的“泡菜效应”异曲同工。

34、我们总喜欢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看待某些现象,但无奈这是一个利益最大化的时代。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是个极度利己主义的动物,自私是人的天性,当遇到危险时,总会趋利避害,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一面,所有才会有见利忘义,重色轻友。

35、上帝对他的子民说,园子里的各样的果子都可以吃,除了智慧树上的果子不可吃。如若吃了,必定死亡。夏娃受了蛇的诱惑,吃了能使人明白是非善恶的智慧果,并且给亚当一个,亚当同样也吃了。上帝震怒人违背了他的命令,于是把他们赶出了伊甸园,让他们及他们的子孙世代在尘世间承受各种苦难作为惩罚。

36、社会由人构成,如果外在环境中的恶与人的本性没有关系,那么恶从哪里来?我方认为本能和欲望不是恶,本能和欲望无节制的扩展才是恶。

37、    孟子在这里其实说的也很清楚,他所说的人性善,是说人性可以为善。而那些不善者,不能怪罪其天生的资质。因为每个人都有恻隐心、羞耻心、是非心和辞让心,并且是生来就有,内在于我的,所以人性就是可以为善的。从这个意义上,孟子讲,人性是善的。

38、据考证,周口店猿人已经懂得用火来把同类的头骨烤着吃,这种生猛烧烤,是何等凶残啊!如果真的是人性本善的话,善良的人们为什么会忍心伤害其他的生灵,怎么会忍心侵犯别人的生命?

39、孟子权威越来越高,自程、朱理学兴起后,孟子非仅次孔子而且有的地方可以说是大大超越了孔子。朱熹的老师程颐便说:“孟子有功于圣门,不可胜言。仲尼只说一个仁字,孟子开口便说仁义;仲尼只说一个志,孟子便说许多养气出来。”

40、第二。只有认识人性本恶,才能重视道德、法律教化的重要,才能重视人类文明引导的结果,培养健全而向上的人格。在历史坎坷当中,人类并没有自取灭亡。人类的文明是在人类智慧之光照耀下不断茁壮成长的,饮水思源,借此我们要感谢那些在人类教化路途中洒进他们含辛茹苦汗水的这些中西先哲们,正是因为从他们的理论智慧当中,从他们的身体力行当中,人们才有可能从外在的强制走上理论的自约,自约人本性的恶,从而培养一个健全而又向善的人格,可见人性本恶并不意味着人终究成为恶,只有通过社会的教化系统就可以弃恶扬善、化性弃伪啊!

41、常说“人生无处不比较”,从学习成绩到运动比赛,再到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凡事都在比较。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人人都在追求优越感。

42、无论哪种论点,都缺少必要的论据和论证,而且无法逻辑自洽、且严谨地解释人的各种行为表现,多是牵强附会的文字游戏和逻辑诡辩。比如孟子的论点看似有论证,但也只是辩论赛获胜而已,与观点正确与否并无因果关系。

43、欲望为什么带来的都是恶呢?一个男生喜欢一个女生,女生也喜欢这个男生,组成了美好家庭,这是恶吗?人有本能,肚子饿了要吃饭,这是恶吗?本能和欲望不等于人性,本能和欲望都是恶吗?

44、第三:尽管我承认人性本恶,但不意味着人类前途一片黑暗,人之所以成为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并不在于他白璧无瑕,完美无缺,而在于能有认识自己的勇气,承认人性本恶;人有判断是非的理性,能够扬善避恶,为了矫治本恶的人性,人们不仅制定法律以平息暴力,规范道德以减少争斗,设立政府以处罚叛逆,而且倡导坚贞以反对意乱行迷,编写童话去诅咒忘恩负义,真可谓苦心孤诣、殚精竭虑,而有些人却坚持人性本善,言下之意人类所有的道德教化都是多此一举,全盘推翻了!心痛之余我想请问,如果人性本善,那我们要道德观念,法律法规和交通法规干什么呢?如果人性本善的话个人修养、社会教化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45、孟子说:“侧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这里,孟子说,人性善就是指人均有侧隐、羞恶、辞让及是非四端。人只有将这四端充分发挥,才能成为真正的人。而即然人都有善的四端,为什么又有相当多的人最后变成“恶人”了呢?就是因为这些人没有将人性与生俱来的这四端发展起来,而是发挥了人性上动物性的部份才变成恶人的。这是孟子的性善论。性善论最早由孟子提出来,后经宋代理学家程颐、张载、朱熹等人补充发挥后,成为儒教人性论的正统观念。有趣的是,当佛教传入中国后,禅宗六祖慧能提出“人人皆有佛性”的观点,明显也是受到孟子性善论的影响。

46、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公孙丑上》

47、二是倒果为因。对方辩友说,我们有恶的果,所以导出来恶就是因。如果真的这样说的话,我们发现每一个人都是恶,对方辩友口口声声告诉我们要教育,可是,你如何去教育呢?每一个人都是恶,由此来定出真正的法律,这定出来的法律就是善法吗?恶人定出来的是恶法,那如何去遵循呢?

48、我们大致了解了以上所举出中国哲学史上有关儒家对于人性善恶论的一些重要资料,关于人性究竟是善是恶的争端,已经约略明了了大概,如果肯下好学深思的功夫,“博学、审问、慎思、明辨”,便应当知道这个问题的关键所在了。西方的学者,或倾心于西方文化的学者,认为中国没有真正的哲学,也可以在这些问题上看出了端倪。

49、很多中企大领导的人格都明显不统比如:存在沟通障碍,喜欢自顾自地喋喋不休,丧失聆听和阅读能力;工作中自以为是、控制欲强、缺少理智;像网红一样争流量、博眼球,极度追求优越感。

50、以孟子为代表的认为“性本善”,而以荀子为代表的坚持“性本恶”,二位贤人都是儒家的先锋人物,却对人性抱有不同的观点,究竟是善还是恶?

51、人的本性是什么呢?商鞅认为,“民之性,饥而求食,劳而求佚,苦则索乐,辱则求荣,此民之情也。”法家人性论是以人的趋利避害、好利恶害为人的固有本性,也算是荀子人性本恶思想理论的一种延续,并没有提出人本性恶。

52、这样,每个人都在明确的边界内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性,追求利益最大化,整个社会的利益也就实现了最大化。

53、近年来阳明心学比较火爆,王阳明的说法是:无善无恶心之体……知善知恶是良知……。强调人性本无善恶,但皆有良知。

54、这人之恶如何消除?就要消除人性中的贪欲。这种贪欲在教育中可以缩小甚至消除,这种贪欲在物质的满足中可以不断消化。

55、人性本恶,这是人具有动物性。人从动物中来,具有动物的残暴性。后来人学会了直立行走,学会了使用石头当做武器,又学会了用火烤动物的头脑作为品尝的美味。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五项骂人散磕词顺口溜(40句文案短句)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