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简介及代表作品(50句文案短句)
韩非子简介及代表作品
1、“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把人民当作动物,像训练猴子、海豚,只行赏罚而已。人民皆是没有尊严的。
2、这两句用于强调国家的文臣武将,特别是高层拔的官员和将领,一定要从有基层实际工作经验的人中选拔。否则处理政务,领兵作战就可能是纸上谈兵,耽误国家大事。
3、著作中许多当时的民间传说和寓言故事也成为成语典故的出处。
4、虽然我们可以说儒家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孟子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与封建专制主义思想有一定关系,但是都不如韩非讲的明确。《韩子·忠孝篇》说:“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韩非把臣、子、妻对君、父、夫的从属关系作了肯定,并把三者的顺逆看成是天下治乱的“常道”。这就有了三“纲”的基本内容。加上韩非的“法”、“术”、“势”的政治主张,便使封建专制主义的思想基本上形成了。
5、 韩非到秦国后,受到秦王政的欣赏,准备重用,李斯与姚贾怕秦王重用韩非,私下诬陷韩非,说韩非是韩国宗室公子,必定不会效忠秦国,劝秦王把韩非禁锢,又在狱中把韩非毒死。
6、干宝,字令升。主要作品为《搜神记》。《干将莫邪》、《东海孝妇》都出于此。是我国最早的短篇小说集之多为志怪故事。
7、韩非子的文章说理精密,文锋犀利,议论透辟,推证事理,切中要害。比如《亡征》一篇,分析国家可亡之道达47条之多,实属罕见。《难言》、《说难》二篇,无微不至地揣摩所说者的心理,以及如何趋避投合,周密细致,无以复加。
8、乐府,著名作品有《陌上桑》、《长歌行》、《上邪》、《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前四者见宋代(南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后者见南朝徐陵编的《玉台新咏》。《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与《木兰诗》合称为“乐府双璧”。
9、韩非子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法家实践理论。韩非的这些主张,反映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
10、法家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变法图强。他们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既不能复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旧。商鞅明确地提出了“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张。韩非则更进一步发展了商鞅的主张,提出“时移而治不易者乱”,他把守旧的儒家讽刺为守株待兔的愚蠢之人。
11、 再说《史记》。司马迁写韩非子之死,写得简练、生动、传奇,前后相连,看上去有理有据,然若仔细推究,同样让人疑心难释。韩非子从韩国到秦国,按司马迁的说法,是“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呼,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李斯曰:‘此韩非所著书也。’秦因急攻韩。”(《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死不恨矣”、“因急攻韩”八个字,惊心动魄、排山倒海,所谓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被千古一帝秦始皇引为知己,以这种方式引为知己,不是空前绝后,也是绝无仅有了。——然而,费尽如此心机,为着李斯一句话,秦王就把韩非杀了?
12、韩非注意研究历史,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进步的。他认为如果当今之世还赞美“尧、舜、汤、武之道”“必为新圣笑矣”。因此他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韩非子ž五蠹》),要根据今天的实际来制定政策。他的历史观,为当时地主阶级的改革提供了理论根据。
13、左丘明,鲁国史官。主要作品为《左传》,《左传》全称为《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传”为解释经书的文字。《曹刿论战》、《崤之战》、《烛之武退秦师》等选自此书。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历史散文。记载春秋时期史实,富有文学性。
14、“明君之所以立功成名者四:一曰天时,二曰人心,三曰技能,四曰势位”––––––韩非子只是主张利用民心以达到自己的目的,他多数情况下是主张违逆人心,实行强权恐怖统治的。
15、“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文章会扰乱法度,思想会危及统治,言论会祸及安定,皆是专制者的逻辑。
16、名实相符:韩非另主张“名实相符”,认为君主应根据臣民的言论与实绩是否相符来决定功过赏罚。
17、韩非把社会现象同经济条件联系起来,这在当时是难得的。韩非对经济与社会治乱的关系有了初步认识,注意到人口增长与财富多少的关系,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人民众而货财寡”会带来社会问题的思想家。
18、②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公。《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
19、《韩非子》一书,重点宣扬了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为秦统一六国提供了理论武器,同时,也为以后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根据。《韩非子》一书,重点宣扬了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
20、孟浩然,襄阳人。唐代第一个大量写山水诗的人,与王维齐名,世称“王孟”。主要作品为《过故人庄》、《春晓》等,结为《孟襄阳集》。
21、“赏莫如厚,使民利之;誉莫如美,使民荣之;诛(诛罚)莫如重,使民畏之;毁(叱责)莫如恶(厉害一些),使民耻之”––––––秦始皇、曹操、隋炀帝、武则天、朱元璋、朱棣、万历皇帝、雍正都继承了重刑峻法的传统。
22、辩证法:韩非的思想中有不少辩证法的因素。看到事物不断地变化着,指出“定理有存亡,有生死,有盛衰。”“物之一存一亡,乍死乍生,初盛而后衰者,不可为常。”(《解老》)他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矛盾论”的概念。他所讲的矛与盾的故事,对人们分析问题表达思想至今仍有着深刻的启发作用。
23、“听不参,则无以责下;言不督乎用,则邪说当上”(君主听言不加以检验,就无法责求臣下的事功;不督促说话切合实际,邪说就会迎合君主)“明主之道,臣不得两谏,必任其一语;不得擅行,必合其参,故奸无道进矣”(明君的为君之道是:臣子不得有两种进说之辞,必须仅持一种;不得任意行动,必须合乎他的言论,这样,奸臣就没有空子可钻了)–––––要求臣下言行一致,以防巧言令色的谄媚之徒得势,这是人治的高招。法治社会这样的人就少多了,因为规章制度、法律、选民都在监督着你呢,一般来说,小人难成大气候。
24、韩非的文章构思精巧,描写大胆,语言幽默,于平实中见奇妙,具有耐人寻味、警策世人的艺术风格。韩非的《孤愤》、《五蠹》、《说难》、《说林》、《内储》五书,十万余言,字里行间,叹世事之难,人生之难,阅尽天下,万千感怀。
25、《史记》载: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可知当时秦王的重视。《韩非子》也是间接补遗史书对中国先秦时期史料不足的参考重要来源之著作中许多当代民间传说和寓言故事也成为成语典故的出处。
26、客观事物的运动、变化是绝对的,政策和策略也应该随时而变。不论任何方法、措施都是针对某种特定的情况而制定的。没有不变的情况,也就没有不变的方法、措施。
27、韩非子的主要著作《韩非子》是先秦法家学说集大成者的著作。这部书现存五十五篇,约十余万言,大部分为韩非自己的作品。当时,在中国思想界以儒家、墨家为代表,崇尚“法先王”和“复古”,韩非子的法家学说坚决反对复古,主张因时制宜。韩非子攻击主张“仁爱”的儒家学说,主张法治,提出重赏、重罚、重农、重战四个政策。
28、韩非子的文章构思精巧,描写大胆,语言幽默,于平实中见奇妙,具有耐人寻味、警策世人的艺术效果。韩非子还善于用大量浅显的寓言故事和丰富的历史知识作为论证资料,说明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地体现他的法家思想和他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认识。在他文章中出现的很多寓言故事,因其丰富的内涵,生动的故事,成为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至今为人们广泛运用。回答者:魔神VS魔神-见习魔法师三级
29、“道在不可见,用在不可知”(帝王之道在于秘不可泄,运用之巧在于不为人所知)–––––––神秘莫测是专制政治的特点,公开透明是民主政治的特点。
30、韩非的这些主张,反映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的许多政治措施,就是韩非理论的应用和发展。
31、道是变化的,天地是变化的,人是变化的,社会是变化的,治理社会的方式方法也是变化的。但道也有相应的稳定性,这个稳定,就是人应遵守的行为准则,在现实中就是法。法就是依着道而建立的。法必须随时代变化,法必须人人遵守。因为认识到万事万物的变化,韩非同老子一样,也是反传统的。韩非取《老子》“无为”的思想,《老子》认为处世,不需要拘泥固定形式与方式,只要顺着大道即可。韩非认为无为,落实在君王统治上,应该是无论特定喜好,或不喜好都不能被臣下推测与掌握,此观点还包括施政习惯,统驭方式等,应该阴晴不定,难以掌握。如此才不会反被臣下驾驭,这也就是申不害的“术”。
32、王勃,字子安,“初唐四杰”之一(另三位是骆宾王、卢照邻、杨炯)。主要作品为《王子安集》,其中《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滕王阁序》最有名。他在“四杰”中成就最高。
33、《韩子》是战国末期韩国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这部书现存五十五篇,约十余万言,大部分为韩非自己的作品。《韩子》一书,重点宣扬了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为秦统一六国提供了理论武器,同时,也为以后的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根据。
34、范仲淹,字希文,谥文正。主要作品为《岳阳楼记》、《渔家傲》等,结为《范文正公集》。工诗词散文,开宋词豪放之先风。
35、⑤“小李杜”。李商隐,杜牧,著有《樊川文集》。
36、韩非子的文章说理精密,文锋犀利,议论透辟,推证事理,切中要害。比如《亡征》一篇,分析国家可亡之道达47条之多,实属罕见。《难言》、《说难》二篇,无微不至地揣摩所说者的心理,以及如何趋避投合,周密细致,无以复加。
37、王之涣,字季陵。主要作品为《凉州词》、《登鹤雀楼》。绝句《凉州词》被誉为“唐代绝句压卷之作“。属边塞诗派。
38、“夫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婴之者,则必杀人。人主亦有逆鳞,说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龙作为一种动物,柔顺时可骑着玩。但它的颈下长有一尺长的逆鳞,如果有人触动了它,就会伤人。君主也有逆鳞,游说的人如果能不触犯君主的逆鳞,则离成功差不远了)––––––有多少忠臣因触龙之逆鳞而亡!魏征、海瑞算是侥幸逃生的极少数人。彭德怀又如何?中国社会只能产生溜须拍马的人。
39、刘安,封淮南王。主要作品为《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等故事出于此。
40、臣闻:“不知而言,不智; 知而不言,不忠。 ”为人臣不忠,当死; 言而不当,亦当死。 虽然,臣愿悉言所闻,唯大王裁其罪。
41、列子,名御寇(圉寇),道家前辈。主要作品为《列子》,又名《冲虚真经》,是诸子哲理散文。《愚公移山》出于此书。
42、贺知章,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主要作品为《咏柳》、《回乡偶书》。
43、韩非生活在战国末期,当时社会正处在剧烈的变化之中。新兴的地主阶级正在进行着推翻奴隶主贵族统治的斗争,战国七雄正为争夺统一中国而进行诸侯战争。这一时期,各种思想潮流融合碰撞,层出不穷,其中为新兴地主阶级夺取政权而服务的法家学说应运而生,而韩非正是法家学派的杰出代表、先秦法家学说的最后一位大师。
44、韩非被韩王派遣出使秦国,于是文采斐然的韩非为秦王嬴政所赏识而倍受重用。由于李斯提出灭六国一统天下的通天大计,而首要目标就是韩国,但作为韩国公子的韩非与李斯政见相左(韩非主张存韩灭赵),妨碍秦国统一大计,廷尉将其投入监狱,最后逼其自杀。
45、“去好去恶,群臣见素”(君主不表现出好恶的感情,让大臣们无法揣摩)–––––中国的帝王们一个个都像神秘的红衣主教,喜怒莫测,行为变幻不定。
46、韩非在这里以用刮骨疗毒方法根治大病作比喻,说明了君主能听进逆耳之言,严于律己,改正错误,就能挽救危亡的国家,换来长治久安的政局。
47、法家三治: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分别提倡重法、重势、重术,各有特点。到了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时,韩非提出了将三者紧密结合的思想。法是指健全法制,势指的是君主的权势,要独掌军政大权,术是指的驾御群臣、掌握政权、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势主要是察觉、防止犯上作乱,维护君主地位。
48、秦始皇在初见韩非著作部份篇文内容就佩服地说:“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意思是说,寡人如果能见此人,与其同游谈论一番,那就是死也都无憾了!在韩非死后,当代各国国君与大臣竞相研究其著作《韩子》,秦始皇在他的思想指引下,完成统一六国的帝业。
49、韩非是战国后半期韩国的一个没落贵族,他和后来成为秦国宰相的李斯同是大思想家荀子的学生。韩非说话有些口吃,但是很能写文章。他的文章写得条理清楚,分析深刻,很有说服力,李斯自己也承认,他的学问、才能不如韩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