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本善的论据(52句文案短句)

2023-04-07 11:18:02

人性本善的论据

1、从活下去的角度来说,就是生物链中的弱肉强食。一个吃一个,一个克一个。当然,在动物的世界里,这个叫做本能。它们不知道什么是善和恶,只知道如何生存下去。

2、大乘佛学思想认为原始的人性本来便是光明清静,含容万象万类,极其圆满,而与宇宙万有共同一体。当它在光明清静的元始之初,既非有善,亦非有恶,所谓善恶,都是人为后天的观点,不足以言先天的元始本性。如果勉强以善恶来论,应该称之为至善的,或纯净的,方差可比拟。但极其圆满的光明清净的本然之性,由于明极而忽然缘起无明阴影,由此动则易乱,于是便生起天地宇宙与人类万象了。从此由于无明的污染人性,愈动愈乱,愈乱愈动,因而迷失它本来的清净圆明,坚固地执著“我执”与“爱欲”,于是便形成分为段落的死生生死,而构成人世间永无休止的分段生命现象。基于此,所有大小乘佛学的基本精神,都是要求人性的自觉,破除由执为小我的后天我执,而返还到先天无余大我的自性清净。努力修正由“我执”、“爱欲”所起的种种错误心理和行为,涤除由惑乱心理所构成人世间的烦恼苦果。

3、书豪采访记:好友崔庆才《Python3网络爬虫开发实战》作者

4、孟子认为良知良能,也就是人性之善,是无须通过学习和思考就具有的,也就是说,是先天就有的。他并不否认人也都有生存的感官欲望,乃至会有对于安逸和财富的追求,但是,他并不将它们看作是人性中的恶。他说,它们是属于人性,但是,由于它们并不一定能够得到———或者说并不一定能够通过正当的手段得到,君子宁肯说它们是“命”而不说它们是“性”。而仁义礼智虽然是天之所“命”,但君子宁肯说它们是“性”而不说它们是“命”,因为无论命运如何,追求仁义礼智都是可能的,它们已经存在于人的心中,只需扩充而已。可参见下文:

5、窦唯有一首自己写词写曲的歌叫《高级动物》,推荐大家听一听,写唱人性的一首歌。

6、认识到人性本恶,并不是我们人类的羞耻,真正可怕的是不敢面对现实和不敢接纳。认识到人性本恶这一事实,有益于重视吾日三省,有益于除恶扬善,也相应的,会让我们的生存变得更顺遂一点。(人性本善的论据)。

7、一个人、不论是我们的亲人、还是同学、朋友,对你好不好,这里面也会有利益因素的考量。对待你是什么态度,要不要付出?做出相应的行为之前,也会有利益的考量。这很正常,我们在生活当中,称之为现实。在我还是个学生的时候,我认为现实这个词是一个贬义词。而今天,我对待现实这个词的看法已经转变为了中性词。现实本没有对错,为什么?因为我们每个人的资源和时间精力都是有限的。做出付出与投入之前,一定是理性的,现实的,这是我们全人类的人性本质特征。生而为人,我们要接受他人对我们的现实,也要与自己和解,我们对他人的现实。

8、人性,作为humanity,是最容易讨论其本质的善恶属性的。

9、Amoralism:Ifmoralityisintrinsictohumanity,thenamoralhumanbeingseitherdonotexistorareonlydeficientlyhuman.

10、Humannaturereferstothedistinguishingcharacteristics—includingwaysofthinking,feeling,andacting—whichhumanstendtohavenaturally,independentlyoftheinfluenceofculture.

11、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的,每次写文章,都要绞尽脑汁想标题,想文章的结构,想怎样吸引更多人。

12、第三:尽管我承认人性本恶,但不意味着人类前途一片黑暗,人之所以成为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并不在于他白璧无瑕,完美无缺,而在于能有认识自己的勇气,承认人性本恶;人有判断是非的理性,能够扬善避恶,为了矫治本恶的人性,人们不仅制定法律以平息暴力,规范道德以减少争斗,设立政府以处罚叛逆,而且倡导坚贞以反对意乱行迷,编写童话去诅咒忘恩负义,真可谓苦心孤诣、殚精竭虑,而有些人却坚持人性本善,言下之意人类所有的道德教化都是多此一举,全盘推翻了!心痛之余我想请问,如果人性本善,那我们要道德观念,法律法规和交通法规干什么呢?如果人性本善的话个人修养、社会教化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13、上帝对他的子民说,园子里的各样的果子都可以吃,除了智慧树上的果子不可吃。如若吃了,必定死亡。夏娃受了蛇的诱惑,吃了能使人明白是非善恶的智慧果,并且给亚当一个,亚当同样也吃了。上帝震怒人违背了他的命令,于是把他们赶出了伊甸园,让他们及他们的子孙世代在尘世间承受各种苦难作为惩罚。

14、这种控制服务于阶级统治和剥削。加重人的异化。

15、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孟子·尽心上》)

16、孟子并没有反对说“生之谓性”,这“生”可以理解为“出生”,也可理解为首先是“肉体之生”“生存欲望之生”,还可引申理解为具有普遍道德意义的“生生”。在某种意义上,我们首先是就人最初的天赋来谈人的本性的。这也是孔子所言“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本义。后来凝结了先人共识,也加强了这种共识的《三字经》也是就“人之初”说“性本善”。人的道德和认知天性是逐步显露的。我们很难一下看出一个人类婴儿先天的禀赋,甚至越是重要的禀赋越是难以看出。他作为人类和个体的天赋秉性和能力,亦即孟子所说的人与其他动物相区别的人类共性和他自己的个性,都要在他的生命成长过程中逐步展现,也包括在后天的环境条件中逐步改善(当然在不利条件下也可能是逐步恶化)。而且,由于这些天赋是在后天的环境中展现的,就混合了先天和后天的互动因素,从而使得我们不易分清先天和后天的因素。

17、第二:人性本恶是日常生活一再向我们显示的道理,从李尔王不孝的女儿们到《联合早报》上拳击妻子脸部的丈夫们,从倒卖血浆的联合国维和部队到杀人不眨眼的拉美毒枭,恶人恶事真可谓横贯古今,不胜枚举,难道我们还要对着《天龙八部》中恶贯满盈、无恶不作,凶神恶煞、穷凶极恶这四大恶人来谈什么人性本善吗?(人性本善的论据)。

18、比如前段时间关于996的讨论,某些网红要故弄玄虚说“在劳动力市场上,资本一直处于弱势地位”,原因是““工人不上班,资本没办法强制工人上班”。

19、继而,我们还必须假设,不但所有人有共同的“人性”,而且一个人在不同阶段、不同场合,都有恒常不变的“人性”。否则,你也可以拿一个恶棍良心发现的例子说“人性本善”,一个好人恶意迸发的例子说“人性本恶”,谁也说服不了谁。

20、过马路时,看到老奶奶摔倒,一般人的第一举动,往往是扶起她来,而不是再推一把。

21、曰:“彼长而我长之,非有长于我也;犹彼白而我白之,从其白于外也,故谓之外也。”

22、如果大人告诉他,骂人的小孩是坏孩子。慢慢地,他的认知里,才会有骂人是不好的这样一种观念。

23、待他们终于长大,可以拿得动扫帚、端得稳碗筷时,大人又开始各种挑剔,讲他们干得慢、干得不好等等。

24、人性善恶的问题,讨论了千年,但,在现在,结果已被烂俗化了!

25、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

26、总之,动起来,快乐起来,让自己真正的做自己,而不是人云亦云。

27、回复“书单”看书单推荐;回复“职场”看职场干货好文;回复“金庸”看金庸系列书评;回复“民国”看民国人物评说;回复“红楼梦”看红楼读书笔记,回复“出书”看简书作者出书计划;

28、这时胡贼已经到了,问荀巨伯:“大军到了,整个城都空了,你是什么人,竟敢独自留在城中?”巨伯说:“我的朋友身患重病,我不忍心舍弃他,我宁愿用我的性命来换取朋友的性命。”

29、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瞽瞍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欤?”(《孟子·告子上》)

30、这并不是说比喻式论证就是一个缺点,或者说是不可取的论证方式。例证和生活很接近,容易理解,且不容易脱离现实生活乃至脱离人性,从而让思想走向错误的方向。普通人也不难进入这种思考,容易接受这种思考。它们形象、具体,常常能够诉诸人们的道德直觉和生活常识,而且含义丰富,不那么固定不变,能激发读者具有想象力的思考。这种论证方式也常常并不影响它们的社会效力,甚至从历史来看,一个社会的伦理维系有这些思想论证、再加上权威与传统的加持也就足敷应用。它们能够相当有效的说服人们,但它们的确不容易满足一些希望探根究底和兴趣广博的思想者,也不容易由此出现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尤其是到了全球化的现代社会,从思想理论本身的发展看,我们可以不限于传统的话语系统和方法,不断吸取域外的新知和借鉴新的方法。

31、结合《灵枢•阴阳二十五人论》,我们知道,有的社会个体天生的气质就具有恶。但这不能说明他天生就没有善念。因为善被积淀于集体无意识领域。

32、下面我们来察看孟子对“人性何以为善”问题的正面论证。他是把“仁义礼智”看作“善”的,而它们又是根于“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他有两处谈到这个论题,一处直接说“四心”就是仁义礼智,另外一处是说这“四心”是仁义礼智之“端”,我想,说“端”是更为贴切和准确的,这也就是他著名的“四端说”,而在这“四端”中,他又将“恻隐之心”或“不忍人之心”特别提出,作为最优先的“仁”之端。

33、家里养育过小孩子的,都有过跟着小孩子屁股后面的体验。

34、这是道德评判标准绝对化的观点。认为对世间行为的善恶能做出明确的界定,非善即恶。

35、其实这到目前为止还是一个千古难题,反正就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各自的论据也是厚实充分,各不服气。

36、所罗门王看两个妇人都说“活的儿子是我的,死的儿子才是你的”,于是吩咐手下:“给我拿一把刀来!”手下就把刀带到所罗门王面前。他接着下命令说:“把活的孩子劈成两半,一半给这个妇人,一半给那个妇人。”

37、这是我亲身体会,近十年来,我发现自己越来越懒,甚至有两三年时间,每天都十几个小时赖在床上。

38、该观点就是道德相对主义。认为在不同文化和社会群体中,道德评判标准不同,善与恶的标准不同。马克思主义认为,不同阶级有各自的道德评判标准。所以,马克思主义的伦理学观点是道德相对主义。

39、这体现文化的教化功能。这是儒家提倡的礼乐教化的现代版,也就是被批判过的愚民文化。

40、《三字经》里第一句话也讲:人之初,性本善。

41、moralabsolutism,amoralism,moralrelativism,andmoraluniversalism.

42、凡是在他们眼前出现的东西,他们都要动一动。

43、请先对自己进行自我催眠的准备工作:舒适的平躺在一张床上,闭目,面带微笑。用逆腹式呼吸法缓吸缓呼,并告诉自己从脚到头一部分一部分的放松身体。在这个过程中,暗示自己,随着每一口气的吐出而将心中的杂念和烦恼一起排出体外。接下来,保持这个状态,这时,会产生养生学和禅宗、道家讲的“入静”的心理状态。随着入静的加深,去感知自己身体内气息的运动和身体产生的感觉。这时,这种心理体验会让你不由自主的微笑,不由自主的心怀善念。

44、这就是所谓的修养,要去修正自己,教养自己。

45、等到会爬、会翻身、会坐、会抓握、会走路时,那更是没有消停的时候。

46、个体无意识是集体无意识的冰山一角。个体潜意识表达的集体无意识领域内的善,是人类无数代,通过文化积淀,传承在集体无意识领域内的善。

47、这些所谓的美景、美食背后真的就是中性的吗?是政治上中性的吗?是让我们享受生活这么简单吗?它们本身是不是也是一套控制机制,使得我们安足于当下我们的位置,不做任何他想。

48、中国哲学史上关于人性善恶的争论,已经二千余年,初由孟子特别提出的“性善”说,连带批判告子论“性无善恶”的观念,稍后又有荀子的“性恶”说,与性善的观念恰恰相反,于是便成为思想界争辩的论据。再后,由于佛学的传入中国,谈心说性便成为哲学辩论的中心。宋、明的儒者——理学家们,内在接受佛家、道家的思想,于是人性的善恶问题,也就成为理学论据的要义。大体说来,理学家们,大多都是秉承孟子的性善说,认为“人之初,性本善。”人之所以为恶,都是后天的习性所养成,后天的习性和人欲又有密切的关系,因此要反省克念,去尽人欲,使天理流行,才能恢复人性本来善良的面目。……

49、诚如卢梭所说,我们不知道我们的人性会将我们导向何处。人习性的善恶,取决于外界。所以,在humannature的第一个层面,人性是“白板”,没有善恶。

50、虽然孟子说“圣人与我同类”,同意“人皆可以为尧舜”,但是,他也同样深明孔子“性近习远”之旨,认为“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万。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孟子·藤文公上》)但他还是坚持这种巨大的差别是来自后天之习染而非先天之资质,“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孟子·告子上》)所以说,不论对原因和程度所见如何,在一种性善论中,也可能会含有某种性恶论和性品级论的因素。反之亦然,一种性恶论和性品级论,也可能会含有某种性善论或向善论、以及本性相同的因素。当然,依我们对原因和程度的不同看法,我们最后也还是会站到一定的理论立场上去。

51、这不是惰性使然,不是人变懒了,更不是年龄越大越不愿意动。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藏龙卧虎造句(23句文案短句)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