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的一生简介(80句文案短句)
林徽因的一生简介
1、 《志摩的诗》有它的特色,有它的成功,也有它的缺陷,也有败笔。撇开内容不谈,就以表现形式来说,洋味较浓,民族化不足,有的诗句显得生涩和矫揉造作,在韵式和韵的运用上也有不规整之处,诗的技巧还不十分成熟。徐志摩的婚姻与爱情
2、在病榻上,她还在协助梁思成完成《中国建筑史》初稿,并用英文撰写《中国建筑史图录》。
3、1923年,林徽因从欧洲游历回国,见到了刚从清华毕业的梁思成。
4、写得真好,是啊,记忆的梗上,谁不有,两三朵娉婷,披着情绪的花,无名的展开。但不是所有的记忆都是花开,也有晦涩与凋残。就像不是所有的过往都是美好,还有许多我们想要擦去却擦不去的残痕。
5、那林徽因呢?她的好友、知名汉学家费正清的夫人费慰梅曾说:
6、根据她的出生日期,可以看出林银辉的星座可能是双子座或巨蟹座。从后面的数据来看,很明显林银辉出生于6月10日,巨蟹座开始于6月22日,所以林银辉的星座无疑是双子座。据说双子女精力极其旺盛,对各种事物都很好奇,对美的看法也很独特。让我们回忆一下,林的不是这样的。林出生时接受传统教育,16岁出国后开始接受西方开放教育。正是因为好奇,她遇到了引领她走上文学道路的徐志摩。她很擅长文学,很多事情都是因为好奇而深入探讨的。这些知识也为她后来的建筑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后来,林开始研究建筑。她对建筑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她留学美国,深入学习吸收各种知识,后来参与了中国人民纪念碑的设计。
7、总之,我仍觉得志摩是幸运的,在过世以后,这三个女人都这么有情有义地为他,也该感到欣慰了。
8、林徽因为了进建筑系做了很多尝试都没成功,便转而申请同属美术学院的美术系,同时选修了所有建筑系的课,旁听了建筑系几乎所有的课程。
9、1926年《蒙大拿报》曾访问林徽因,她说:“等我回到中国,我要带回什么是东西方碰撞的真正含义。令人沮丧的是,在所谓的和世界接轨的口号下,我们自己国家独特的原创艺术正在被践踏。”
10、来到宾大之后她才发现,建筑系不收女生。林徽因只好先在美术系注册。不过她最终还是争取到了学习机会,跟梁思成一起上课。
11、结婚时林徽因坚决不穿西式的白婚纱,由于当地没有凤冠霞帔,她便自己设计缝制了一身具有东方色彩的婚服。
12、少女时代,她最幸福的时日便是陪同父亲旅欧的那段光阴,骄傲而开明的父亲慈爱地望着她说:“做一个天才女儿的父亲,不是容易享的福,你得放低你天伦的辈分,先求做到友谊的了解。”
13、在生命的最后几年时间里,她抱病编写《全国文物古建筑目录》,与梁思成合作完成了《城市规划大纲》《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等学术论文,并为《新观察》等刊物撰写了10几篇介绍中国古建筑的通俗读物。
14、文学上,著有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代表作《你是人间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等。其中,《你是人间四月天》最为大众熟知,广为传诵。
15、 他在北方上大学时期,亲身感受了军阀混战的场景,目睹屠杀无辜的惨象。他厌恶这“抹下西山黄昏的一天紫,也涂不没这人变兽的耻”(徐志摩:《人变兽》战歌之二)的社会,他决计到国外留学,寻求改变现实中国的药方,实行他的“理想中的革命”。
16、这就是林的故事,反映了她充满波折却又无比幸福的一生!林生于1904年6月。她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师和诗人,民国四大美女之一。她一生中有许多作品,包括诗歌、小说和建筑设计等。她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和国徽的设计。那么林银辉的星座是什么呢?
17、“太太们的客厅”就发生在这一阶段。当林徽因被各种家务事缠绕时,朋友们的来访才能把她“解救出来”。
18、童年,她陪母亲住在后院,前屋常常传来父慈子孝、夫敬妻贤的笑声,母亲的院落却死一般的寂静。这个敏感的女儿,夹在爱她的父亲,与不被父亲爱的母亲之间进退两难,母亲常年被冷落的怅恨积攒成了无孔不入的怨怼,脾气越来越坏,性格也愈加偏执,她珍惜父亲的爱,却逃不开母亲的仇恨。
19、关于金岳霖对林徽因的感情,费慰梅这样认为:
20、1928年回国后,两人到东北大学建筑系任教。次年女儿出生,取名梁再冰,以纪念她的祖父“饮冰室主人”梁启超。
21、李健吾:然而,也恰恰就是这样的林徽因,既耐得住学术的清冷和寂寞,又受得了生活的艰辛和贫困。沙龙上作为中心人物被爱慕者如众星捧月般包围,穷乡僻壤、荒寺古庙中不顾重病、不惮艰辛与梁思成考察古建筑;早年以名门出身经历繁华,被众人称羡,战争期间繁华落尽困居李庄,亲自提了瓶子上街头打油买醋;青年时旅英留美、深得东西方艺术真谛,英文好得令费慰梅赞叹,中年时一贫如洗、疾病缠身仍执意要留在祖国。这样的林徽因,在朋友间引起的,又是另外一种评说,李健吾抗战期间闻听林徽因虽罹患重病而不离开祖国时,激动地说:“她是林长民的女公子,梁启超的儿媳。其后,美国聘请他们夫妇去讲学,他们拒绝了,理由是应该留在祖国吃苦。“(李健吾:《林徽因》)
22、在访问北京期间,徐志摩邀请林徽因一起担当翻译。
23、这种纯学术的批评,也从来没有人记仇。我常常折服于徽因过人的艺术悟性。
24、林徽因所穿的婚礼礼服由她自己设计。她根据壁画图案,复制出了一套公元5世纪到6世纪时期唐代的皇后袍服。
25、须弥座,冥冥之中让林徽因结下了一段佛缘,那朵朵莲瓣退去尘世铅华,有一种难以言说的静美。
26、1923年,徐志摩、胡适等人在北京成立新月社,林徽因常常参加新月社举办的文艺活动,曾登台演出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诗剧《齐德拉》,饰演主角齐德拉公主,台词全用英语。她流利的英语和俊秀的扮相,在文艺界留下深刻印象。
27、 徐志摩与诗本来是一无家族渊源,二无个人癖好,可是,在英国康桥大学留学期间,却一反往常,不写则已,一写不止,形成了他诗歌创作的暴发期。这时期他虽然写了那么多诗,但现今散见于一些报刊杂志的也仅有三十首,大部分都散失掉了。但从尚能见到的有限的诗篇中,还可以约略窥见徐志摩初期诗作的状况和他的思想印痕。
28、1923年梁思成骑摩托车发生事故伤到脊柱和腿,终身需穿着协和特质的钢甲。这对要从事中国古建筑研究的人来说十分不利,然而这并没能阻止他投身建筑事业的决心。
29、林徽因在操劳中身体每况愈下,在李庄,林徽因肺病复发,卧床不起,但她并没有垮掉,因为她和梁思成正在完成一部由中国人自己书写的建筑史,在与病魔斗争的同时,她将自己后半生的重要时光倾注于中国古建筑的寻访与梳理,终于用时两年协助梁思成写就中英文版《中国建筑史》。
30、 他满怀英国康桥式的人生理想,期望在中国实现他的理想主义。《雪花的快乐》是《志摩的诗》开卷第一首,它可算作徐志摩早期诗歌的代表作之一。作者运用隽秀柔和的笔调,描绘了雪花优美的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雪花的快乐。诗的节奏轻快,调子舒展明朗,意境优美。
31、 1921年秋天,他认识了“人艳如花”“才女”林徽因,徐志摩与她交往甚密,随后谈起恋爱,并有论婚嫁之意。于是,徐志摩在1922年3月向张幼仪提出离婚,认为他们不应该继续没有爱情,没有自由的结婚生活了。自由离婚,止绝苦痛,始兆幸福,这是徐志摩的单纯的理想主义,他在追求着一种理想的人生,他感到生命似乎受到“伟大力量的震撼”,他要发抒,他要歌吟,因此,象《情死〉、《月夜听琴》、《青年杂咏》、《清风吹断春朝梦》等表现爱情和人生理想的诗歌,也就构成了他这期诗歌的重要内容。再有,他所以倾向分行的抒写,是他接触了大量的英国文学艺术,拜伦、雪莱、济慈、哈代等的作品令他入迷。他吹着了这股“奇异的风”——欧风,他踏着他们的路,于是借助诗的形式,把他的思想感情“奇异”的表现出来。
32、1928年8月,夫妻偕同回国,一起受聘于东北大学建筑系。林徽因在到职前先回福州探亲,曾应福州师范学校和英华中学之请,作《建筑与文学》和《园林建筑艺术》的演讲。又为其叔林天民设计福州东街文艺剧场。翌年,到东北大学讲授《雕饰史》和专业英语。
33、徐志摩在婚姻的低潮期写下名诗《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其实他一生的风基本来自三个方向,也就是性格完全不同的三个女性: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像许多抒情诗人一样,女性是徐志摩灵感的源泉,也是他悲剧的根源。
34、1927年夏,从美术学院毕业后,又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学习舞台美术设计半年。
35、当听说徽因得了很严重的肺病,还经常得卧床休息。可她哪像个病人,穿了一身骑马装……她说起话来,别人几乎插不上嘴。
36、卞之琳:“她天生是诗人气质、酷爱戏剧,也专学过舞台设计,却是她的丈夫建筑学和中国建筑史名家梁思成的同行,表面上不过主要是后者的得力协作者,实际却是他灵感的源泉“。(卞之琳:《窗子内外--忆林徽因》)
37、或许上苍为了平衡,给了她如此优秀的父亲便为她安排了极其平凡的母亲,她的生母何雪媛是父亲的侧室,思维就像自己的小脚,守旧还有点畸形,家里开小作坊,目不识丁不说,还急躁任性,与自己工书法善女红的大家闺秀婆婆游氏素来不和。何雪媛为丈夫生下了最得宠的长女林徽因,之后,还生过一男一女,却接连夭折了。于是,林长民续娶了上海女子程桂林,林徽因便叫她二娘,二娘虽然没有文化却性情乖巧,一连生了几个儿子,得到了丈夫全部的宠爱,何雪媛被长期遗忘在冷僻的后院。
38、 散文集有:《再别康桥》、《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轮盘》;
39、当时建筑系的年轻讲师(后成为著名建筑师)哈贝森曾评价林徽因、梁思成的建筑图作业“简直“无懈可击”。”
40、但在丈夫心中,林徽因永远都是最优秀的建筑师。
41、徐志摩(115~1919),现代诗人、散文家。浙江海宁市硖石镇人。
42、萧乾:听说徽因得了很严重的肺病,还经常得卧床休息。可她哪像个病人,穿了一身骑马装……她说起话来,别人几乎插不上嘴。徽因的健谈绝不是结了婚的妇人的那种闲言碎语,而常是有学识,有见地,犀利敏捷的批评……她从不拐弯抹角,模棱两可。这种纯学术的批评,也从来没有人记仇。我常常折服于徽因过人的艺术悟性。(萧乾:《才女林徽因》)
43、陈学勇:林徽因应该是这一群体(中国妇女先觉者)中很特别的一个。面对这样的女子,倘若还要纠缠她的情感,那么那个据说为她终身不娶的哲学家金岳霖的真诚最能够说明她情感的品质。倘若还要记起她的才华,那么她的诗文以及她与梁思成共同完成的论著还不足以表现她才华的全部,因为那些充满知性与灵性的连珠的妙语已经绝响。倘若还要记起她的坚忍与真诚,那么她一生的病痛以及伴随梁思成考察的那些不可计数的荒郊野地里的民宅古寺足以证明,她确实是一位不可多得的真正的女人。(陈学勇:《莲灯诗梦:林徽因》)
44、林徽因当时已经在病榻之上,但是接到任务后,她毅然决然挑起了重担,不仅是设计小组的领导者,也是小组设计思想的主要源泉。可惜的是,玉瑗国徽的方案最终没被选用。
45、 徐志摩在美国待了两年,但他对美国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掠夺的疯狂性、贪婪性,讲求物质利欲却感到厌倦,他又受到英国哲学家罗素的吸引,终于“摆脱了哥伦比亚的博士衔的引诱,买舟横渡大西洋,不料罗素个人生活发生意外的变故,致使他不曾达到跟随罗素从学的夙愿,结果“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里混了半年”,正感着闷想换路走的时候,这时,他结识了林长民及其女儿林徽因,并由于林长民介绍,认识了英国作家高斯华绥·狄更生。由于狄更生的介绍和推荐,徐志摩以特别生的资格进了康桥大学皇家学院。
46、东北大学现在所使用的校徽就是在林徽因的设计基础上进行了修改。
47、 明正德年间,徐松亭在硖石经商,家居于硖石,为硖石徐氏分支之始祖。徐志摩即其族人。
48、 这时的徐志摩为什么写诗象着了魔似的,他是怎么暴发诗情的?
49、虽然对于何雪媛有着百般的不耐烦,但是林长民很是宠爱女儿林徽因,这样我们也就能够理解,为何在林徽因16岁时,林长民会带着她周游欧洲,也正是林长民与林徽因在英国时,徐志摩恰巧来家中造访,因而林徽因与徐志摩结识。
50、对于徐志摩身上的文人气息,林徽因很是喜欢,不过后来当听说徐志摩有了妻子,林徽因对徐志摩的态度就大不如前,与他分开距离,不过也就是因为此,徐志摩抛弃了发妻张幼仪,不顾她正怀孕,和她离了婚,转而追求林徽因,对于徐志摩的这种做法,林徽因很是不喜,因而此后,她对于徐志摩,一直没有什么爱慕之心。
51、女儿的离开让林徽因很伤心,她担心自己病重看不到她的归来。
52、少年时期的林徽因不仅仅满腹才气,而且还长得特别有气质,当时有很多富贵人家的子弟都沉迷于林徽因的美貌,上门提亲的人数不胜数。但此时的林徽因却与徐志摩情投意合,相互许下承诺,愿此生相伴左右。徐志摩还不惜和自己的发妻离婚,抛弃自己年幼的儿子与林徽因出国。等到徐志摩向她求婚时,可能是怕自己落入母亲的下场,她婉言拒绝了徐志摩的求婚。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林徽因写下许多爱恨情仇的诗句都是为了怀念她与徐志摩的爱情故事。
53、在文学方面,林徽因著述甚多,包括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作品。代表作有《你是人间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林徽因诗集》(1985年)等。1931年3月,林徽因到香山双清别墅附近平房养病。先后发表诗《那一晚》《谁爱这不息的变幻》《仍然》《激昂》《一首桃花》《山中一个夏夜》《笑》《深夜里听到乐声》《情愿》及短篇小说《窘》,《一天》《激昂》《昼梦》《瞑想》等诗篇几十首;话剧《梅真同他们》;短篇小说《窘》。另有散文《窗子以外》《一片阳光》等。
54、这对年轻的男女陪伴着须发皆白的老人,有人把他们的组合称为“岁寒三友”。林徽因是“梅”,徐志摩是“竹”,泰戈尔是“松”,一时传为京城美谈。
55、有人说,疼痛的往事可以选择忘记,可纵算忘记了,并不意味着真的不存在。既是省略不去的过程,就只好默默忍受,只当是年少不经世事所犯下的无知错误。
56、光我们知道的,喜欢他的就有徐志摩,梁思成。徐志摩当年喜欢林徽因喜欢的可以算是非常的深了。写过非常多的诗句,而且就算在领婚姻结婚以后,他依旧还是对林徽因丝毫情感不减。也有人说其实林徽因喜欢的是徐志摩,只不过是因为两个人的一些差距,所以最终没有在一起。
57、林徽因在建筑学方面的造诣,真实而深刻,远比她的风花雪月璀璨万分,在中国建筑史上绽放着无可替代的光华。
58、 徐志摩在英国也住了两年,在英国,尤其是在康桥的这段生活,对他的一生的思想有着重要的影响,是他思想发展的转折点。在康桥,他深深感到“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的淹入了你的性灵”(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徐志摩忘情于康桥,沉迷于大自然,乃是因为他以为现实社会是丑陋的,生活是痛苦的,只有大自然是纯洁的,美好的,为要救治这个社会和人们,医治当前生活的枯窘,最好的办法是:离却堕落的文明,回向自然的单纯。只有接近自然,才能回复人类童真的天性,社会的病象就有缓和的希望。
59、1953年5月,北京市开始酝酿拆除牌楼,对古建筑的大规模拆除开始在这个城市蔓延。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担起了解释拆除工作的任务,为了挽救四朝古都仅存的完整牌楼街不因政治因素而毁于一旦,林徽因的丈夫,中国着名建筑学家梁思成与吴晗发生了激烈的争论。由于吴晗的言论,梁思成被气得当场失声痛哭。其后不久,在文化部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局长郑振铎邀请文物界知名人士在欧美同学会聚餐会上,林徽因与吴晗也发生了一次面对面的冲突。随后,林徽因的病情急剧恶化,最后拒绝吃药救治。
60、——以上节选自《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林徽因传》
61、1954年6月,选为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62、1949年初,两位解放军的突然到访,表现出的对重要文物古迹的保护态度,让他们消除了对共产党的疑虑,并应解放军请求,编写了《全国文物古建筑目录》。此书后来演变成为《全国文物保护目录》。是年,林徽因还被聘为清华大学建筑系一级教授。
63、如同我开篇说的一样,我对那种插足别人家庭的人是无法忍受的,但是读完林徽因的文章,又了解了林徽因对这段感情的认知,我才知道,原来林徽因也是有自己骄傲的,她并不是第三者,只是因为徐志摩喜欢那个自己心目中的林徽因,所以才有人们所说的林徽因插足了徐志摩的生活,这段感情更多的是徐志摩自己的想法,尤其在陆小曼出现后,让徐志摩重新审视自己对林徽因的感情,这也证明两人之间就算有情,但也是有界限的情。
64、之后,他们一起组织新月社活动,一起演戏,并常有书信来往。1924年泰戈尔访华期间,徐志摩和林徽因共同担任翻译,之后徐志摩陪同泰戈尔去了日本,林徽因和梁思成到了宾夕法尼亚大学,当徐志摩与林徽因再次见面的时候,已是四年之后。这期间,林徽因已嫁给梁思成。徐后经人介绍认识了已嫁做人妇的陆小曼很快两人就相恋了,陆小曼为了徐也跟丈夫王赓离婚了。1931年11月19日准备参加林徽因演讲会的徐志摩遭遇坠机事故遇难。
65、 1924年4月,印度诗人泰戈尔来华,给徐志摩的生活和创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他与泰戈尔建立了友谊,泰戈尔给他取印度名素思玛(Susima)。5月底,泰戈尔离沪去日本,徐志摩与他同行,《志摩的诗》中的《沙扬娜拉》那首诗,就是逗留日本期间写成的。徐志摩擅长于抒情诗,同时也喜欢写泰戈尔那样的哲理诗。
66、五十年代后期,林徽因已经去世,追悼会上,他为她写“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的著名挽联。
67、有人说,林徽因的一生就像一出戏,虽没有大起大落,却也一波三折。那些来往于她生命中的过客,在戏台上出将入相,忙碌不堪。也有人说,林徽因的一生就是一本美丽的诗集,在人间四月写着青春的赞歌。还有人说,林徽因的一生就像是一锅小米粥,用时间的炉火慢慢熬煮,越久越香。
68、 1910 年,徐志摩满十四岁,离开家乡,来到杭州,经表叔沈钧儒介绍,考入杭州府中学堂(1913年改称浙江一中,现为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与郁达夫同班。他爱好文学,并在校刊《友声》第一期上发表论文《论小说与社会之关系》,认为小说裨益于社会,“宜竭力提倡之”,这是他一生的第一篇作品。同时,他对科学也有兴味。并发表了《镭锭与地球之历史》等文。
69、这几年,林徽因仿佛停止了对往事的怀想,将所有的精力都付诸事业,不再沉浸于虚无的情感,不再计较成败得失。四十七岁,对于一个健康女性来说,还有足够的精力来应付生活的琐碎,可久病的林徽因却觉得自己已到了迟暮之龄,而她所要做的,就是让自己在迟暮中开出最绝美的花朵。
70、在两门主课里,梁思成讲建筑工程理论,林徽因讲建筑设计,并负责雕饰史、专业英语等课程。
71、1916年,因父在北洋政府任职,举家迁往北京,就读于英国教会办的北京培华女中。
72、 徐志摩作诗就十分注意意境,《志摩的诗》中大部诗作,形成他独辟的艺术境界,如《雪花的快乐》,作者把对理想的追求的主观感情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从而化实景为虚境,创出了一个优美的艺术境界。
73、林徽因跟梁思成于1928年在加拿大结的婚,婚后徐志摩与林徽因其实一直有书信往来,但两人的关系似乎是由恋人变成了知己。
74、1955年4月1日,林徽因先生病逝,年仅51岁。
75、纵观林徽因的一生,这是她不多得的快乐时光。父亲尚在,没有贫穷、疾病、战乱的忧虑,单纯享受着生活的美好。
76、图片丨来源于百度贴吧“林徽因吧”。本平台所使用的的图片、音乐,属相关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部分作品若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相关权利人随时与我们联系,以协商授权事宜。
77、我始终相信,我们费心所做的每一件事,其实都是在成全自我。这是个积累的过程,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从舍得到不舍,又从不舍到舍得。只为了离开人世的那一天可以少些牵挂,少些遗憾,不为圆满,但求心安。
78、 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79、泰戈尔访华时,徐志摩全程担当翻译。两位诗人一见如故,吟诗、论诗一直到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