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必信行必果(21句文案短句)
言必信行必果
1、简言之,“言信”与“行果”问题根本扯不到什么“大人”那里去。我们在上面已经指出,孔子在《易·文言》传中对大人的“层次”已经给出了描绘:“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这种与日月、四时和天地鬼神“相合”为“一体”的大人,应该是孔子自己可能都认为“可望而不可及”的“人”,所以,把这样的“大人”与“言信不信”和“行果不果”拉到一起来谈论,根本就没有任何意义!也不存在“惟不惟义所在”的问题了。
2、·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已者。
3、孟子所犯的一个最低级错误,就是没有精确地确认谈话的对象和范围(孔子这里的“士”的含义,类似于今“公务员”群体)问题,所以最终才稀里糊涂地扯上了毫不相干的“大人”和“义”的问题。简单来说,“做人”和“人际交往”中的“信(诚实无欺)”与履行政策和完成使命时的“信(墨守陈规)”是“两码事”。
4、此句原出自《论语·子路第十三》里子贡和孔子的对话。原文如下:
5、注意,这里孟子是不管齐国的民悦不悦的,只看燕民悦不悦。如果你问,怎样能让别人「悦」呢?每当君王问孟子自己能不能统一天下,孟子总是告诉他:先发挥「仁」的精神,把自己已经统治的人照顾好。若你已经统治的地方本身就矛盾重重,还想着要统治更多人,犹如缘木而求鱼。当自己已经统治的人有很高的幸福感时,别人自然也想被你统治。这就是所谓的「仁者无敌」。「统一」,说到底不是国家有多强大的问题,而是内部政治是否清明的问题。(言必信行必果)。
6、可见,“小人信”与“君子信”在本质上是截然不同的。所以,“小人士”的“言必信行必果”也是有其逻辑必然性的。
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8、看完上段译文,大家可能会有疑惑,信是儒家推崇的五常之孔子怎么会说出言必信行必果是小人行径这种话呢?
9、所谓“逻辑”问题,其核心含义就是“概念”问题。
10、·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11、我们可以从儒家的思想实质为这种抑信崇义寻找原因。(言必信行必果)。
12、白话释义: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13、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14、举个极端点的例子,一个人在某种情境下脱口而出道他要去打劫,因为自己是说到做到的人,所以就去打劫了,是不是觉得他很傻?
15、子贡说:“现在的执政者,您看怎么样?”孔子说:“唉!这些器量狭小的人,哪里能数得上呢?”
16、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
17、我们讨论孔子思想言论时必须牢牢记住的理论起点是,孔子是按“易理”来构筑他的思想体系的,而“易”的本质含义就是“变”,就是不固化——不“必”。所以,那种“硁硁然”的“必”信和“必”果之士,孔子自然是瞧不上眼的!
18、·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19、 典故:有一天,子贡向孔子请教:“怎样才可以叫作‘士’?”
20、当孔子逃出后,遇到了魏国军队,孔子马上向魏军打小报告,说哪里有强盗,依靠孔子提供的信息,于是魏军就把强盗抓了。孔子旁边的人听了,就问先生,这样做不对吧,怎么能言尔无信呢,于是,孔子就对弟子们,说了这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