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教育(17句文案短句)
国学经典教育
1、劳特斯再问李嘉诚:你这种气概是怎么培养出来的。李嘉诚先生感叹:儿童时期学的《三字经》、《千家诗》、《诗经》、《老子》、《庄子》等,这些知识弥足珍贵,它令我终身受益!虽然李嘉诚只有初中毕业,但不影响他成为大企业家、大慈善家,所以一个人的成就,关乎他小时候精神喂养的是什么!比如鲁迅、老舍、巴金、郭沫若、朱自清、沈从文、徐志摩、林语堂、熊十力、辜鸿铭、梁实秋、陈独秀、蔡元培、李大钊等等这些文豪,全部都是读国学长大的,没有一个是读我们这些“小明小华上学校,小猫小狗哈哈叫”长大的,最终他们都成为白话文的文豪!还有我们国家的领袖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温家宝,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苏步青,甚至包括台湾的首富王永庆,虽然是小学毕业,但他饱读经典,不妨碍他成就一番大事业。海尔的总裁张瑞敏,也曾说过他是应用国学的智慧让海尔走向全世界。
2、古时候有个孩子叫孙元觉,从小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可他父亲对祖父却极不孝顺。一天,他父亲忽然把老病弱的祖父装在筐里,要把他送到深山里扔掉。孙元觉拉着父亲,跪着哭求不要这样,但父亲不理。他猛灵机一动,说:“既然父亲要把祖父扔掉,我也没办法,但我有个要求。”父亲问什么要求,他说:“我要把那带回来。”父亲不解道:“你要这个干什么?”“因为等你老了,我也要用它把你扔掉。”父亲一听,大吃一惊:怎么说出这种话!”孙元觉回答:“父亲怎样教育儿子,儿子就会怎样做。”父亲想想,就没敢按以前的想法去赶紧把老人接回家赡养。
3、近年来全国各地的作文题都呈现出越来越强的“文学性”和“哲理性”,学生们平时对国学经典的掌握程度,将直接决定高考时是否能拿得高分。
4、——《孟子》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5、智慧小语:《弟子规》中说:“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有命令,要赶快行动,不应该拖拉,这也是孝敬母的举动。从小若有这样的理念,那么一旦父母生病,自己因感恩也会去孝养。
6、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一个工人在仓库搬运货物,一不小心把手表弄丢了,到处找不到。后来同伴也加入了寻找的行列,大伙儿翻箱倒柜,仍然一无所获,只好沮丧地回去吃午饭。这时候,有个小男孩偷偷溜进仓库里,没费多少力气和时间,很快就把手表找到了。人们诧异地问他是怎么找到的小男孩回答道:“我只是躺在地板上,保持安静,马上就听见手表的滴答声了。”偌大的一个仓库,要找一只小小的手表确实不大容易。但是那么多人办不到的事情一个人办到了,大人办不到的事小孩子却办到了。
7、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的研发是基于“十一五”阶段国学教育专项研究七年的课题成果。在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领域,首次提出了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目的是“完美人格教育”,使孩子们能在传统文化熏陶下具备“良好行为规范,高雅审美情趣,质朴道德操守,深邃哲学思想”
8、 今天通常意义上的国学,即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数千年来的提倡和宣扬,儒家文化早已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成为了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
9、我的孩子,只要开心快乐就好,不要成为什么天才、伟人对吗?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过什么样的生活,由他决定,不是我们。不要让孩子成为完成我们梦想的傀儡。那么孩子自己呢,他自己要成为天才、伟人,我们没有必要阻止他,因为一个坚持诵读经典的孩子是有能量,有大智慧的,我们让其自然发展。
10、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和基本脉络,及其现实教育意义,为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提供理论基础和学理支撑;
11、 中华文华有着得天独的优势,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极强的内聚力、渗透力、融合力和再力。198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召开会议,探讨消除自然和社会危机的良方,发言者的观点令世人震惊,"人类必须回到2500多年前去寻找孔子的智彗。"20世纪最伟大的历史学家汤恩必曾断言:"以中华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将是人类最美好的和永恒的文化。"
12、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的文义,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弟子规》记录了孔子的108项言行,共有360句、1080个字,三字一句,两句或四句连意,合辙押韵,朗朗上口;全篇先为“总叙”,然后分为“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七个部分。《弟子规》根据《论语》等经典编写而成,集孔孟等圣贤的道德教育之大成,提传统道德教育著作之纲领,是接受伦理道德教育的、养成有德有才之人的最佳读物。
13、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
14、孟子小时候厌倦学习,有一天不愿读书,就逃回了家。孟母正好在织布,见他逃学回来,一句话没讲,就织布的梭子给弄断了,这意味着马上将要织成的一匹布全毁了。孟子非常孝顺,忙跪下来问:“您为什么要这样孟母告诉他:“读书求学不是一两天的事,就像我织布,必须从一根根线开始,然后一寸一寸地才能织成一匹而布只有织成一匹了,才有用,才可以做衣服。读书也是这个道理,如果不能持之以恒,像你这样半途而废尝辄止,以后怎能成才呢?”若是现在的孩子,可能不懂反省自己,一句话就扔给母亲:“这是你自己的事。”子的根基毕竟不同一般,他如梦初醒、恍然大悟,从此一心向学,再也不随便旷课,后来继孔子而成为“亚圣
15、 如果能从课堂教育(德)和生活实践(礼)两方面入手,那么传统文化教育走进现代教育,走进中小学课堂,在现代社会和当代文化的条件下,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也就指日可待了!
16、泛道德化倾向导致国学经典教育资源选择设计上的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