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则翻译(37句文案短句)
论语十则翻译
1、21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2、试译:林放请教礼制的根本。孔子说:“提了个大问题啊!就一般的礼仪来说,与其大事铺张,不如力求俭朴;至于丧礼,与其过分周到,不如万分哀痛。”
3、孔子说:"直到每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落叶的。"
4、 罔(wǎng):通“惘”,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5、 (2)三省(xǐng):多次反省。注: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多次检查;二是从多个方面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三:泛指多次。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6、译文孔子说:复习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才可以做导师埃
7、第八则是个人修养,强调怀有抱负就该有坚毅的意志。
8、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9、第九则是个人修养和社会现象,强调要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坚贞不屈。(论语十则翻译)。
10、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1、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12、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反复检查我的行为:为人处事有不真诚的事吗?与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事吗?老师教授的知识有不复习的吗?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从而知道新的知识,可以凭借这个成为老师了。
13、字词解释:三军:军队的通称,匹夫:普通人、男子汉,夺;改变
14、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15、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16、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17、译文孔子说:君子团结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团结。
18、大意:本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强调学思相结合。
19、 传不习乎:传,传授的知识,动词作名词。
20、试译:孔子说:“禘祭大礼,从开头献酒完毕后再往下,我就不想看下去了。”
21、 (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22、译文孔子说:几个人走路,一定有值得我学习的人。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借鉴他的缺点进行自我改正并告诉他人。
23、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十则翻译“学习并且时常地复习,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知道)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4、 (翻译)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的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25、见贤思齐: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向他学习,和他一样。
26、 “乐”是多音字,除了读yuè(音乐)、lè(快乐)外,在《论语雍也》篇中还有一处也有很多人读错:“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朱熹的注释是:知,去声。乐,上二字并五教反,喜好也。下一字音洛。“五教反”是指我国传统的拼音方法——“反切法”:取上一字的声母(也叫“声纽”,“五”字的声母是“疑”,相当于今天的y),与下一字的韵母(即“教”的韵母iao)拼读成yao。可见,在“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二句中,“乐”字作为“喜爱、喜欢”的意思时应该读yao。
27、 评析本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愿意的事情的不要施加给别人。它在今天的社会道德修养方面有积极意义,已成为警世格言。
28、15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29、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30、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
31、 (翻译)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32、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33、23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34、试译:孔子说:“君子没什么好争的,一定要争的话那就比比射箭吧。射手首先相互揖让,登堂射箭;射完后相互作揖下堂,比输的喝罚酒。这种比争是有君子风度的。”
35、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36、 知(zhì):通〝智〞本字指“是知(通“智”zhì)也”:通“智”聪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