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教人做人的道理(60句文案短句)
孔子教人做人的道理
1、摘要:在我们这个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到处都充满了诱惑,人们各自为了自己的欲望而奔波着,有时难免迷失了前进的正确的方向,儒家思想便是我们前行中的一盏航行灯~今天物质是繁荣了,但是心灵的生态未必随之改变,变得欣欣向荣。也不意味着今天那种仇恨、那种报复、种种的甚至高科技的犯罪就停止了,有点时候会越演越烈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怎么样避免心灵资源的浪费呢,就是我们面对一件事情迅速的做出判断,选择自己最有价值的方式。其实这一切都无不外呼“仁、义、礼、信、智”五字~
2、06/18/2018No.02未来电台总第281期
3、曾子说:"和小孩子是不能开这种玩笑的。因为小孩子不懂事,现在你如果哄骗他,这就是教导小孩去哄骗他人。这不是教育孩子做人的办法。"
4、以上《论语》首章三句话,孔子揭示了人类中每一人做人的大道理。须不断学与习。须有朋。须不求人知。此三句话,两千五百年前人有用,两千五百年后今天的我们仍有用。即在两千五百年后的每一人亦仍有用。
5、人们的学习从呱呱坠地时开始,到了一命呜呼时才算毕业。在这期间人们学习了好多生存的本领,同时也享受了学习本身的乐趣。一个人学习什么,决定了他将会成为什么人。平庸是不学来的,伟大是学习来的。
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翻译: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
7、子贡有一次问孔子:师傅,你能教我一个字,让我可以终身奉行么?这个问题太难了,就一个字,终身奉行,这一辈子差不多就能过好了。孔子估计是想了想,然后回答:那大概就是“恕”这个字吧。然后又怕徒弟不懂,又用八个字解释了一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8、固执会把一个聪明人变成傻瓜,过度地坚持意味着把自己逼上绝路。为人不要太固执,必要时就要放下自己的一切成见,这样才会别有洞天。
9、这大概就是“全人人生“吧,哈哈哈哈哈哈~~~
10、我们可以从《论语》的整体来分析把握一下大思想家孔子思想观点,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仁爱,这是一种兼济天下、博爱众生,能够兼容各种不同的人、事、理、法、情,具有普世的价值观;作为政治家,孔子以“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来规范个人和社会,可以看出孔子对于自己认为不合“礼”的言行,呈现出的是一种宽容理解的避让态度,而不是具有攻击性的打压态度;作为教育家,孔子的“有教无类”即不分贫穷、贵贱、贤愚,一律施教,也体现了孔子的宽厚仁爱之心,而“因材施教”是对不同人的天资、特长施行不同的教育,这也具体证实了孔子在思想上不唯我独尊,允许并理解不同的声音和观点存在。还有孔子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些话都充分体现了孔子对与自己持不同观点之人的态度:作为君子,纵使他人与己意见不同,也一样尊重他人,和睦相处,并且能够向持不同意见的人求教学习。也正是这样,儒家思想才能够集众家之长,发扬光大,将儒家思想流传于后世。
11、孔子是一个讲究实际的现实主义者,一个体现知行一致精神的人。他既不同于主张消极无为思想的老子,也不同于抱着消极厌世思想的长沮、桀溺之流,而是主张改变当时“天下无道”为“天下有道”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对人类抱积极态度的人。
12、人这一辈子需要知道的东西太多了,常常让人感到累得慌。那么这些繁杂的知识中有没有最为主要和核心的东西呢?也就是说,即使不太了解其他的知识,只要了解它们就足以立身处世?有!说来倒是简单,只有三个字:礼、命、言。(孔子教人做人的道理)。
13、其实,《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前三个习惯就是讲怎么做好自己,后三个习惯就是讲怎么跟别人好好合作,不就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嘛。可是,工作之余,孔子是个很有生活情趣的人,因为谈到理想,他最认同那个想要去河里洗澡、去郊外吹风然后玩累了唱着歌回家的徒弟,这一段见《论语》的《侍坐》篇。
14、当一个人懂得说话分场合,什么事情该说,什么事情不该说的时候,他的身边一定会有一群朋友,你看马云不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吗?当年他创业的时候,作为老板,竟然穷到连工资都发不起了,还义正言辞地给员工上了一课,因为这一课,瞬间就激发起了员工的斗志。
15、刚开始,我喜欢去佛寺。在北京工作了五年,我去过无数的寺庙,我很喜欢寺庙的宁静,法源寺、白塔寺、广济寺、广化寺、潭柘寺、戒台寺、红螺寺、卧佛寺……后来到各地游历,也爱去寺庙,洛阳白马寺、登封少林寺、杭州灵隐寺、苏州西园寺、常州天宁寺、武汉归元寺……最近还连续两年跟朋友去地藏王菩萨的道场九华山烧香。可是你要问我信佛吗?我真不敢说我信,我大概就是喜欢那份宁静。
16、在过去,中国人对祖宗的虔诚,深刻到骨子里,不然也就不会有十三陵了。皇帝虽然每天都被人叫万岁爷,但是自知是很难活过百岁的,于是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开始选定吉壤,修建皇陵,因为活,活不了几十年,死,可是要死很久很久的,自然要舒服一些。秦始皇开了一个好头,兵马俑至今无人超越。
17、大妈听了,对韩信说:我给你饭吃,是为了求你报答吗?同时还告诉韩信,年轻人要懂得脚踏实地,不要动不动就说大话。
18、本学期限拜读了高欣编着的《孔子叫我们宽容点》其中第一章《孔子做人之道》。它让我知道做人是一门大学问,书中用浅显的话语,告诉我们如何做人的道理。
19、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20、善于倾听的人,才会像一个精细的淘金匠那样,从别人大量语言矿石中提炼出我们最需要的成分。
21、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地区倘若没有定下规矩的话,一定是乱成一锅粥的,人也是如此,如果不给自己约法三章的话,没有原则和底线,同样的,也一定不会有所作为。
22、只可惜先榖未能有幸拜读孔夫子的论述,只怪他生得太早。如果他能够读读《论语》,理解“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这句话的含义,那邲之战的结局将会重新演绎,先榖更不会落得满门抄斩的悲惨结局,也许他还能够继续谱写先氏一族的煊赫与辉煌。
23、《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24、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5、不说皇帝家,我家也对祖宗很虔诚。每年过年都要祭祖,延续了二十多代的家谱从屋顶几乎悬到地面,除夕的晚上,全村的男丁都要来磕头,乌压压跪一院子,行礼时鸦雀无声,像极了红楼梦里除夕祭祖的场景。这习俗文革之后,很多地方渐渐淡了,很多人甚至不知自己血脉源流,当然现代人也不在乎这个,不当吃不当喝的。后来,我想,为什么我们那里至今延续了这些浓厚的习惯呢?后来长大了,我觉得可能其中一个原因是,我有几个比较牛、影响比较深远的老乡,比如孔子、比如孟子、比如曾子。
26、我们生在一个广义的专业化时代,事物变迁日新月异,生活愈来愈复杂和多样化。愈来愈多的领域需要通才,你一定要在自己的领域成为绝对的内行通才,这样才能尽快获得事业的成功。
27、"仁"是做人的基础,人做得好与不好,首先要看他是否有"仁"。
28、子曰:“吾十有(yòu)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jǔ)。”
29、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30、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31、或是我不识字,不能进学校读书,但我不能不做人。做人便该学。学一项技艺,乃至学一番道理,都是学。我之所学,又须能教人。如我学种田,学得了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这便可以教人,至少可以教我自己的儿子。这便是“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必如此,乃算是一人。若我学得贪吃懒做,那能以此教人?至少也不能教自己的儿子。我不饿死,我自己儿子学我会饿死。至少我孙子又学我儿子一定会饿死。若我言忠信,不欺骗人,这也须学,但也能教。若言不忠信,专欺骗人,此可不待学,也不能教。
32、孔子提出了儒家学说,尽管他“述而不作”,但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后世并尊称他为至圣、万世师表,认为他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而《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33、第一:学诗,学会说有教养的话。一个人如果不会说话,就不能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见解,这样别人就没法认识你,也没法知道你的闪光点。如果你想出去谋事、工作,就得会说话。
34、季康子问:“如何可使民众敬其上,忠其上,并肯加倍努力呀?先生说:“你对他们能庄重,他们自会敬你。你让他们都能孝其老,慈其幼,他们自会忠于你。你拔用他们中间的善人,并教导他们中间不能的人,他们自会互相劝勉,加倍努力了。
35、第三种,解释为“攻击与自己观点不一致的言论,这样是很危险的。”
36、——很多时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是相互的,互相扯皮、争斗,只能是两败俱伤,唯有互相配合、相互欣赏、相互团结、相互支持、相互信任、相互珍惜,方能合作共赢。
37、老庄也有接触,好友送我一本庄子集注,我读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就叹为观止了。庄子境界太高了,我有点儿害怕,哈哈哈。后来在工作的过程中,我开始读一些修行和管理的书籍,比如《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种书我以前从来不读的,以前的我只爱诗词歌赋之类的,但是读完了还是受益匪浅,然后我就发现,这种书籍的中心思想,没办法和佛道相和,却都能在《论语》里找到身影。没办法嘛,佛道都是出世的,唯有儒家是入世。
38、我们在做一件事情之前,一定要考虑好什么才是完成这件事情最好的方法和手段。找到并利用好这些方法和手段,肯定会使你事半功倍。
39、纵观古今中外,那些大人物,哪一个不是对自己加以约束的人,他的成功不是白来的,而是长期以来对自己的约束,知道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又不能做,当年马云能够创立阿里巴巴也是如此,他总是以身作则,对自己加以约束,这时候,员工就会觉得,嗯,我跟对了老板。
40、孔子还说了一句类似的话:"人无信不立”。意思是,人不讲信用,就不能立足于世。
41、第一种,以南宋理学家朱熹为代表的解释为“如果钻研异端邪说,那么危害就大了。”
42、这段师徒二人的对话,由论诗开始,最终延伸到“仁”和“礼”谁先谁后的讨论。
43、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们身边的人,一定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们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当他人犯错误后,我们要扪心自问一下,自己会不会出现他这样的情况,当别人身上具有优秀的品质,我们要看一看自己也是否具有。
44、古人从来不会轻易开口说话,因为他们觉得,万一自己的行为和自己的言语不符的话,那就好被他人可耻,自己也感到愧疚。
45、“仁”是人作人的内在品质,“克己”是要靠人对自身内在品质(即“爱人”的品德)的自觉:“礼”是人的行为的外在的礼仪规范,它的作用是为了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礼之用,和为贵”。
46、樊迟问:师傅,前面两条你也解释一下呗,什么是仁啊?孔子说:爱人。
47、性格决定命运。性急的子路总是第一个抢着说话,勇士往往侠气,子路轻财重友。颜渊是文士,道德修养深厚,他的回答已经达到了“推己及人”的境界。
48、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也;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不要担心没有你的位置,你想想你有什么能立在这个位置上的能力;不要担心没人知道你,你想想你有什么值得别人知道的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每个人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好好学习吧,徒弟们。
49、翻译: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来说有什么因难呢?
50、朋友的真正价值就在于关键时能提个醒儿,走错了路时能帮着扳扳道岔子。可要注意的是,当一再规劝仍然不被朋友接受,甚至还误会我们的用意时,我们明智的做法是“差不多就行了”。
51、——和人交往,要知道别人的短处和长处,不要用别人的短处来相处和考验,否则就会友谊不长久。
52、春秋时期,孔子的学生仲弓问孔子如何处世才能合乎仁道?孔子立即回答道:“一个人待人接物要严肃认真对待,自己不喜欢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不论在朝在野都不要去发牢骚。”仲弓感谢道:“我虽迟钝,但一定要牢记先生的话。”
53、1)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54、我家离孔子的老家曲阜和孟子的老家邹城,大概都只有一百多公里,同属济宁市,曾子的家也离着不远。2500年前,大概都属于鲁国吧。
55、可见信用对人生的重要性,所以对孩子从小要注重诚信品质的培养。那么采用什么方法培养呢?孔子的弟子曾子就给我们做出了示范:
56、只有去做真心喜欢的一件事情,我们才会成功。原因很简单,真正的喜欢投入就多,能量一充足,就可以发电,电能一充足,就能把事情玩得很转。
57、其孔子游说到卫国时,当时把持朝政的卫灵公的夫人南子,听说孔子来了,便召见孔子。南夫人以美貌和好淫著称。孔子听召后赶忙盛装打扮,欲赴美人儿之约。素以直率见称的弟子子路(孔子因子路好勇且直而恶之,曾骂他会不得好死)见孔子这样,便恶脸相向,从旁讽言有加。
58、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孔子思想自然是基于对那时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他的仁爱思想也是如此。孔子所思考的是社会如何安定,是怎样使政治清明,因而在政治的层面上,孔子的仁爱思想便十分自然地推衍出了仁政德治的思想。
59、子夏问孔子:“《诗经》中说的‘乖巧的笑容,酒涡微动;美丽的眼睛,黑白传神;洁白的纸上,色彩斑斓。’这几句诗是什么意思?”孔子回答说:“先有白色的底子,而后才能绘出美丽的图画。”子夏又问:“那么礼在后吗?”孔子说:“启发我的是你卜商啊,现在可以和你讨论《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