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的核心观点【摘抄文案100句】

2023-01-16 09:44:54

一、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

1、“人是万物的尺度”,在智者看来,一切知识、真理和道德都是相对的,带有赖于具体的感知者没有客观真理,只有主观意见。

2、具体来说,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目的论。

3、公元前404年,战败的雅典人被迫接受寡头制,苏格拉底的学生克里底亚是执政的三十寡头的核心人物。苏格拉底对他们的暴力统治深感不满。寡头们命令苏格拉底去逮捕政敌,他甘冒受极刑的危险也不愿参与他们的活动。然而,民主制复辟之后,苏格拉底却被视为民主派的政敌,被指控犯有“亵渎神明”和“腐化青年”两条罪名,尽管他在法庭上发表了义正词严的申辩,仍被判处死刑。苏格拉底在狱中仍然与人讨论哲学问题,最后从容赴死。他的最后一句话是:“我们还欠阿斯克雷皮阿斯一只公鸡,还了这个愿,别忘记了。”

4、公元前8~前6世纪,希腊进入奴隶制社会,产生了奴隶制国家。随着社会各阶级、集团和派别之间的矛盾斗争的进展,探寻协调各种社会关系的体制或组织,确定人们社会活动的“限度”或“界限”,以维持社会秩序,达到共同生活的和谐,便成为古代希腊政治生活中的主导思想。

5、他自称是没有智慧但爱智慧的人,而不自诩为有智慧的人。“爱智慧者”和“有智慧者”虽只有一字之差,含义却根本不同。前者指追求确定真理的哲学家,后者指靠炫耀知识赚钱的智者。哲学对于苏格拉底来说不是纯思辨的私事,而是他对城邦所尽的公民义务。在此意义上,他自称是针砭时弊的神圣牛虻。

6、思想主张有心灵的转向、灵魂不灭、反对相对主义、提出精神实体和物质实体的区分等。苏格拉底在后来的古代和近代对哲学家产生了强烈的影响。苏格拉底对艺术、文学和大众文化的描述使他成为西方哲学传统中最广为人知的人物之一。

7、苏格拉底 &#x知识即美德&#x 的信条直接影响了他的高徒柏拉图, 和再传弟子亚里士多德. 比如说, 柏拉图的学院 (Academia) 在当时以培养大批数学家而闻名. 亚里士多德更是发扬了苏格拉底的说法, 提出了 &#x人活着只有沉思 (contemplation) 才是最有价值的活动&#x.

8、治国苏格拉底主张专家治国论,他认为各行各业,乃至国家政权都应该让经过训练,有知识才干的人来管理,而反对以抽签选举法实行的民主。

9、接下来,首先应该注意柏拉图的苏格拉底“情结”与他对政治的看法。他对民主制的批评是对苏格拉底的一脉相承,对于柏拉图来说,处死苏格拉底是雅典民主制度的最大劣迹,表明这种制度的平庸会扼杀高尚与德行;不仅如此,他还认为民主政体甚至是导向僭主制的一个环节,而他也是强烈反对僭主制与寡头制的。

10、辩论苏格拉底经常和人辩论。辩论中他通过问答形式使对方纠正、放弃原来的错误观念并帮助人产生新思想。

11、苏格拉底认为,真理以潜在的形式存在于人的内心,教师的任务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通过交谈和讨论,消除错误与模糊的认识唤醒学生的意识。由于苏格拉底曾把教师比喻成“知识的产婆”,因此这一方法又被称为“产婆术”。

12、苏格拉底以他的实践和人格为后世哲学家树立了不朽的榜样。他没有任何著作,他的思想在与别人的对话中表达。今人主要通过他的两个学生——色诺芬尼和柏拉图的著作来了解他的生平和思想。色诺芬尼是历史学家,在《家政篇》、《辩护辞》、《宴会集》和《回忆录》四本书中记录了苏格拉底的言行。柏拉图的对话多以苏格拉底为主角,但一般认为,只是他的早期对话才基本上反映苏格拉底的思想,其中尤以《申辩篇》、《克力同篇》、《尤息弗罗篇》、《拉刻斯篇》和《菲多篇》记录苏格拉底在审判和狱中的对话为信实资料。

13、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苏格拉底要求作“心灵的转向”,把哲学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自我,即后来人们所常说的,将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苏格拉底明确地将灵魂看成是与物质有本质不同的精神实体。在苏格拉底看来,事物的产生与灭亡,不过是某种东西的聚合和分散。苏格拉底还进一步指出,自然界的因果系列是无穷无尽的,如果哲学只去寻求这种因果,就不可能认识事物的最终原因。他认为事物的最终原因是“善”,这就是事物的目的性。

14、我以自己的知识简要总结一下。苏格拉底基本上没有自己的哲学体系,他是第一个把哲学从天上拉到人间的人(在他之前的自然哲学家们只关注外部世界,而苏格拉底注重人的内心)——“认识你自己”。他的重要命题有“无人故意作恶”“国家是大写的人”等等,他的开创性方法是“助产术”。

15、康德带来了哲学上的哥白尼式转变。他说,不是事物在影响人,而是人在影响事物。是我们人在构造现实世界,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人比事物本身更重要。康德甚至认为,我们其实根本不可能认识到事物的真性,我们只能认识事物的表象。康德的著名论断就是:人是万物的尺度。他的这一论断与现代量子力学有着共同之处:事物的特性与观察者有关。

16、在教育对象上,“有教无类”的思想让我们开始更多地关注教育的平等,虽然我们也知道教育不可能实现完全的平等,但是对于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教育现状的改善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进而促进到教育事业的改革和教育方针政策的调整。在教育方法上,我们力图打破那些“灌输式”、“填鸭式”的错误方法,更多地提倡采用启发诱导的方法,这使得老师的角色定位变得更加明朗清晰。在教与学中,“教”的内涵变得丰富起来,学生应是主体,学生接受知识不应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积极的,这就要求老师的综合素质、教学能力过硬才能实现,我们当今教育事业对于教育者的培养也一直在朝这个方向发展。

17、心灵从智者开始,古希腊哲学由注重对自然本身的研究转变到注重对社会伦理和人的研究。但他们只停留在感性的阶段,只能得出相对主义的结论。到苏格拉底才根本改变了这种状况。苏格拉底要求作“心灵的转向”,把哲学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自我,即后来人们所常说的,将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

18、苏格拉底建立了一种知识即道德的伦理思想体系,其中心是探讨人生的目的和善德。他强调人们应该认识社会生活的普遍法则和“认识自己”,认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各种有益的或有害的目的和道德规范都是相对的,只有探求普遍的、绝对的善的概念,把握概念的真知识,才是人们最高的生活目的和至善的美德。拓展资料苏格拉底,古希腊哲学家,和其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希腊三贤。他被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19、苏格拉底方法包括讽刺(不断提出问题使对方陷入矛盾之中,并迫使其承认自己的无知)、助产(启发、引导学生,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归纳和定义(使学生逐步掌握明确的定义和概念)等步骤。由于苏格拉底把教师比喻为“知识的产婆”,因此,“苏格拉底方法”也被人们称为是“产婆术”。

20、廖先生在讲座中特别关注苏格拉底与柏拉图两位古希腊伟大哲学家的思想来源、哲学构架与核心思想。

二、柏拉图的核心观点

1、(18年简答、20年论述)

2、在教育对象上,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由于当时社会变革,士阶层的兴起,日渐没落的贵族官学不能满足他们接受教育的需要,于是孔子兴办私学,广纳弟子,打破了教育具有阶级差别的局面,扩大了受教育者的范围,不分种族、贫富贵贱,皆可以入学接受教育。不管是没落的奴隶主贵族、新兴地主,还是平民,受教育的愿望都可以的得到实现。孔子的有教无类改变了原来的“学在官府”“、礼不下庶人”,促进了学术下移,士阶层也由此发展壮大起来。这指导了孔子的办学方针,在当时形成了良好的办学风气,也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3、这一方法的主要特点是通过与学生的对话来获得对事物的认识。由于对话不是建立在教师对学生的强制性灌输上,而是建立在与学生的共同讨论上——从具体到抽象、从已知到未知的基础上,有利于思维的训练和真理的发现。因而,对以后西方教育教学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4、苏格拉底所处的时代背景

5、1755年,康德发表《自然通史和天体论》一书,首先提出太阳系起源星云说。康德在书中指出:太阳系是由一团星云演变来的。这团星云由大小不等的固体微粒组成,“天体在吸引力最强的地方开始形成”,引力使微粒相互接近,大微粒吸引小微粒形成较大的团块,团块越来越大,引力最强的中心部分吸引的微粒最多,首先形成太阳。外面微粒的运动在太阳吸引下向中心体下落是于其他微粒碰撞而改变方向,成为绕太阳的圆周运动,这些绕太阳运转的微粒逐渐形成几个引力中心,最后凝聚成绕太阳运转的行星。卫星的形成过程与行星相似。

6、德育思想—(智慧即德行)

7、到苏格拉底才根本改变了这种状况。

8、苏格拉底要求作“心灵的转向”,把哲学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自我,即后来人们所常说的,将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苏格拉底明确地将灵魂看成是与物质有本质不同的精神实体。在苏格拉底看来,事物的产生与灭亡,不过是某种东西的聚合和分散。苏格拉底还进一步指出,自然界的因果系列是无穷无尽的,如果哲学只去寻求这种因果,就不可能认识事物的最终原因。他认为事物的最终原因是“善”,这就是事物的目的性。

9、你正在看请点赞支持一下,谢谢!

10、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他一生的主要事业是探讨伦理哲学和从事公众教育。苏格拉底的教育活动是以讲演、交谈的方式在各种场合进行的,教育对象广泛,且不收取学费。

11、康德否定意志受外因支配的说法,而是认为意志为自己立法,人类辨别是非的能力是与生俱来的,而不是从后天获得。这套自然法则是无上命令,适用于所有情况,是普遍性的道德准则。康德认为真正的道德行为是纯粹基于义务而做的行为,而为实现某一个个人功利目的而做事情就不能被认为是道德的行为。因此康德认为,一个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并不取决于行为的后果,而是采取该行为的动机。康德还认为,只有当我们遵守道德法则时,我们才是自由的,因为我们遵守的是我们自己制定的道德准则,而如果只是因为自己想做而做,则没有自由可言,因为你就成为各种事物的奴隶。

12、孔子的教育内容一是教授文化知识,《论语·述而》里记录到:“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这里的“文”是指文学,如《诗》《书》《礼》《乐》《易》《春秋》等文学典籍“,行”是指品行,“忠”是指忠信,“信”是指信实。对于“行忠信”的培养就是孔子的另一教育内容,那便是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孔子的重要教育内容,对于道德的规范是“孝忠恕信仁”,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认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可见道德教育是处在优先地位,是他教育内容的重心。三是对于个人技能的培养,集中体现在“六艺”的培训—“礼、乐、射、御、书、数”。孔子对于文化知识技能的培养都是为道德教育服务的。

13、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贤”,被后人广泛地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14、然而问答法不是万能的教学法,它只能在一定的条件下运用:①受教育者须有探索真理的愿望和热情;②受教育者必须就所讨论的问题有一定的知识积累;③教育对象更适合有一定推理能力的成年人,所以这种方法不能机械地搬用于幼儿。

15、苏格拉底方法作为一种学生和教师共同讨论、共同寻求正确答案的方法,有助于激发和推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6、以上选自《西方哲学简史(修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17、苏格拉底与智者不同之处在于,他不传授知识,只是与人对话。因为他承认自己一无所知,只能通过对话才能接近真理。承认自己无知,正是苏格拉底的智慧所在。据说,德尔斐神庙祭司传下神谕说,没有人比苏格拉底更有智慧。自知没有智慧的苏格拉底为了验证神谕,开始考察被人们称作有智慧人的智慧。

18、因为 &#x知识即美德&#x, 所以才有后世西方的道德哲学 (moral philosophy) 和认知论 (epistemology), 也才产生了经济学, 政治学和其他社会科学. 早期古典经济学家, 比如斯密, 边沁, 约翰斯图尔特米尔, 马克思等, 也都是道德哲学家的底色. (马克思博士论文研究的是伊壁鸠鲁.)

19、苏格拉底与孔子思想主张相同的地方是二者都强调道德和知识。二者不同地方是社会阶层不同所代表利益也不同。孔子是为古时奴隶制度服务,为了恢复周礼仪,苏格拉底是为了挽救雅典世风日下的雅典民主制,除此之外二者对知识道德侧重点也有不同,孔子强调个人守礼知节,苏格拉底强调个性美德和认识自己对人的探索。

20、苏格拉底认为接受教育才能幸福,他的教育对象也是十分广泛的,他在传道授业解惑的时候不收取分文。苏格拉底在与诡辩家安提丰谈话的时候,安提丰质疑他的生活因此而穷困潦倒,过得不幸福,苏格拉底回答道:“那些为了获得酬金的人必须付出对应酬金的行动或者服务。就我而言,我没有任何收取酬金的欲望,所以我会选择我讲授的对象,对于那些我不喜欢的人,我会选择不为他们提供讲授。”他不收取酬金,不以财富来衡量学术教授活动,但他愿意跟各种各样的人谈话,将他所拥有的智慧与他的门徒分享,能使他的学生有所收获,他就感觉到幸福与快乐。他与学生亦师亦友,不管是穷人还是富人,他都乐于与其一块探讨问题。

三、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1、身为雅典的公民,据记载苏格拉底最后被雅典法庭以侮辱雅典神、引进新神论和腐蚀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处死刑。尽管苏格拉底曾获得逃亡的机会,但他仍选择饮下毒堇汁而死,因为他认为逃亡只会进一步破坏雅典法律的权威。

2、“智德统一论”的提出,在教育实践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说是近代教育性教学原则的雏形。既然正确的行为基于正确的认识,对人进行道德教育就是可能的,道德是可教的。教人道德就是教人知识,教人形成正确的认识,但这个论断又是不完善的,因为知识并不等于道德,人的道德还有复杂的情感上的体验和行为上的实践。

3、苏格拉底这个观点跟王阳明四句教中的 &#x无善无恶心之体&#x 有异曲同工之妙. 王阳明 (有的人会说是王畿自己的主张, 强行编排给他的老师王阳明) 之所以要说 &#x无善无恶&#x, 就是要打破儒家几千年迂阔的泛道德论, 比如一个人管理国家政事不行是因为他没有道德这样的观点. 当你没有知识的时候, 你是恶的, 因为你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但是这个恶并不是十恶不赦, 并不是罪大恶极, 而是从没有知识到获得知识的一个必要不充分条件.

4、影响:智者作为最早的职业教师,不仅在希腊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希腊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的发展也做出了重大贡献:

5、善是他的哲学思想的一个基本概念,是说明事物“为什么”的原因。

6、苏格拉底认为一切知识,均从疑难中产生,愈求进步疑难愈多,疑难愈多进步愈大。苏格拉底承认他自己本来没有知识,而他又要教授别人知识。这个矛盾,他是这样解决的:这些知识并不是由他灌输给人的,而是人们原来已经具有的。

7、简单谈一下自己的理解. 非专业人员, 业余爱好西方哲学, 无文献考证, 只谈idea.

8、伦理苏格拉底建立了一种美德即知识的伦理思想体系,其中心是探讨人生的目的和善德。他强调人们应该认识社会生活的普遍法则和“认识自己”。认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各种有益的或有害的目的和道德规范都是相对的,只有探求普遍的、绝对的善的概念,把握概念的真知识,才是人们最高的生活目的和至善的美德。

9、1孔子礼仪仁政,孝治天下。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释迦今世修行,来世正果。放下屠刀,立地成佛。3苏格拉底认识自己,就是认识世界,相信自己,相信世界,世界就是我的观念,意识。

10、尽管苏格拉底曾获得逃亡的机会,但他仍选择饮下毒堇汁而死,因为他认为逃亡只会进一步破坏雅典法律的权威,同时也是因为担心他逃亡后雅典将再没有好的导师可以教育人们了。

11、孔子强调人的德、仁、善;(2分)苏格拉底强调人的理智、智慧、知识。(2分)不同: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成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苏格拉底的思想是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是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思想源头。形成原因;苏格拉底时期雅典工商业经济空前发展,与此同时雅典的民主政治趋向衰落,人的道德也在承受着考验孔子出生于春秋末期,井田制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混战,礼崩乐坏,社会矛盾尖锐

12、综上分析比较,孔子和苏格拉底均生活在一个繁荣社会的末世,都目睹了社会从兴旺发达走向衰败。他们也不约而同地看到了教育对于社会改变的重要作用,进而提出了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主张。

13、据古人说,苏格拉底是第一个把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的人。苏格拉底早年曾潜心研究自然哲学,但无收获,最后得出结论:哲学不能单纯研究自然,而不知道有用处的人事问题,诸如虔诚、适宜、正义、明智、勇敢等德性的定义,治国的道理,统治者的品质等。不研究这些人事问题而猜测天上的事物是不务正业,不通晓人事问题的人连奴隶都不如。更重要的是,自然哲学家的途径错了。他们“用眼睛盯着事物,或者试图用某种感官来把握它们”,这种感觉观察的方法毫无帮助,思辨的方法也无裨于事。苏格拉底原来对阿那克萨戈拉提出的“心灵是安排一切的原因”的原则寄予厚望,但最后却非常失望。他说:

14、在苏格拉底看来,世界之所以如此的原因,是其中有一种支配力量,它使万物成为如此的样子,并且是最好的,这个支配力量就是“好”(“善”)。

15、苏格拉底生活在雅典的全盛时期。这时雅典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苏格拉底开始了他在哲学领域里的遨游。他既不局限于前人的知识,也不满足于自己所学,他整日思考、探索,甚至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终于,他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提出了一系列哲学命题,成为西方一代哲学大师。

16、前苏格拉底时期蕴含了相当多之后古希腊哲学、乃至整个西方哲学的思想萌芽,是人类思想的幼年时期,极具创造力,非常有趣。

17、史书记载,苏格拉底的长相丑陋,秃脑袋、大扁脸、突眼睛、朝天鼻,还有一张其大无比的嘴巴。但苏格拉底对自己的相貌却有着与众不同的看法:“实用才是美的。一般人的眼睛深陷,只能往前看;而我的眼睛可以侧目斜视。一般人的鼻孔朝下,因而只能闻到自下而上的气味;而我可以闻到整个空气中的美味。至于大嘴巴、厚嘴唇,可以使我的吻比常人更加有力、接触面更大。”

18、在教育内容上,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和孔子所倡导的道德教育对于我们教育内容课程的设置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社会愈发认识到道德的重要性,开始重视起德育。一个优秀学生的评判标准不仅仅是卷面上的分数,他的德行他的三观都应该是健康向上的。令人震惊的“北大学子弑母案”在令我们觉得错愕不解的同时,也陷入了深深地思考之中,为什么如此优秀的学生却杀害了自己的亲生母亲,这是教育的缺失,在成长的过程中,德育没有做好,学生不是全面发展的,最基本的教育目标没有达到,他或许只是一个缩影,让我们去反思当今教育的缺陷和不足。

19、苏格拉底认为身体是人们从事一切事情的基础,要尽可能保持身材的良好状态。健康不是天生的,锻炼可以使人身体强壮,人们一方面要向知道怎样保持健康的人学习,另一方面也要注意:什么食物、饮品、运动对自己有益。

20、以上是我用自己的语言说的,可能有的地方不尽准确。

四、柏拉图的思想主张

1、主张1强调知识的作用,认为人必须具有知识才能达到善,无知是一切罪恶的首要根源2把道德知识合二为一意义1苏格拉底开创希腊哲学新方向,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2他的理性精神对后世西方哲学产生深远影响

2、苏格拉底是要求作“心灵的转向”,把哲学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自我,即后来人们所常说的,将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苏格拉底明确地将灵魂看成是与物质有本质不同的精神实体。在苏格拉底看来,事物的产生与灭亡,不过是某种东西的聚合和分散。

3、在教学的方法上,苏格拉底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教学法,人们称之为“苏格拉底方法”,他本人则称之为“产婆术”。

4、柏拉图最重要的理论是理念论,认为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全真全善的理念世界,凡世上的万物因分有了理念而存在。他以著名的“洞穴比喻”说明了理念论,也强调了知识分子的责任。他的著作《对话集》以对话方式写成,循循善诱,非常值得一看。

5、为了有效地传授知识,以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苏格拉底提出了他著名的教学法--"苏格拉底方法"(产婆术)。

6、所以,通过分析得出,孔子和苏格拉底在教育对象上的主张是很相像的,施教范围广泛,有教无类。从中我们也能看出孔子和苏格拉底身为一名教育者都具备了无私奉献、热爱学术,能为教育事业奋斗终身的高尚品质。

7、一个夏天,他为自己建造了一所房子。房子非常小,他的邻居都很纳闷,这房子怎么会使他满意呢?

8、伊曼努尔·康德提出了三大批判,即《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

9、康德的一生对知识的探索可以以1770年为标志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前期主要研究自然科学,后期则主要研究哲学。前期的主要成果有1755年发表的《自然通史和天体论》,其中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在后期从1781年开始的9年里,康德出版了一系列涉及领域广阔、有独创性的伟大著作,给当时的哲学思想带来了一场革命,它们包括《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和《判断力批判》(1790年)。“三大批判”的出版标志着康德哲学体系的完成。

10、综上分析,孔子和苏格拉底都是以问答交流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孔子的教育方法较为多元化,在启发诱导的基础上提出了很多其他的方式,而苏格拉底主要是采用“产婆术”的方法,教学步骤比较明确,诘难的方式更为新颖。

11、(全文共计2500+字,预计8分钟复习完)

12、&#x知识即美德&#x 的最伟大之处是把知识摆在了核心位置, 而不是空谈美德. 这直接影响后来的哲学家科学家去把寻找知识的科学活动作为最有价值的活动. Spinoza的神学认为寻求知识就是了解上帝. 爱因斯坦也曾说他只信奉斯宾诺莎的上帝.

13、跟好我们的记忆曲线一起巩固噢!

14、《实践理性批判》是康德的前一部著作《纯粹理性批判》的归宿和目的。所谓“实践理性”,是指实践主体的意志,对于实践理性的“批判”,就是要考察那规定道德行为的“意志”的本质以及它们遵循的原则。全书包括“纯粹实践理性的原理论”和“纯粹实践理性的方法论”两大部分。该书的重要理论意义在于,它把人的主体性问题突出出来,强调了人格的尊严与崇高,表现了强烈的人本主义精神。

15、个人以为, 王阳明实际上是在讲epistemology, 所以他才会与朱熹形成驴唇不对马嘴. 从这点上去想, 心学中产生徐光启这样学习欧几里得几何还编写农业技术书籍的人就不足为奇了.

16、他身为雅典的公民,据记载,苏格拉底最后被雅典法庭以侮辱雅典神和腐蚀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处死刑。

17、答案D解析:解析智者学派重视人的作用,但忽视道德。苏格拉底针对雅典社会世风日下、道德沦丧的现象,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希望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以挽救衰颓中的城邦制度。

18、苏格拉底主张“知识即美德”,致力于开启民智,强调个体独立思考的权利;商鞅则认为,只有使广大人民愚昧无知、朴实忠厚,人民才不易结成强大的力量来对抗国家和君主.

19、通过对《申辩篇》的研读发现,苏格拉底在《申辩篇》中已经很明确地说出他做人做事的原则,即坚持做正确的事。叙述如“他在采取任何行动时只考虑一件事,这就是他的行为是否正确,无论善人还是恶人都一样。”(1)16这一句表明了苏格拉底为人处世的价值观立场。他甚至明确地表明,一个人一旦确立了自己的立场,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在面对危险的时候,死亡或者其他的事情根本无法对他的立场造成任何影响。也就是说,所谓的立场其实就是一个人的价值取向,是一个人做出选择或判断的决定性因素及应该坚持的原则,这是不受其他因素影响而轻易改变的。也正是由于这一点,给苏格拉底的行为确定了一个关键的准则。

20、后来听到阿那克萨哥拉讲“奴斯”,觉得很高兴。

五、苏格拉底的核心思想

1、苏格拉底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治国人才,主张治国者必须有广博的知识,并认为除政治、伦理、雄辩术和人生所需要的各种实际知识外,第一次将几何、天文、算术列为必须学习的科目。

2、反对过激的民主政治;提倡善良的道德,强调“知德合一”

3、苏格拉底认为,知识、智慧和道德具有内在的直接联系。人的行为之善恶,主要取决于他是否具有有关的知识,只有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人们才能趋善避恶。

4、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治国的人才,有德有才、深明事理,具有各种实际知识,在实践活动中,苏格拉底把道德修养作为教育的最高目的,如何培养道德,是他提出的一个重要问题。

5、在苏格拉底的哲学中,善或目的具有相同的意思。

6、简介: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在西方哲学史上开辟了从自然哲学向伦理哲学转变的新阶段。他的一生以探讨伦理哲学和从事公众教育为乐,从不收取学费,并且坚持有教无类,吸引了很多学生,是西方思想史上有长远影响的第一位教育家。

7、在后台回复“群”,获取入群相关信息,回复“班”,获取暑期哲学史班相关信息,火热招生中,回复“付费”,获取付费咨询相关信息(多特姚有辅导考研和考博的成功案例),工作邀约回复“工作”,

8、思考问题的时候,要以辩证的思维来深入事物的内部。

9、评价:这个观点可以说是近代教育性教学原则的维形;苏格拉底提出“德行可教”的见解,对于破除贵族阶级的道德天赋论,具有一定的意外但“美德即知识”的观念也是不完善的,因为它忽略了道德的其它方面,如情感和行为等。

10、接着是苏格拉底的灵魂不朽观念,他认为灵魂不朽且轮回,保持人的健康良好是对下一周期的生命的关切,因为人死后灵魂不死,会带着善恶进入下一个生命体,对下一个生命的命运有极大影响。苏格拉底接受了毕达哥拉学派的灵魂不朽与轮回思想,并把对灵魂的关切上升到希望灵魂能够更真实地看到真实的高度。

11、苏格拉底是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的政治理想是社会正义和国家强盛,这是耽于党派之争的政客所不能理解的。如果说他反对过民主派,那只是因为他看到了雅典民主制的衰败。没有理由认为他反对的是伯利克里宣布的“对一切人公正”的民主制原则。事实上,苏格拉底正是以正直的人格力量赢得人们的爱戴。

12、苏格拉底(希腊语:Σωκράτης/英语:Socrates,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年),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公民陪审员。

13、局限性:当然这种方法的使用需要有一定条件:

14、第一位是苏格拉底,他的思想来源于他的老师阿凯劳斯,他的老师又承袭阿那克萨戈拉的思想,然而苏格拉底对阿那克萨戈拉“努斯”的概念并不满意;另一个对其影响很深的思想是毕达哥拉学派灵魂不朽的观点以及对思想的关注;巴门尼德的辩证法与把握真实的真理道路论也对他的哲学思想作用很大;他还对他的母亲作为助产师进行助产活动有自己的哲学思考,是来源于生活的思想。

15、③教育对象更适合有一定推理能力的成年人,这种方法不能机械地搬用于幼年儿童。

16、第承认自己无知的态度使对话者双方处于同等的地位。苏格拉底的对话不是教师的训导,更不是智者的炫耀。他既不先预定一个原则,然后自圆其说地为之辩护;也不先想出一个答案,然后千方百计地把对方引向这个答案。当然,苏格拉底式的无知只是一种态度,他提出的问题以及对别人回答的反诘包含着一定的见解,显示出他的智慧。难能可贵的是,他并没有把自己的见解和知识变成定论和信条,它们只是对话的催进剂。

17、他说,在所有的事情上,凡受到尊敬和赞扬的人都是那些知识最广博的人,而受人谴责和轻视的人,都是那些最无知的人;最后,他主张教人锻炼身体。

18、苏格拉底式的无知是真诚的态度。它既不是欲擒故纵的圈套,也不是大智若愚的讥诮。没有真诚的无知,便没有对知识的真诚探索,无知的态度是实施苏格拉底对话的关键环节。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它的作用。第承认自己是无知的学习者,这样便能使苏格拉底在对话中只提出问题,却不回答这些问题,把学习变成不断探索新知识的主动过程。

19、在政治上,反对雅典的民主政治,主张由专门人才治国。在逻辑学方面,首次提出归纳和定义的方法。在伦理学方面,是最早强调知识和行为有联系的人。在教育学方面,主张用问答法教授学生。公元前399年因人指控而被交付法庭审判。被判死刑饮毒药而死。享年七十岁。没留下任何传世之作,扬名后世均赖于他的学生柏拉图、色诺芬采用对话体裁撰写的《对话》。

20、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治国的人才,治国者必须有德有才、深明事理,具有各种实际知识。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热爱祖国古诗词【摘抄文案100句】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