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尔是哪国人(44句文案短句)
泰戈尔是哪国人
1、1924年泰戈尔在清华,左起张彭春、徐志摩、张歆海、泰戈尔、曹云祥、辜鸿铭、王文显。
2、学生们不远万里来华,是不是抓住机会促进一下两地青少年在更多领域的交流呢?在得到了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校方肯定的答复后,8月1日,泰校师生访问了晋元中学。8月正值暑假,晋元孟凡岗副校长和校办王华琼主任亲自出面陪同师生参观校园、与印度同行共商建立校际交流事宜。首次交谈两校即找到不少共同点,欣赏对方的办学理念,颇感相见恨晚。
3、“然而人生不止欢乐、滑稽一方面,病患与离别,只是带着酸汁的快乐之果。”
4、郭沫若只能自我调侃:“他(泰戈尔)是一个贵族的圣人,我是一个平庸的贱子……以我这样的人要想进入他的世界里算是僭分了。”
5、难道今后自己真要老死荒野?就在辜鸿铭被这个问题袭扰得精气神儿全无时,忽地接到了欢迎会见泰戈尔的邀请。
6、但我今年看见他论苏联的文章,自己声明道:“我是一个英国治下的印度人。”他自己知道得明明白白。大约他到中国来的时候,决不至于还胡涂,如果我们的诗人诸公不将他制成一个活神仙,青年们对于他是不至于如此隔膜的。现在可是老大的晦气。
7、泰戈尔!谢谢你以快美的诗情,救治我天赋的悲感;谢谢你以超卓的哲理,慰藉我心灵的寂寞。
8、 2010年5月30日,印度总统普拉蒂巴·帕蒂尔访问上海,为赠送给上海的泰戈尔半身铜像揭幕。竖立在南昌路、茂名南路口绿荫中的泰戈尔铜像,是中印两国源远流长文化交往的象征,也成为泰戈尔留在黄浦永恒的印迹。
9、(1)王燕.泰戈尔访华:回顾与辨误(J).南亚研究,2011(01):123-1
10、泰戈尔对这位热情的年轻人也是十分关心。他为徐志摩取了个印度名字“索西玛”,二人在泰戈尔离开中国后仍然保持密切的交往。在徐志摩与陆小曼爱情受挫之时,泰戈尔也及时给予了鼓励和支持。
11、与“最强女团”——中国女排零距离|袁隆平、杨利伟、郎朗等倾情推荐
12、曾经打动过他的泰戈尔作品成为了意识形态批判的对象。当诗句被写入阶级斗争的语境,单纯文学鉴赏也就变成了对价值观的严苛考量。
13、徐志摩,剑桥大学高材生,从头到脚都闪耀着二十世纪留洋归来的文青之光,他衷心仰慕与自己文学取向一致的泰戈尔。
14、泰戈尔的话真够耐人寻味。当他在印度渐渐成了诗哲、诗圣,并戴上“天师大神”的桂冠时,很有英雄气概也有哲人头脑且不乏天才气质、试图以东方精神文化拯救世界沉沦的辜鸿铭,在中国别说得到应有的尊重,就连见识也无人心会,还逐渐沦为一个发霉的怪物、疯子。今晚满座的中国人中,又有几个真正尊敬过辜鸿铭?人情贵远而轻近,可泰戈尔又有什么呢,值得受中国知识界如此的尊崇吗?想当初,辜鸿铭与人口诛笔伐时,还动辄倡言让泰戈尔过来辩护呢。现在这位印度圣哲就在眼前,而且当众称颂自己,可辜鸿铭竟不觉有什么面子,反而于心底里涌起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苦涩。
15、举世闻名的诺贝尔文学奖使泰戈尔无形中获得了某种话语霸权,但辜鸿铭却对他提出了挑战,公开表示憎恶他的媚英态度。辜鸿铭这般措辞激烈,还真让鲍威尔匪夷所思,以至于他在采访本上如是落笔“辜鸿铭在这里以己之长攻他人之短,而不自知也有短处,诚不可取。如果泰戈尔以辜鸿铭不通佛教与道教文化为由,让他闭口,不要以中国文化、东方文化泰斗自居,辜鸿铭又将如何回答?看来这辜鸿铭有时不仅过狂过狷,还真可谓疯人疯语了”。
16、 中国知识分子中比较系统地接触到泰戈尔作品的是当时正远在日本的郭沫若,用他自己的话说:“最先对泰戈尔接近的,在中国恐怕我是第一个。”(1)1914年日本掀起泰戈尔热时,郭沫若正在日本留学,因此有机缘接近了泰戈尔的英文诗。有一天,一个同学从学校里带来几页油印的英文诗,郭沫若接过来一看,是泰戈尔的《新月集》里的几首诗:“那是没有韵脚的,而多是两节,或三节对仗的诗,那清新和平易径直使我吃惊,使我一跃便年轻了二十年!”结果他是一读就欲罢不能,一下子就被这些清新平易的诗迷住了,于是他就和“太戈尔的诗结了不解之源”,随后他把泰戈尔的《新月集》、《园丁集》、《吉檀迦利》、《爱人的赠品》、译诗《伽比尔百吟》、戏剧《暗室之王》,“都如饥似渴地买来读了,简直成了太戈尔的崇拜者”:“在他的诗里面我感受着诗美以上的欢悦。”(2)他还尝试着把这些诗翻译出来,并模仿着写诗。他第一阶段所写的诗基本上可以说就是泰戈尔式的。可以说,是泰戈尔的诗使当时正处于失意彷徨的郭沫若找回了精神的平静,也刺激了他诗的觉醒。
17、 14日,泰戈尔去杭州游览,18日再次来到上海。当晚7时许,泰戈尔在中外友人陪同下乘车到福州路、望平街(今山东中路)口有正书局参观。有正书局是《时报》馆的附属书店,以精印历代书画碑帖珍品而闻名于世。泰戈尔披览了书局中展示的美术作品,对博大精深的中国艺术发出由衷的赞叹。他选购了许多名家书画,其中有恽正叔花卉、南田墨戏、费晓楼仕女、改七香百美嬉春图、戴鹿床金笺写生、沈石田生平第一精品、金冬心小册、金冬心人物、八大山人画册、大涤子山水、陈师曾遗墨等。由于泰戈尔买的书很多,书局向他赠送了一只画篋,供收藏画件之用。泰戈尔对陪伴的人说:“看了这么多中国美丽的艺术品,心中生出了很多想法,准备有机会写出来,以待发表。”
18、除诗外泰戈尔还写了小说、小品文、游记、话剧和2000多首歌曲。他的诗歌主要是用孟加拉语写成,在孟加拉语地区,他的诗歌非常普及。他的散文的内容主要是社会、政治和教育,他的诗歌,除了其中的宗教内容外,最主要的是描写自然和生命。在泰戈尔的诗歌中,生命本身和它的多样性就是欢乐的原因。同时,他所表达的爱(包括爱国)也是他的诗歌的内容之一。
19、泰戈尔1861年5月7日出生,1878年留学英国,1913年因《吉檀迦利》获诺贝尔文学奖,1941年8月7日逝世,在他长长的80岁人生中,大部分是荆棘小部分是甜美虽然他含着金钥匙出生,来看看他写作出《吉檀迦利》前几年的事情:
20、这位老人来自一个饱受苦难的古老国度,他怀着单纯的同情与热爱而来,在另一个有同样境遇的国家被政治话语和文学话语反复书写,褒贬不一。从结果来看,支持者和反对者各有偏颇之处,凹叔无法辨明谁对谁错。
21、敬仰着泰戈尔的中国东方文化人,虽然对辜鸿铭和他的言论多有不屑,但见他颇使泰戈尔投缘,倒也希望他们产生共鸣,以使泰戈尔消弭身在他乡为异客的那份孤寂。
22、偶像在身边,徐志摩的文学创作也出现了高光时刻。那首著名的《沙扬娜拉》,正是在陪同泰戈尔期间写成。
23、冰心的写作也深受泰戈尔影响。闻一多称她为“最善学太戈尔之人”。她擅写小诗,《寄小读者》就有泰戈尔散文诗的风味。
24、左起为梁思成、张歆海、林长民、思厚之、泰戈尔、林徽因、徐志摩。
25、泰戈尔长期留欧,英文甚佳,辜鸿铭就更好了——他那极富机智并总是带刺的英文,以英国人看,可以和维多利亚朝代任何大文豪的作品相比拼,恐怕最终还是不失为天下第一品的。两人的英文水准直教年轻后生徐志摩赞叹不已。
26、印度诗人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是亚洲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我国新文化运动时期,曾经掀起过一阵“泰戈尔热”,泰戈尔及其著作逐渐被国人认识。《吉檀迦利》《飞鸟集》《新月集》等诗集感染了我国几代读者;“天空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但我已飞过”等名言至今为人们传诵。
27、在北京天坛,京华文化知识界为泰戈尔举行了盛况空前的欢迎会。中国文化人对泰戈尔一点儿也不陌生,自1915年以来,短短10年间,泰戈尔著作的汉文版本竟有数十种之多。所以泰戈尔来华访问,中国文化界的显要几乎倾巢而出,一般人士更是以争睹东方诗神的激动心情来出席这场欢迎会。
28、2018独家书单 | 房思琪 | 林清玄 | 蔡澜
29、在弗兰西斯眼中,辜鸿铭是位活的百科辞典,对许多事物都有概括性的见解。他口若悬河,几乎令人插不上嘴,一场对话下来,往往是他在做长长的独白。他从未见过如此执着、如此固执己见的人。他觉得辜鸿铭那第一流的甚至是举世无双、具有概括能力的脑袋里,放射出东西方一切智慧的光芒,虽然他闪光的智慧里有着无以掩饰的缺陷,但这缺陷,连着他的强词夺理,缘于他过分的骄傲。是啊,一个真才实学的人理应拥有骄傲。在中国,哪儿有人可与辜鸿铭相提并论?那些眼下最走红的学者,也不能和他媲美。他们也许有广泛的有关中国的全面知识,而辜鸿铭却有着关于世界的全面知识。他是唯一通晓东学和西学的中国人。每次谈话,他都要从辜鸿铭那里或多或少地借来知识。
30、四月下旬,素有“东方诗神”之称的泰戈尔乘坐列车到达北京前门火车站,梁启超、胡适、蒋梦麟、梁漱溟、熊希龄、范源廉、林长民等一大批中国学界名流已在此恭候了。
31、“这些星星方位和名字,我一一牢记。到我衰老不能行走的时候,我躺在床上看着疏星从我床前度过,那时便也和同老友见面一般地喜悦。”
32、两年前赴德宣讲东方文化时,泰戈尔发现辜鸿铭的作品在德国极为走俏,其影响和名气远甚于己。想德国本土自古洎今产生过多少一流的哲学家啊,至于二三流者,则要动用火车来拉了,可远在中国的辜鸿铭却稳稳当当地坐上了前排交椅。
33、 8月10日,《东方杂志》又转载了俞颂华的文章《德国欢迎印哲台莪尔盛况》,该文比较详细地介绍了泰戈尔在德国的三次演讲的内容,与王光祈文恰为互相补充。文中记载了泰戈尔在谈到中国时所说的一段话:“中国有最古的历史,优美的文化,爱和平的民众,可惜也受了西方帝国主义的荼毒,很难得到充分自由自发的机会。”他还希望东西方应该互相尊重,取长补短,共同促进世界朝着博爱和平的道路上发展。(5)同年11月,《少年中国》(第三卷第四号)发表魏嗣銮的文章《旅德日记》,对泰戈尔的基本思想也作了一般性的介绍。
34、“这可是我在英国留学时到图书馆抄录的绝版书籍呢!”辜鸿铭得意地说完,便大谈起自己在爱丁堡大学的求学经历:自己那些年每到周末,必入藏书楼阅书,遇有孤本,外间无从购得者,即以笔录之。数年间,抄书数十种。来华洋人中,像李提摩太和李佳白之辈,在中国被何等地看重,却畏惧与我谈学问,因我所读之书有为他们所闻所未闻者!
35、从一九二一年起,泰戈尔的行踪开始广泛受到国人的关注,他的作品也开始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中国的报纸杂志上,他的思想和人格开始被研究。一九二一年三月十日,《小说月报》第十二卷三号“海外文坛消息栏”发表沈雁冰的短文“印度文学家太戈尔的行踪”,介绍泰戈尔在纽约的活动情况,并说泰戈尔打算在“东美各大城镇游历演讲后,再到西美。”同年八月,留德学生王光祈发表《太戈尔之山林讲学》,介绍了泰戈尔在德国柏林等三大城市的三次演说盛况,文中谈到德国学者“纷纷专车前往各城听其演讲,其一种欢迎东方学者之狂热,远在吾国欢迎西方学者杜威罗素以上,此亦战后东西文化对流作用之一种表现也。”文章中还谈到泰戈尔此次来欧洲之前,在欧洲就已经掀起了一股东方文化热,甚至有一个德国人对宗白华说:“君等现在来德留学,吾等不日亦将赴中国留学。”该篇文章记述了泰戈尔在德国的三次演讲,并总结了泰戈尔此次德国之行所要宣扬的基本主题,即东方精神文明优于西方物质文明。文章同时也介绍了德国、法国学界对于泰戈尔的不同态度,以及泰戈尔受到欧洲一部分学者欢迎的主要原因:“战后德国学者对于西洋文化颇多怀疑”,“太戈尔既系诅咒西方物质文明拥护东方精神文化者,故此时来德,正合德人口味,其受热烈之欢迎,亦不足为怪。惟同时又有一部分学者,见德人将太戈尔奉为神圣因而激起反感,乃痛诋太戈尔系一个滑头,并谓一般德人委弃国粹,甘受他人愚弄,引为世道人心忧。”(4)
36、2008年12月,上海市友协工作组访问了泰校,向校长森(Sen)女士转交了晋元中学2009年10月举办国际友好学校校长论坛的邀请,森女士当即表示参加。于是,两校于2009年和2010年实现了校长和教师的互访。至此,两校课件和学术交流、师生互访已成常态并成为中印青少年交流的典范。
37、1884年卡丹巴丽去世,那是他第一个深爱的女人,泰戈尔23岁;
38、辜鸿铭似答非答,嘴里喃喃道:三十年了,咳,三十年过去了,看看我今天这副样子,再想想当时年轻的我,这感慨真是无从说起啊……
39、1861年5月7日,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出生于印度加尔各一个富有的贵族家庭。属于婆罗门种姓。1913年,他以《吉檀迦利》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
40、辜鸿铭对泰戈尔表现出的这不恭的倨傲神态,让徐志摩大吃一惊。泰戈尔在年轻的新月诗人徐志摩眼中,是一座高不可攀的圣山,以至于他对参与这次文化活动是那么的欣喜若狂,为自己能充任泰戈尔的旅伴和翻译而感莫大殊荣。他甚至曾这般说:我为有幸获得良机,得以随侍世上一位伟大无比的人物而难禁内心的欢欣雀跃。要为一个伟大诗人做翻译,这是何等的僭越!这件事要是能做得好,人也可以试把尼亚格拉大瀑布的澎湃激越或夜莺的热情歌唱翻译为文字了,还有比这更艰困的工作或更不切实际的企图吗?!看到泰戈尔因了辜鸿铭的痼疾发作而遭非难,徐志摩真是又气又愤。泰戈尔与辜鸿铭谈论用的都是英语,用不着徐志摩做翻译,他乃向旁人低声抨击起辜鸿铭的言论来。
41、这样的待遇对泰戈尔而言有几分无妄之灾的味道。泰戈尔来华前中国知识分子们正在为了“到底什么才能救中国”争得天翻地覆。
42、“我有幸拜读过博士先生的两本著作。我承认,你的英文文笔确实丰富多彩,才情横溢,令人赞叹。我一方面欣赏这两部作品,同时也为博士过分使用形象化的语言、不恰当地使用隐喻感到惊异。”辜鸿铭此语一出,立时吸引了众人的听力,大伙停箸止杯,倾听高论。
43、泰戈尔国际学校师生在2007国际少儿文化艺术节开幕式上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