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必信行必果下一句(65句文案短句)
言必信行必果下一句
1、《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2、这句话出自孔子弟子编写的记录孔子言论的《孔子•子路》,具体原文如下:
3、而今天所谓的“闭门造车”,却是在讥讽“出门不能合辙”的脱离实际。但如果放在古代,所谓的“闭门造车”是称赞“出门合辙”的巧妙,是不折不扣的褒义词。
4、意思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知识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那是很危险的。也就是说,庄子真正想表达的是:生命有限,不该没完没了地去追无限的知识。
5、那么,「中国人」真的「一向」讲求「言必行,行必果」吗?在我开始学习中国哲学之前,我确实也是这样想的。毕竟,这句话听起来就像儿时印刷粗糙的启蒙读物或者街头画风惊人的传统文化宣传画上会讲的话。比如:(言必信行必果下一句)。
6、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d称弟焉。”
7、我们认为,孟子关于“言信行果”逻辑的论证没有任何意义!而且,不但没有意义,反而造成了逻辑上的“进一步”的“混乱”。
8、“赤子之心”一般用于指代纯真善良、自然质朴的婴幼儿心灵,或者是一种充满德性的婴幼儿的心。这大概是源于《老子》“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老子》第二章)”“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老子》第二十章)”和“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老子》第五十五章)”等说法。
9、(解释)信:守信用;果:结果、果断。说了的话就一定要守信用,做事一定要办到,不拖拉。指这个人是个认死理的低档人物,算稍差一等的人才。
10、这个“者……也”句式是古人标准化的“定义式”语句,可以理解成是对大人这一概念作出的定义,即“大人就是不失却赤子之心的人”。
11、子贡问:“敢问次一等的呢?”孔子说:“宗族称他孝,乡d称他弟(悌)。”
12、我们认为,这是一种画虎不成反类犬之举,这种强拉硬扯,不仅没有真正维护孔子的“形象”,反而使孔子因此而“蒙羞”。
13、·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14、可见,“小人信”与“君子信”在本质上是截然不同的。所以,“小人士”的“言必信行必果”也是有其逻辑必然性的。
15、我们在这里提出这个问题,主要是因为上期(《人性“本善、本恶、性善恶混和无善无恶”四方对立的终极裁决》)文章中涉及到了孟子论“四端之心”时单单剔除了“信”的问题,为了避免该期文章结构的“胖瘦不匀”问题,才单辟此文予以讨论。
16、去掉“大人”和“义”的问题,就抽象的意义而言,孟子考虑到了“必(顽固,而且偏执一端)”与“不必”的关系问题,应该算是抓住了问题的“节点”。
17、在这里,相当于子夏“代替”孔子间接回答了“什么是学”的问题。在子夏看来,“贤贤,事父母,事君,交朋友”四项就是“学”。
18、《对牛弹琴》是东汉学者牟融的代表作之选自《牟子理惑论》,讲述了战国时期公明仪为牛弹奏乐曲的故事。
19、对牛弹琴比喻对不讲道理的人讲道理,对不懂得美的人讲风雅。也用来讥讽人讲话时不看对象。
20、但是对孟子来说,当齐国伐燕并迅速获胜,宣王问孟子要不要吞并燕的时候,孟子只给出了一个判断标准:
21、这样的人,很容易受到别人,或者听命于上面的指令,或道听途说不加澄清,不会明辨是非,只是浅薄固执的寻求“任务”、命令的达成,用现在的话来说,很容易变成一傻冒。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大义、什么是是非。
22、另一方面,由于本期内容是与上期相衔接的,所以,还必须围绕孟子进行。
23、言归正传。有子的解释比孟子的要合情合理而且合乎逻辑。相比之下,孟子的解释反而是越说越乱,而且,这种解释已经远远地背离了孔子的原义与原意。
24、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人生三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人之初;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人到中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回归自然。
25、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26、·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27、什么意思?这段对话其实是子贡向老师孔子请教的问题,子贡想知道什么样的人称得上是“士”,孔子把它分为三等,而“言必信,行必果”的人就是第三等。翻译如下:
28、·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29、转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即掉尾、奋耳,蹀躞而听。
30、这句话的主要意思是指:一般人只重自己的诺,而不能更深层次的思考事情当做不当做。士(有才德之人)首先考虑的是事情当做不当做,而不是自己的诺。
31、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d称弟焉。”
32、所谓“逻辑”问题,其核心含义就是“概念”问题。
33、人无信不立的意思就是:一个人在社会上没有了信誉度得不到周围人群的认同感,你这个人就无立身之地.
34、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35、再回过头来看孔子这句话,“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做到了言必信,行必果,还是处于下三层的位置,这样的人,只重自己的诺,只是根据自己的环境和行为而为人行事,而不能更深层次的思考,这事情当做不当做。
36、当孔子逃出后,遇到了魏国军队,孔子马上向魏军打小报告,说哪里有强盗,依靠孔子提供的信息,于是魏军就把强盗抓了。孔子旁边的人听了,就问先生,这样做不对吧,怎么能言尔无信呢,于是,孔子就对弟子们,说了这一句话。
37、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38、火心要空,人心要实:烧火的时候,要把中间空出来,这样火才能烧得旺;人的心要实实在在,不虚假,这样才能交到真正的朋友.
39、按“常理”来说,孔子的弟子们是没有资格在《论语》中“加入”自己的观点与言论的,只能表现为作为“学生”身份的“问话者角色”。但是,大概正是由于存在这种“客观需要”,《论语》中才出现了“有孔子弟子言论”的现象。
40、近期变化最厉害的是直播和短视频,呈十倍以上增速。如果一个事物有了十倍以上增速,它会是巨大的机会或者威胁。当然,短视频和直播更多是给普通人赋能,是普通人弯道超车的大好时机。
41、这句话出自庄子的“吾生有崖,而知无崖。”一向被用来激励人们努力读书。
42、当不确定性发生,需要做的是顺势而为,随时保持随机应变的态度。最让我们揪心的并不是如何决策,而是纠结,以及对他人看法的过分在乎。
43、言必行,行必果,果必信;与人相交,切勿轻诺。
44、父母在世,不出远门,如果要出远门,必须有一定的去处。
45、 此句原出自《论语·子路第十三》里子贡和孔子的对话。原文如下: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
46、子贡问道:“怎样才可以叫做士?”孔子说:“自己在做事时有知耻之心,出使外国各方,能够完成君主交付的使命,可以叫做士。”
47、朱熹在《中庸或问》中说:古语所谓‘闭门造车,出门合辙’,意为:虽然是关起门来在家里制造的车子,拿出门去行路的时候,却能和车辙完全适合,这是因为有一定的规格、尺寸做标准的缘故。所以叫做“闭门造车,出门合辙”。
48、·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49、《墨子·兼爱下》:"言必信,行必果,使言行之合,犹合符节也。"
50、那么与小人相反的「大人」该怎样做呢?孟子说得很明白:
51、评价:很多人都在讲"言必信,行必果",讲到这个话时都言之凿凿。但你读《论语》会发现孔子对"言必信,行必果"评价很低,他说"言必信,行必果,硁硁(坑)然小人哉《论语·子路第十三》"这个小人不是指坏人,而是指境界不高的人,境界不高的人才会这样想问题。
52、信念:配合身份,应该有什么样的信念和价值观。(为什么做,有什么意义)
53、另外,「言必信、行必果」还出现在《墨子·兼爱下》。在那里,墨子假想了一个信奉「别」主义(只爱自己家、自己人)的士,和一个信奉「兼」主义(互利互爱,把朋友的家人当作自己的家人)的士。若他们两人同样都「言必信、行必果」,当我们要远行异乡、生死未卜时,会把自己的家人子女托付给那一位朋友呢?显然是托付给那个会把你的家人当自己家人的朋友。同样,有一位信奉「别」主义的君王,另一位是奉行「兼」主义的君王,当你成了难民的时候,你会投奔哪一位的国家呢?显然会去找后者。
54、人不是无所不能的。我们创业中需要团队、合伙人、投资人及各方面的条件支撑。所以并不见得你要做好全部的事情,而是应该运用各方的力量完成使命。
55、我们首先提请大家注意的是,孟子在这里“偷换”了概念,即把孔子讨论“士”的命题(言必信,行必果)转换成了“大人”,想用“大人”的概念代替“士”去论证为什么可以“不必‘言信行果’”。这与我们往期辨析“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时指出的朱子(朱熹)将“民”的概念“偷换”成“人”的做法如出一辙。
56、其实,在儒家经典中有大量对「信」这一品德的赞扬,例如我们熟悉的「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但我们应该明确「信」的含义。我们之所以把讲信用视为一种美德,很大的原因是我们所谈论的是人和人之间互相承诺之后是否守信的问题。如果我和你说好了晚上八点一起办一场活动,八点钟到了你却没来,我和其他参加活动的人就要花时间等你。我们可能还花钱租了场地,花精力策划了活动,却因为你不守信而白白浪费。最重要的是,如果大家都习惯这样,我们就办不成任何活动,因为每个人都不敢相信别人的承诺,承诺会到场的人很可能不来,承诺会提供场地的单位也许突然不想提供,那社会就无法合作完成任何互助共赢的事业。因此,不遵守对他人所作出的正式承诺,轻则浪费社会成本,重则深刻地破坏一切社会合作的根基。
57、这句话一直被理解为只要父母还健在,子女就不能去远的地方。
58、所以,尽管孔子为《易》作了七种传,而且,周易64卦本身就是谈论阴阳五行的,但是,孔子连“五行”二字都没有提及!可见,孔子根本就不承认“五行学说”的“合法(此“法”为“天地之道”)性”。换言之,孔子认为“五行”根本就不是什么“常”,更与“信”没有什么“本质的”联系。
59、如果“大人”不是与“小人” 相对称的大人,那么,孟子所说的“大人”是不是孔子在《易传》中所说的“大人”?如果是指《易传》中的大人(“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易·文言》传),我们要问的是,为什么要把这么高层次的人拿到这里来去对照孔子“谈士”的“言必信,行必果”的小人行径呢?这种对比有什么“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吗?
60、但是,由于这种理解毕竟只是“理解”而不是孔子“亲口所说”的原话,所以就如实地记录下来,“以资(后人,读《论语》者)参考”。
61、首先考虑的是事情当做不当做,而不是自己的诺,所以孔子把它定义为小人,当然,孔子这里的小人,不是我们现代所说的小人的意思,他是意思是只是一般人,普通人,不是大人,不是明明德的人。
62、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63、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
64、但是当我看到局里的墙上贴着“有诺必践,有践必实”这么一句话时,就觉得意思恐怕没有那么简单了。因为当我读到这么一句别扭的话时,马上就想到这分明就是“言必信,行必果”的白话表达嘛,何必大费周折说成这样呢?但仔细一想,贴在墙上肯定是经过他们反复讨论才确定的,怎么会想不到“言必信,行必果”这句话呢,但是为何不用?难道这句话是贬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