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44句文案短句)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出自周恩来总理,这是他年少时期立下的远大志向。
2、他的意见( 显然 )是不对的。
3、我爱我的祖国,爱我的人民,离开了它,离开了他们,我就无法生存,更无法写作。——巴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4、虽然进步刊物的思想侧重各有不同,但朴素爱国的道理是一脉相承的。周恩来的眼界随着阅读拓宽,思想得到升华,对事物有了自己独特的理解,所以,当其他同学还从未想过为什么要念书时,周恩来已经明确地提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5、(12岁那年)这个部分按时间特别不好分。为了让这件事很清楚,我们看,我们把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的任务放在一起。你试试看
6、文章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本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是引导学生学习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7、1976年1月8日,周恩来因病于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305医院逝世,享年78岁。
8、这一节很有意思。小朋友在选择几件事的时候根本弄不清楚。后来才发现,原来是因为多音字“背”没有理解意思。如果是背着伯父去了租界,那不就变成两件事了吗?小朋友的世界真有意思。
9、今天的中国已经与108年前的中国不可同日而语,给大家描绘几个画面:陕西:国庆节晚上,一个四岁的小朋友骑着自行车路过一面国旗。他停下来,笔直地站在小自行车旁,抬起右手,端端正正地敬了个礼。他知道,那是祖国的旗帜,护佑他成长。杭州:一个二年级的小学生,课间出去了一下,跑回教室的路上,升旗国歌响起。他立刻原地站定、敬礼,直到把国歌唱完才回教室。雅礼麓谷的校园内也经常有这样的画面。还有两位记者的新闻照片,一张,一位脸庞脏乱,衣衫褴褛的叙利亚的小女孩,她看到记者的相机,误以为是枪,习惯性地举手“投降”,大大的,稚气的眼睛中露出恐惧和紧张,记者将这一幕抓拍了下来。另一张,也门动乱时,中国海军女兵牵手护送一个中国的身着凯蒂猫背心的小女孩在海港边登船准备离开危险之地,平安回家。小女孩脚步轻快,一脸轻松。这两个小女孩的真正差别在哪里?是她们背靠不同的祖国。你的祖国强大,就意味着无论你在世界的哪个角落,当你遭遇危险和困境,总会有一只有力的大手,托起你,护佑你。中国人在世界丛林中安生立命,挺胸抬头,需要有强大祖国的支撑,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我们热爱祖国,祖国强盛有你有我,我们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0、答:周恩来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辱,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使他明白“中华不振”的含义,他想努力学习使中国强大,因此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11、教师总结:同学们的发言各有特色,看来周恩来总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对大家启发不少。稍后,我们会在具体的字词句段中来仔细体会。
12、每一个有理想、有志气的青年都应以此为契机,紧密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化爱国热情为力量,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国家献身,为人民服务,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响应祖国的召唤,为祖国的千秋大业而奋斗。
13、等到周恩来发言时,他说:“为中华之崛起!”魏校长听到一惊,又问一次,周恩来又加重语气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的回答让魏校长大为赞赏。
14、“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出自周恩来总理,这是他年少时期立下的远大志向。
15、最后,要告诉大家,过几天,9月10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35个教师节。守得清平志,三尺讲台能撑起人生高度;铸就巨椽笔,一颗丹心好书写道德文章,与老师们共勉,让全体雅麓学子们祝老师们节日快乐!
16、 亲爱的同学们,“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你知道是谁说的吗?
17、 亲爱的同学们,行百里路半九十。这个故事不就告诉我们,有梦想需要有持续奋斗的精神。奋斗使人坚强,奋斗改变命运,奋斗收获成功……人生路上,有奋斗相伴,会更精彩。同学们,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奋斗吧!
18、教师明确:妇女悲伤无助、有理无处说;洋人仗势欺人、得意扬扬;围观的中国人气愤不平却敢怒不敢言。
19、(2)周恩来和伯父的对话(11~14自然段)。
20、“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哈哈哈!”
21、老师们、同学们,在雅麓的三年时光中,让我们眼中有光,心中有梦,腹有诗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2、(1)人物:周恩来除了有远大抱负,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外,还是个善思的人。从“疑惑不解”“这个问题像一团烈火一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可以体会到。
23、个人觉得,可以在学生没有抓住主要人物的时候先打断。锁定训练目标。这样可以节约一点时间。
24、 同学们,我们是国家的未来,以前伟人们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现在我们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读书。用梁启超先生的一段话与大家共勉: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25、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他们凑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女人正在哭诉着什么。一问才知道,这个女人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训斥她。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大家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女人。
26、“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有如此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27、周恩来作为一个肩挑大义的革命者,留学游历带给他的不是回国夸耀的资本,而是国际比较后的强烈责任意识,要自觉担起中国自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艰巨重任。
28、周恩来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认真完成课外作业,尊敬老师,团结同学,有礼貌,守纪律.他特别注意课外阅读,来弥补课堂上学习的不足.他所读的书报,范围也比较广泛,除了社会科学的书籍外,自然科学和军事科学的书籍也是他喜爱的读物.他还能把几本书的内容对照起来阅读,加以比较,探求最科学的内容和答案.
29、(3)感悟:“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少年周恩来志存高远,胸怀博大,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并且一生都在为之奋斗。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让我们也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与国家、民族的兴盛联系在一起,从小立下远大志向,成为民族未来建设的栋梁。
30、 大家好!我是三(7)班的梁婉悦,我是马颢铭。今天我们在国旗下的讲话题目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1、耀武扬威:课文中指巡警凭借帝国主义的势力在租界里炫耀武力,显示威风。
32、此时的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沉重分量。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呢?这个问题像一团烈火一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所以,当修身课上魏校长提出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时,就有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响亮回答。
33、(关注学生情况)脑子乱哄哄的,两件事的,三件事的?
34、 我觉得崛起的意思是,赶走外国的侵略势力。
35、举个例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讲了几件事?这个问题应该不难吧。可是,课堂上我们会发现,有的小朋友脑子迷迷糊糊的;有的说2件,有的说3件。为什么会这样呢?
36、周恩来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魏校长注意到了,打手势让大家静下来,点名让他回答。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
37、 少年周恩来立誓:“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李大钊自勉:“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是伟人们在年轻时心怀天下,怀寄中华,所自觉承担的历史责任。他们之所以完成了历史重任,其重要原因是他们能够勤奋读书,刻苦学习,有着远大的志向抱负,历经磨难,从不轻言放弃。
38、学生初读课文时,要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写作思路,知道文章写了哪几件事。深入阅读时,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少年周恩来的远大志向,并联系全文深入思考周恩来立下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
39、这句话被编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成长的故事”专题中的第一篇课文,承担着引领单元主题、继续在阅读中学习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任务。
40、12岁那年,因家里贫困,只好离开苏北老家,跟伯父到沈阳去读书。在租界地里,他目睹了中国同胞受欺辱的情景,心情非常沉重。一次,校长来给大家上课,问同学们:“你们为什么读书?”有的说:“为明理而读书”;有的说:“为做官而读书”;有的说:“为父母而读书”。当问到周恩来的时候,他坚定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在读书只为“洋为中用”的年代,13岁的周恩来却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绝不是年少轻狂,而是翩翩少年救国志向之帅然。
41、 在一个又一个的梦想变成现实的时候,我们相信梦想其实并不遥远。梦想像一粒种子,种在“心”的土壤里,尽管它很小,却可以生根开花,假如没有梦想,就像生活在荒凉的戈壁,冷冷清清,没有活力。有了梦想,也就有了追求,有了奋斗的目标,有了梦想,就有了动力。
42、1伯父带着周恩来到东北上学,伯父告诉他,不能到处去玩儿
43、 李国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