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知行合一(32句文案短句)
王阳明知行合一
1、“诚意”可使完全被动的奴行变为自觉主动的“由行”,“正心”、“修身”可使“由行”变为“德行”,“德行”之后再进入知行合快乐系统本身达于和谐境界的“诚明”。
2、人但得好善如好(hào)好(hǎo)色,恶(wù)恶(è)如恶(wù)恶(è)臭(xiù),便是圣人。
3、革物致知,致良知。向心内求知。存天理,顺人欲。(与存天理,灭人欲的不同革物对象及理念的反差。)即为王阳明心学。
4、也正因为此,湛若水将阳明之格物直接解读为“正念头”,并有所批评,心学门徒黄宗羲亦认可这样解读,只是不同意湛若水之批评也:
5、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掌握了技法了,可以学习新曲子了。
6、王阳明:点亮心灯,人生光明。世间风起,心灯不灭
7、一个人的能力固然重要,但是心态也同样重要,王阳明南赣剿匪,多次身陷险境,但是他却处变不惊。每次都能沉着冷静地分析局势,做出最有利的判断,而这也是王阳明每次都可以化险为夷的关键。
8、再一层意思,不体现在生理机制快乐机制上的知,不承认其为知;只有能体现为生理机制的知,才承认其为知。
9、一切学问,修养归结到一点,就是要为善去恶,即以良知为标准,按照自己的良知去行动。
10、王阳明思想是针对时代问题提出的应对方法。王阳明之所以形成“知行合一”的思想,是认为此前程朱理学主张的“知先行后”,会导致知和行两分,以至于不行或不知,故此“因病发药”。
11、王阳明所说的本体是指能对应天理的本心,能够超越私欲,但是要落实于实践而不任意妄为,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其中的关键环节是要用工夫。王阳明认为,要在事上做工夫,才能达到对人在视、听、言、动上提出高标准的道德要求。工夫的开端是要端正知,得了真知,才能去做好行的工夫。在这个意义上,知的工夫既能引导行的工夫,也能成为行的检验。但是,王阳明又坚持,如果没有躬行实践,就永远不会达到真知的境界。因此,王阳明特别强调“知行工夫本不可离”,知、行成为一套完整的修身工夫的必需要素。
12、只有日常中多注意在事上的磨练,在各种事情上锻炼自己的应变能力,让自己心境逐渐处在一种十分稳定的状态下,只有这样才能锻炼出遇事不慌不乱的素质。
13、本书通过讲述王阳明的辉煌传奇,为您剖析知行合一的无边威力。
14、说阳明知行合一之说过狭过浅则是指在阳明看来从行得来的直接经验更真切更扎实,但实际上直接经验也有其局限性。一个人哪怕精力再旺盛,他对某种活动进行的实践也必然受制于他所处的环境,以及他自身的条件。所以直接经验再真切详尽,也必然是局部的,有限的,一时的。并不能任意推广,也难以凭个人之力深化。人所获得的间接经验,可以打破时空限制,可以从更宏观整体的层面观察总结思考。或许有些活动,直接经验就够了,但还有大量的活动,是必须对大量间接经验进行分析汇总后总结出规律,乃至上升成为理论,才能反过来更好指导实践的。还有些领域,并不和实践直接挂钩的纯理论推导,同样具有重大意义。
15、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
16、古语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有心”的“心”其实就是:应该做的事肯定有能力做到,先不管其他,运用你的意志力先把事做成,其他的问题再说。
17、志不立,则如无舵之舟,无勒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18、过了一段时间,孔子弹奏曲子的气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副庄重肃穆的样子。
19、总括这两层意思,其实就王阳明只承认和具体的行紧密关联的知,而不承认离开具体的行而具备相当独立性的知。由此造成的问题就是立说过高过苛,强调实践却反而落入蹈空践虚的境地;立说过狭过浅,过度强调直接经验而忽视了间接经验的传递累积乃至理论独立发展的意义。当然最关键还是其难以自圆其说。
20、徐爱说:“现如今许多人知道应当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却做不到孝顺、友爱,这样看来知和行分明是两件事。”
21、每一个故事都呈现出了王阳明与众不同的特质,以及他如何一步步踏上成功和成圣之路,并且为最终的龙场悟道、心学横空出世埋下了伏笔线索。
22、这段回顾,使人们认为经过“三变”之后的“龙场悟道”,王阳明已经悟出了“圣人之道”。但是,令王阳明惊喜的并不是悟出了“圣人之道”的结果,而是悟出了通向“圣人之道”的“大路”、找到了打开通向“圣人之道”大门的钥匙。所以黄宗羲认为,“龙场悟道”对于王阳明的“求圣”来说,是“始得其门”。
23、虽然每个人的潜能都是无限的,但是要做事,得脚踏实地,一步一步来。只有专心致志地做一件事,才能让自己不断地有新的领悟。
24、日子将过得很整齐。失望将渐渐淡灭,容希望再生。
25、在这套《知行合一王阳明》中,所有关于“知行合一”与王阳明的困惑都能得到解答。
26、那么有没有什么办法既保留致良知之说的好处,同时去除其弊端呢?回答是格物致知之总体框架依旧按照朱子之阐释,但在格物之前添出一个“由性”,如此,则弥补理论之缺。
27、考虑一千次,不如去做一次,犹豫一万次,不如去实践一次。做,还有成功的机会,而不做,却是一点机会也没有。不要想太多,先行动起来,纵然华丽的跌倒,也胜过无谓的徘徊。
28、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29、弊端二是,即以修身而言,致良知缺乏可操作性,几乎全凭人之自觉,诚意正心修身全混为一处,易流于空谈。知行合一之说,对才力气质远不如阳明者,往往画虎不成反类犬,知不成知,行不成行,反养成一副偏狭心肠。
30、徐爱说:“古人把知和行分作两件事,也只是要世人明白,一方面去做知的功夫,另一方面做行的功夫,这样功夫才能有着落之处。”
31、比如王阳明说的“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这个“知而不行”其实仍旧是某种知,这个知和行是不同的,只不过王阳明不肯承认其为知,所以叫它作未知,但这个未知其实仍旧是知,只不过没有落实为行罢了。包括王阳明自己强调的良知,良知人人都有,但并不是人人都能致良知,那在致良知之前,这个良知究竟是知还是未知呢?如果承认良知也是知,那这个知和行就是两码事啊。如果硬说良知是知自然也就是行,那人人有良知,等于人人都知行合一了,还要强调致良知干嘛?如果说良知是不知,那显然又名不正言不顺。良知这个概念本就是强调人人都有的知,你现在又不承认其为知,那整个心学体系都变得毫无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