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简介及生平事迹(76句文案短句)
曾国藩简介及生平事迹
1、 同治三年(1864年)正月,攻克钟山,合围天京。7月,湘军攻破天京,对无辜平民展开屠杀与抢掠。当时的南京城被烧毁,平民死伤无数,南京人称曾国藩、曾国荃兄弟为“曾剃头”、“曾屠户”。同月,朝廷加曾国藩太子太保、一等侯爵,世袭罔替,并赏戴双眼花翎。八月,奏准裁撤湘军25000人。
2、这本书,我读了很久,也深深的打动了我。对于曾国藩,一开始的认知是教科书里面的坏人,现在,我知道他是多数人的信仰。对于个人明明就没有彻底好的和彻底坏的之分。他也是这样的一个人,一生以圣贤自期,却也不能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活一辈子。他的风雨飘摇的一生,浩浩荡荡,也给我带来很多不一样的感受,具体说不清是什么,但是我觉得似乎离我们的理想很近,离我们的初心很近。我们走的越来越远的时候,需要关照自己的内心,保存灵巧与可爱,也需要高瞻远瞩的目光以及对自己的一些要求和期待。圣人,完人本就没有一定的标准,并且我们的生存条件也不一样,如何的要求自己,这是很难的。“君子慎独”一直以来,我不知道自己信仰的是什么,是教科书吗?还是别的。近来的日子我确有体会,似乎知道意识到,儒学理学文化以及现代科学对当代人的影响,那种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渐入我们的灵魂,长成我们的骨骼,成长为一个健康的人。一直以来我常常会追求完美,但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节奏,今天我知道那是自己的惰性,想要成为更好的自己,要自我节制。昨天看了白岩松的“对白”他说“自由即自律”在物欲横流的时代,每个人更是要自律,形成自己的良好行为养成规范。未来的日子,我就试着做更好的人。
3、 同治十年(1871年)8月19日,挈李鸿章联衔会奏《拟选子第出洋学艺折》。九月,视察水陆各营防务、训练情况。十一月抵达上海。
4、其心血管疾病。在曾国藩的最后几日,基本上已经不能说话,舌头已经麻痹,最后记载的脚麻,乃至“坐化”,实际上跟现在的脑梗很像。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曾国藩有很严重的心血管疾病,最后也因此而死。
5、▲ 本课程为音频教程,购买后,收藏本文随时能听!
6、身为一名铁警后辈,曾国藩有太多太多的精神和品质值得我去借鉴和学习。我们铁警需要秉持着"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人才,皆以一傲字致败。"这样的道理,不骄不傲,持之以恒,在铁警这个岗位上不懈地奋斗下去,虽然前方道路迷雾重重,但我相信谦逊和努力定会冲破重重阻碍,不负韵华,抵力前行,为我的从警梦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曾国藩简介及生平事迹)。
7、曾国藩是典型的浸润在儒家思想中、由科举制度选拔产生的官员,他的一生,都在践行“臣事君以忠”,为大清帝国殚精竭虑。
8、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汉族,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湖南湘阴人。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湘军著名将领,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9、《曾国藩传》全文观点鲜明精当,见解深刻独到,是中国近代史研究和历史人物传记创作上的一部不可多得的力作。为方便读者对全书有更全面的了解,书中另附由李鼎芳编的《曾国藩及其幕府人物》。鉴于水平有限,在本书的编辑过程中出现的错讹还请广大读者予以斧正。
10、近人对曾国藩非常推崇,__说,“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对曾国藩也是视若神灵,1937年蒋经国从苏联回国,蒋将他安置在溪口读书,交给他两本书,其中一本就是《曾国藩家书》。
11、 嘉庆十六年十一月十一日(1811年12月26日),曾国藩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今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大坪村)的一个普通耕读家庭。兄妹九人,曾国藩为长子。祖辈以务农为主,生活较为宽裕。祖父曾玉屏虽少文化,但阅历丰富;父亲曾麟书身为塾师秀才,作为长子长孙的曾国藩,自然得到二位先辈的伦理教育了。曾国藩五岁启蒙,六岁入家塾“利见斋”。
12、 同治五年(1866年),曾国藩奉旨进驻周家口,以钦差大臣的重权身份,督师剿捻。曾国藩根据捻军行踪不定、流动作战的特点,采用了“重点防务、坚壁清野和画河圈围”的对策,但最终全部失败。后来,他在周口西至漯河建立起“沙河百里防线”,希望借此天堑消灭捻军。
13、而曾国藩之所以能有如此令人侧目的成就都离不开他严以律己的高尚品质。而除了对自己严格之外,曾国藩对于自己的后辈更是有着诸多期望和劝诫。他所作的《家书》中不仅有着:"一家之中,勤则兴,懒则散,一国之中,廉则兴,贪则败。"这样的话语,更是有着:"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这样的教诲。他让我了解了为人处世的三个最重要的地方,一是读书之勤——唯有专注才可以有所作为,富贵功名只是过眼云烟,通过读书来提高自己的修养才是最为重要的;二是为官之廉——要以不贪财、不失信、不自是作为为人处世之道,将廉字时时自惕;三是做人之谦——天地间唯谦谨是载富之道,要时时刻刻将谦这一字牢记于心,鞭策自我。可以毫无夸大地说,他用他一生的积累教会了一代人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不得不说是曾国藩一生最大的成就,他对于国家,对于民族都有着不可忽视的教育意义。他的《家书》不止是对其后辈有着深远影响,更是令我们这代人振聋发聩,警钟长响。__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如此高的评价,可见曾国藩在为人处世,治学为官以及齐家治国等方面成就斐然了,让伟大的__都情不自禁地肃然起敬。而中国作为拥有悠悠五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无数先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而曾国藩便是其中的伟大人物之他让我领悟到了许多人生哲理,可谓是给我的前路指明了方向,让我很是感慨。
14、1853年(咸丰三年),借着清政府急于寻求力量镇压太平天国的时机,他因势在其家乡湖南一带,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称为湘勇。8月,曾国藩获准在衡州练兵,“凡枪炮刀锚之模式,帆樯桨橹之位置,无不躬自演试,殚竭思力”,并派人赴广东购买西洋火炮,筹建水师。(曾国藩简介及生平事迹)。
15、曾国藩出生于晚清一个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道光十八年(1838)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
16、 道光十年(1830年),前往衡阳唐氏宗祠读书,一年后转入湘乡涟滨书院。
17、看《挺经》,第一节《入局》的解说中也提及到这个段子。
18、也许因为之前看过相关信息,所以我看这本书,没有太多新鲜感,快速浏览,很快就看完了。
19、曾国藩不仅自己始终贯彻这个“忠”字,还把忠诚教育贯彻到军中。他深知依靠“武弁(biàn)自守备以上,无一人不丧尽天良”的大清军队,要打败太平军是不可能的,因此练兵时首重给军队注入“良心”和“灵魂”。他在中国军事史上,首先发明了“政治教育”,创立湘军之后,每逢三日、八日,都要把军队召集到操场上,进行政治动员。他亲自训话,用“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孔孟之道和“不要钱,不怕死”的岳飞精神激励将士,教育他们忠君爱国,不得扰民。正是这支武装到思想的军队,彻底剿灭了太平军。
20、萧一山评价曾国藩治学的方法,是“由博返约、由约返博,兼归纳演绎而为一”。他的思想体系,经历了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的这么一个演变过程。年轻时像所有修习儒家思想的知识分子一样,想做圣人;而后经历了官场沉浮、沙场生死,在学中用、在用中学,这个曾经世人眼中的平庸之人,终成通才、奇才。
21、《曾国藩传》描写了曾国藩从一个睚眦必报的孩童一步步成长为一位大儒名臣,反映了他从事道德修养的心路历程。
22、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集2万余人在广西金田村正式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与杨秀清、冯云山、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等组成领导核心。清廷闻讯,调集兵力进行“围剿”。
23、在法国的要求下,商议决定最后处死为首杀人的8人,充军流放25人,并将天津知府张光藻、知县刘杰被革职充军发配到黑龙江,赔偿外国人的损失46万两银,并由崇厚派使团至法国道歉。
24、曾国藩一生生活简朴。他自己衣着朴素,布袍鞋袜,都是其夫人、媳妇所做,吃的也是粗茶淡饭。即使是官至大学士,每次吃饭也仅一个荤菜,如果不是有客人来,从不增加。曾国藩的节俭还表现在一些特殊事情上。他认为,日常持家应当把一些零碎物件,如碎布、小纸片都要收集起来,以备使用。如他所言:“务宜细心收拾,即一纸一缕、竹头木屑,皆宜捡拾。”曾国藩不仅自己节俭,还屡次告诫其家人、属下、朋友也要节俭。如他在给四弟的信中写道:“弟为余料理家事,总以‘俭’字为主。情意宜厚,用度宜俭,此居家居乡之要诀也。”对待儿子,更是不厌其烦,悉心教导,反对奢华;他在去世前不久,还在夜间与儿子详谈,讲求节约之法。
25、而曾国藩之所以能有如此令人侧目的成就都离不开他严以律己的高尚品质。而除了对自己严格之外,曾国藩对于自己的后辈更是有着诸多期望和劝诫。他所作的《家书》中不仅有着:“一家之中,勤则兴,懒则散,一国之中,廉则兴,贪则败。”这样的话语,更是有着:“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这样的教诲。他让我了解了为人处世的三个最重要的地方,一是读书之勤——唯有专注才可以有所作为,富贵功名只是过眼云烟,通过读书来提高自己的修养才是最为重要的;二是为官之廉——要以不贪财、不失信、不自是作为为人处世之道,将廉字时时自惕;三是做人之谦——天地间唯谦谨是载富之道,要时时刻刻将谦这一字牢记于心,鞭策自我。可以毫无夸大地说,他用他一生的积累教会了一代人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不得不说是曾国藩一生最大的成就,他对于国家,对于民族都有着不可忽视的教育意义。他的《家书》不止是对其后辈有着深远影响,更是令我们这代人振聋发聩,警钟长响。毛主席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如此高的评价,可见曾国藩在为人处世,治学为官以及齐家治国等方面成就斐然了,让伟大的毛主席都情不自禁地肃然起敬。而中国作为拥有悠悠五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无数先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而曾国藩便是其中的伟大人物之他让我领悟到了许多人生哲理,可谓是给我的前路指明了方向,让我很是感慨。
26、立言。曾国藩初到京城,太平天国还没火爆,立德又太遥远太近乎扯淡。他最初的理想是以文章闻名于朝野,一扫文坛的颓风,做个愤怒的文青:“少年不可怕丑,须有狂者进取之趣,此时不试为之,则后此将不肯为矣。”他的目标很高:“有所谓躬行实践者,始知范、韩可学而至也,马迁、韩愈亦可学而至也,程、朱亦可学而至也。
27、曾国藩作为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花费十几年时间成功平定天平运动,建立绝世奇功,挽救晚清于狂澜之际,被人誉为“晚清中兴第一名臣”;梁启超先生甚至称其为“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完人,而他临终前还在愧责自己,学业无成,缺乏德行。这种深刻的反省,着实让人敬佩。
28、 来曾国藩故居参观的游客基本上就是看富厚堂,去年冬天推出了白玉堂大大丰富了游客的眼光,但曾国藩家族的九处十堂还有一层神秘的面纱没有完全揭开。由于工作和爱好的原因我与曾国藩故里结下了不解之缘。去年曾国藩故居创建国家AAAA景区,我在荷叶住了4个月,心想这回一定要去看看九处十堂,但最终没有机会去。今年我多次专程开车去荷叶寻找九处十堂,终于找到了九堂,还有文吉堂没有找到。还是先将这九堂展示出来吧,下次一定要补上文吉堂。
29、近日读了由萧一山先生呕心沥血所创作出来的《曾国潘传》后,令我感慨万分,对曾国藩这样的人物刮目相看。此书深刻透彻地分析了曾国藩政治和学术思想的形成、发展以及影响,同时也概述了以曾国藩为核心的政治集团的形成发展和主要特征。除此之外,萧一山先生还在这本书中详细介绍了曾国藩的生平经历和主要事迹并重点记述了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和捻军起义的过程,同时还系统客观地总结评价了曾国藩的历史作用,是第一部全面评述曾国藩的历史著作。
30、在湘军的建立过程中,把训和练完美集合,跟注重“训”,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思想动员与宣传,树立了湘军不怕牺牲、勇于向前、忠君为民的思想体系,把一只团练队伍也就是今时今日所说的民兵组织,发展成为后来保家卫国抵抗太平天国运动的中流砥柱!
31、 白玉堂屋前是一块宽大的地坪,地坪前是一口近似长方形的水塘。宅院四周是高约丈余的青砖围墙。宅围、地坪、水塘及曾家书屋利见斋共占地面积近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上下两层计4000个平方)。
32、 同治九年(1870年),两江总督马新贻被平民张汶祥刺杀于后,朝廷命曾国藩再任两江总督,前往南京审理该案。
33、解读一个历史人物,离不开对其所处时代的认识和分析。曾国藩生活在怎样的时代呢?晚期的大清王朝,像一个病势危急、行将就木的病人。尤其是道光年间,外部,鸦片战争让中华帝国臣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颠覆性的打击;内部,腐败已经渗透了帝国机体的每一个细胞,四肢五脏,无不腐烂。内忧外患,腹背受敌。
34、 同治四年(1865年)1月,选汉唐以来各臣奏疏17首,编《鸣原堂论文》。3月,主持修葺种山、尊经两书院。收养八百孤寒子弟,并从自己养廉银中捐款课奖。5月26日,曾国藩率军赴山东剿捻。6月,主持整理《王船山遣书》完稿,共320卷,交金陵书局出版。六月十八日,北上剿捻之策:重镇设防,划河圈围,清野查圩,马队追踪。9月,经杨州、清江浦抵徐州。一路调兵布防堵围,沿途又张榜招员。10月,将金陵制造局上迁海虹口,和李鸿章原设的炮局及购自美国人的铁厂合并,再加容闳购回的百多部机器建成江南制造总局。12月,核定长江水师永远章程及营制营规。
35、曾国藩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36、“一曰身勤:险远之路,身往验之;艰苦之境,身亲尝之。二曰眼勤:遇一人,必详细察看;接一文,必反复审阅。三曰手勤:易弃之物,随手收拾;易忘之事,随笔记载。四曰口勤:待同僚,则互相规劝;待下属,则再三训导。五曰心勤:精诚所至,金石亦开;苦思所积,鬼神迹通。”
37、 在白玉堂的右前方,有一株古老的皂荚树,老树上有一根像巨蟒一样的紫藤,当地百姓称之为“蟒蛇藤”,并有曾国藩系“蟒蛇投胎”的传说。关于这棵皂荚树和紫藤,当地还流传这样一个故事:道光十八年,曾国藩中进士时,老树紫藤忽然枝繁叶茂,青翠欲滴;咸丰年间,曾国藩与太平军作战屡次失败,老树紫藤就几度落叶;当曾国藩的湘军攻破南京后、官至极品时,老树紫藤发新枝又放奇葩,迎风摇曳,洋洋得意,曾国藩死后,这老树紫藤也就枯萎而死。
38、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正月,授礼部右侍郎。8月,署兵部左侍郎。次年6月,署工部左侍郎。在京十多年间,曾国藩就是这样坚韧不拔地沿着这条仕途之道,步步升迁到二品官位。十年七迁,连跃十级。
39、然而,曾国藩的精气神,随着太平天国的覆灭,也早已不复当年饱满。老了,老了,虽然明知“两宫才地平常……皇上冲龄”,亦无可如何。
40、张之洞(1837年9月2日—1909年10月4日),字孝达,号香涛,时为总督,称“帅”,故时人皆呼之为“张香帅”。晚清名臣、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出生于贵州兴义府,祖籍直隶南皮。
41、他声称太平天国运动是“荼毒生灵”,“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奇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泉”,接着号召“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其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故动员了当时广大的知识分子参与到对太平军的斗争当中,为日后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2、他认为,兵不在多而在于精,“兵少而国强”,“兵愈多,则力愈弱;饷愈多,则国愈贫”。主张军政分理,扣负其责。他购买洋枪、洋炮、洋船,推进中国军队武器的近代。
43、曾国藩曾说“余谓天子或可不亲细事,为大臣者则断不可不亲”。
44、我们身边也有很多这样的同事,比如十一年如一日守护亚洲最高铁路桥的杨福明,对枪支的熟悉已经成为条件反射的“南疆神枪”龚家慧,工作再忙也坚持跑步、在公安部比赛中勇夺佳绩的敖国胜。恒,能够成就自己,也能够成就事业。
45、 在荷叶镇,除了富厚堂,曾氏家族还建有白玉堂、大夫第(敦德堂、奖善堂)、万宜堂、华祝堂、黄金堂、修善堂、有恒堂、文吉堂等庄园,与富厚堂一起,合称“九处十堂”。其中敦德堂、奖善堂、万宜堂都是在曾国藩兄弟发迹后修建的,规模宏大,结构复杂,可与富厚堂媲美。只是在后来一百多年的风雨中,由于缺乏保护,有的已失去往日风采。尽管如此,当你看完富厚堂,再来到这几个地方参观,你就可以更加完整地了解曾国藩及其家族的发展变迁。
46、 白玉堂位于荷叶镇天坪村白杨坪,是曾国藩的第一故居,1811年农历11月11日,曾国藩就出生在这里。白玉堂三进四横,共有48间房子,6个天井,2个花圃,整个建筑为砖木结构,青瓦白墙,双层飞檐,山字墙垛,雕梁画栋,颇为壮观。
47、中共党员,现任南宁铁路公安处办公室科员。平时喜欢阅读、绘画,擅长写作。
48、由此可见,这个“稳”字,不仅适用于古代,也适用于现代;不仅适用于中国,也适用于世界;不仅适用于用兵打仗,也适用于各个领域。
49、朝廷闻讯,辍朝三日。追赠太傅,谥号“文正”,祀京师昭忠、贤良祠,各省建立专祠。6月25日,灵柩运抵长沙。7月19日,葬于长沙南门外之金盆岭。
50、咸丰四年(1854年)2月,湘军倾巢出动,曾国藩发表了《讨粤匪檄》。在这篇檄文里,他声称太平天国运动是“荼毒生灵”,“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
51、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
52、注重人才培养,左宗棠、李鸿章都是后清时期影响历史进程的重要任务,都是曾国藩的得意门生,尤其是对左宗棠的以德报怨更是让后辈敬仰!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其弟曾国荃谎报战绩称洪秀全之子人称被焚烧致死,曾国藩深信不疑奏报朝廷,朝廷通令嘉奖。然而后来左宗棠发现洪秀全之子踪迹未通过曾国藩而直接上报朝廷,朝野震怒!其时,左宗棠也不想活在其师曾国藩的光环下,因而有此一出,自此师徒不睦。然后来左宗棠出师西北,粮草军饷均需曾国藩筹集相助,左宗棠担心曾国藩会挟私报复担心粮草不及,然实非所料,曾国藩摒弃前嫌实心办公,以德报怨,左宗棠终于承认自己的过错承认自己确实不如其师!
53、第二个好习惯就是读书习惯,他规定自己每一天必须坚持看历史不下十页,饭后写字不下半小时。曾国藩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很难改变,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通过坚持读书,曾国藩不仅改变了气质,更磨练了他持之以恒的精神,同时也增长了他的才干,懂得不少为人处世的道理,也让他成了一代大儒。
54、读完《曾国藩传》,我对他有了初浅的认识,体会比较深的主要有四点,概括起来就是四个字。
55、 大夫第从开工到最后竣工,前后共用了八年时间,耗费银两之多令人咋舌。据说曾国荃原来还想把大夫第建成富丽堂皇的宫殿式建筑,屋顶上盖琉璃瓦,槽门前建造浮桥。一次,钦差大臣彭玉麟(衡阳人,湘军水师名将)私访大夫第,留下两句话:“浮桥拆掉,屋减三尺。”便扬长而去。后来,大夫第前面的浮桥也就未建了,山字墙也矮了三尺。
56、曾国藩家训中,有两处我感触最深:一是他提到,“读史之法莫妙于设身处地”也就是读史时要做到设身处地,好比自己正在于当时的人对答应酬。如果遇到当时的事,你自己会怎么做,应该择其善者而取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7、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稽察中书科事务。
58、 同治十一年(1872年)2月27日,曾国藩领衔上奏,促请对“派遣留学生一事”尽快落实。并提出在美国设立“中国留学生事务所”,推荐陈兰彬、容闳为正副委员常驻美国管理。在上海设立幼童出洋肄业局,荐举刘翰清“总理沪局选送事宜”。此后,曾国藩时发脚麻之症,舌蹇不能语。
59、原来,这个段子的出处,是曾国藩给李鸿章他们讲做事方法“躬身入局”引用的故事,由李鸿章给儿孙后人讲述,见述于清人著作《水窗春呓》(这本书,孔夫子旧书网上有,已给下单买了一本)。
60、抛开阶级立场而言,曾国藩确实是中华历史上具有强健人格的少数人物之在他的身上体现着许多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譬如说胸怀大志、清正廉洁、淡泊功名、知人善任,等等。而他的勤俭节约之品德,更值得时下我国国民借鉴和发扬。
61、一是反省的习惯:曾国藩每一天都写日记,曾国藩说:“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进德,则孝弟仁义是也;修业,则诗文作字是也。此二者由我作主,得尺则我之尺也,得寸则我之寸也。今日进一分德,便算积了一升谷;明日修一分业,又算馀了一文钱;德业并增,则家私日起。至于功名富贵,悉由命走,丝毫不能自主。”曾国藩通过写日记进行修身,反思自己在为人处世等方面存在的不足,通过这样的反省,不断修炼自己。
62、人生是一个持续时间特别长的比赛,我们大部分时间并不需要关注“赢“这件事,而只要不输就可以了。比赛进行到半场的时候,很多对手就弃权了,或者失去了比赛资格,最后剩下来的就是赢家。
63、曾国藩的“五勤”之道虽是为官之道,同时也是为人处世之道:
64、 道光十二年(1832年),曾国藩考取了秀才。
65、 万宜堂建筑占地面积达30亩,东西两侧各三块高大的山字墙显得格外雄伟壮丽。万宜堂的西面有一口泉井,泉水冬热夏凉,甘甜可口。万宜堂的山字墙都是由青一色的子母砖砌成,内墙则是由土砖砌成,至今毫发无损。据说在制作土砖时,加了不少食盐进去,加之泥巴又和得很熟,所以干后日晒雨淋而不烂。
66、 同治七年(1868年)4月,奉上谕改授为武英殿大学士。5月31日,至上海视察江南制造成总局。8月,奉命调任直隶总督。9月,江南造船厂试制的第一艘轮船驶至江宁,曾登船试航,取名“恬吉”。12月,曾国藩抵达北京,拜见慈禧太后与同治皇帝。
67、带领湘军攻下南京后,他没有恃功自傲,不仅让自己的九弟曾国荃回了湖南老家,还向朝廷请示——我没那么大的功劳,不要给我升官。对国家的忠诚,可见一斑。
68、北宋理学家张载有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立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句话堪称理学的精髓所在,而在数百年后将其贯彻至今的却是一名不喜理学但却足够伟大的清代官员。虽然他在历史上的记载不讨人喜爱,但他却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国家,无愧于民族,他便是曾国潘。
69、1854年(咸丰四年)2月,湘军倾巢出动,曾国藩发表了《讨粤匪檄》。在这篇檄文里,
70、太平天国虽然破坏多于建设,但产生太平天国的土壤是清朝腐败的统治和不符合时代要求的政治经济文化秩序。
71、主要还是曾国藩所生活的时代限制了他,虽然另一方面也是时代成就了他。
72、 同治六年(1867年)3月,在江南制造总局下设造船所试制船舰。同时拟设译书馆。5月,会同李鸿章将江南制造总局由虹口迁高昌庙,征地扩迁,规制大增。六月,补授体仁阁大学士。
73、 声明:本文纯属个人行为,不代表官方,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想要了解真实情况,自己去参观调研。
74、春秋时期的范蠡辅佐越王勾践成就霸业后,泛舟于太湖之上,飘然归隐,成为历史佳话;留侯张良帮助刘邦成就帝业,统一中国,奠定了刘汉王朝几百年的基业,最后自已也选择了归隐之路,成为一个真正的智者,这都是功成身退的典型人物。
75、曾国藩认为同僚相处“两虎相斗,胜者也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