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简介资料(21句文案短句)
谭嗣同简介资料
1、“他这个人有很大的‘矛盾性’,这种‘矛盾性’是很吸引我的一个方面。”
2、谭伯牛(近代史学者):估计比较难,因为谭嗣同不是一般人。用我们今天的话讲,他是高干子弟,全国性的晚清四公子。晚清的时候,各地50%、60%以上中央省的高官都来自湖南,谭嗣同就有一个湘军的背景,跟一般的年轻人不太一样。然后他又处在自己的少年时期,是批评湘军最严厉的年轻人,其实这也很容易理解。我对谭嗣同有一个理解,就是他挺有朋克精神的。
3、张维欣 谭嗣同与中国近代史研究学人、著有《谭嗣同年谱长编》、纪录片《我们的谭嗣同》历史顾问兼学术统筹、谭嗣同故居纪念广场主要设计者
4、起初,谭君刚进京,(有人)跟他谈到皇上手中无权和西大后阻挠变法的事情,他不相信那些说法。
5、他的“仁学”就是阐述“以心渡一切苦恼众生”的问题。首先他把精神本体“仁”——“心”提到世界本原的地位,并且强调“通”(即平等)是“仁”的最本质,最重要的特征,认为“仁为天地万物之源”,仁“通天地万物人我为一身“如电线四达,无远弗属”,这同以太能传光、电、磁的作用是一样的。他的“仁为天地万物之源”的唯心主义哲学,是借用“以太”而展开的。他说“以太”是一种目不得而色,耳方得而声,口鼻不得而臭的东西。宇宙由它所立,所生,“众生”由它所出。(谭嗣同简介资料)。
6、梁启超,担任《时务报》主笔,在晚清报界影响至巨,并成为此后许多重要报刊和出版机构所倚赖的健将;
7、袁世凯说:“如果皇上在阅兵时急速跑入我的军营,传布号令诛讨奸贼,那么我一定能随同诸位,竭尽死力来补救。”谭君又说:“荣禄待您一向优厚,您将怎样对待他呢?”袁世凯笑笑,却不说一句话。
8、在这种于新政、新学不利的情况下,谭嗣同深夜造访时任《湘学报》主笔的好友唐才常,请他入时务学堂执教,以声援势单力孤的梁启超,唐才常欣然同意,并在不久后就被添聘为中文分教习。
9、谭氏文化是一个提供宗亲交流平台,普及谭氏源流知识,谭氏历史文化发布各地谭氏当下信息,谭氏古代和当代名人介绍。
10、谭伯牛:普遍。湖南在近代佛教里有很重要的一环,这是鲁迅的一个评价。有一次鲁迅跟他的徒弟,长沙人徐梵澄聊天。他说你们湖南人还是挺不错的,跟我们浙江人有点像,容易走极端,一种极端是烈士,对世界非常不满、反抗,以生命去对抗,一种是遁入空门做和尚。烈士的极端其实就是谭嗣同,我觉得他的观察挺准确的,就是老老实实、一步一步地过好这个日子对他们而言很困难。
11、大约在1897年的初夏,谭嗣同、邱惟毅以及刚满九岁的谭传炜拍下了这张珍贵的合影,算作他们师徒与家长关系的正式确立。照片正中央的,正是时年三十二岁的谭嗣同。他外穿月白色大氅,内着玄色武士装,左手叉腰,右手持剑,剑眉星目,气宇轩昂。左侧坐在椅子上的孩子怀抱一柄宝剑,正是谭传炜。而右侧身材颀长、手执洞箫,神情动作却并不太自然的那位,则是邱惟毅。
12、谭嗣同继承了中国古代的气一元论,并吸取了西方传入的自然科学知识,提出了以元气为本原的唯物主义自然观。他说:“天以其浑沌磅礴之气,充塞固结成质,质立而人,物生焉。”这就是说,元气充满宇宙,无穷无尽,元气凝固便形成各种物质元素,然后形成万物和人,因此,元气是天地万物的本原。他还作据自然科学知识解释了寒暑、昼夜、日蚀、月蝕、陨石、潮夕、雷电等自然现象。
13、在这张合影拍摄后的两个多月之后,谭嗣同即北上参与新政,后因不愿出走而遭清政府杀害于1898年9月28日。
14、杨深秀,山西闻喜县仪张村人。生于1849年4月24日(清道光二十九年四月初二日)。12岁成秀才,21岁中举,榜列第三名经魁。1871年22岁,入京参加辛未(同治十年)科会试,未中。在京拜师求教,钻研汉学,力主今文经,尤喜《公羊传》。
15、谭嗣同(1865年3月10日—1898年9月28日),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
16、按照下联之起句“京洛都幻成陈迹矣”,这个秋声馆很有可能是京城的一处文人聚集地。唐、毕其中一人与沈在京洛的“秋声馆”曾有过交集。
17、学者殷光海曾言:“由于现代社会的分工复杂,要使其适当的协调,唯一的方法就是竞争。”(注)他这里道出了现代社会能避免宗法社会弊端的原因之所在。由于没有哪个机构或者个人能伟大到具备操控现代社会这个异常复杂细致的庞大机器的程度,所以授权社会组织在政府的引导下,在市场的自由竞争中自主调整各种行为,就是现代社会正常运行的前提。
18、浏阳的谭嗣同故居附近,有一个谭嗣同铜像纪念广场,张维欣跟着导师柳肃一起参与设计。
19、谭嗣同当初听闻梁启超与千人举人联合上书(史称公车上书),便立马动身北上,积极参与进变法维新的事业当中来。后来维新变法遭到顽固守旧派的强烈反扑,光绪帝被囚禁,变法失败。梁启超等人在逃亡日本之前,都曾经来找过谭嗣同,劝说谭嗣同与他们一同离去。
20、君曰:“荣禄密谋,全在天津阅兵之举,足下及董、聂三军,皆受荣所节制,将挟兵力以行大事。虽然,董、聂不足道也,天下健者惟有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