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的资料简介50字(94句文案短句)

2023-03-08 14:36:00

巴金的资料简介50字

1、此外,韩涵还表示,课程名“语文”二字,也跟叶圣陶有关。新中国成立前,小学开设“国语”课,中学开设“国文”课。新中国成立后,叶圣陶认为,说的是“语”,写的是“文”,二者不能拆开,因此把“国语”和“国文”合二为改称“语文”。

2、相恋8年之后,年届不惑的巴金与萧珊结婚。他们最初的家庭建立在重庆,那时他迎来人生又一个文学创作的高潮期,写下了《憩园》《第四病室》和《寒夜》。

3、NO他代替了天使他在日头升起时感觉到生活的力量,当日头落下时又不至于思量与日头同时死去。(巴金的资料简介50字)。

4、三十一年前上海解放的那一天下午,我陪他到文化生活出版社去看有没有受到什么损失,然后就走到大马路上去看解放军入城;后来,又到过山东、苏北的老根据地进行慰问;1952年,他从朝鲜前方回国度假,萧珊从上海赶到北京去看他。在这几次不同场合我都留心观察过他,发现他开始变了,话开始多起来,有时会唠叨地反复地说着什么,就像一个大孩子似地。这段时期他写了不少散文,歌颂伟大的祖国、歌颂志愿军英雄……他的感情是真诚的。他在《爝火集》的序里在提到这些文字时表示了他的信心:“我至少比有些人更爱我们的时代,更爱我们的生活,更爱我们的国家。”这是他1978年底说的话,是经过了严峻的锻炼、考验以后说的,也是合乎事实的。

5、品读|新时代的文化种子——坂井洋史:五四时期学生运动的一侧面——《陈范予日记》中的“一师风潮”(节选)

6、1927年,他在法国旅居时,认识了几个朋友,其中的一个叫巴恩波。不久,听说巴恩波在项热投水自杀,他虽然不熟识这个朋友,但深感痛苦。后来取定的笔名“巴金”的“巴”字即用这个自杀的朋友之姓。至于笔名中的“金”字则是他的一个安徽籍朋友想到的。当时,他正译完克鲁泡特金的《伦理学》前半部不久,这部书的英译本还摊在桌上,那个朋友听说他要找一个容易记住的字作为笔名的名(姓“巴”已有),就开玩笑地说出了“金”字。他采纳了朋友的意见,从此,以一个少有的姓和一个常见的字合成的“巴金”这个笔名诞生了。

7、   南洋中学、永年路149弄、建国东路39弄4号、陕西南路287弄52号、南昌路148弄11号、南昌路136弄1号、襄阳南路306弄22号.淮海中路927弄59号,以及武康路113号——1955年到2005年的“巴金家”,也是2012年正式开放的“巴金故居博物馆”。

8、而以小说《憩园》为节点的后期作品语言则开始由热转冷,笔调变得深沉、悲哀和忧郁,到了《寒夜》则将这种悲剧式的语言艺术提炼到了巅峰状态。

9、1966年8月,中国作协上海分会贴出攻击巴金的大字报,不久巴金即遭批判,被关进“牛棚”。1967年5月,《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巴金被点名批判。随后在上海奉贤县“五七干校”劳动两年半。(巴金的资料简介50字)。

10、  今年是巴金诞辰115周年,由中国作家协会、大连大学、南方文坛杂志社、巴金研究会、巴金故居联合主办的第十三届巴金国际学术研讨会日前在大连举办。

11、《激流三部曲》以成都为背景描述了1919年起5年之间封建中国家庭逐步走向分化与衰落,最终高家的年轻一代冲破封建礼法走向新生活的故事。

12、NO抉心自食,欲知本味,创痛酷烈,本味何能知?

13、领取版税,买回生活资料,则是一场紧张的战斗。我曾经协助过萧珊进行过这样一次“战斗”。我们一早赶到书店,取到支票,立即赶到一个在银行里工作的诗人朋友那里去贴现。领到用线绳扎起的一捆捆污秽的“法币”,借了一个小口袋装了,又立即跳上三轮车。按照事先的计划,飞快地把这换成一些日用品,才长长吐一口气,安心了。整个过程只需要很少一点时间,但毫不夸张确是一场战斗。在当时以笔墨为生者中间,有进行这种战斗的幸福的人是不多的,不,应该说是绝无仅有的。

14、1920年,考入成都外语专门学校。读书期间,在“五四’新潮思想影响下,加入进步青年组织“均社”。

15、   这是一座独门独院、环境幽雅舒适的花园洋房,院内花园里有两株高大的广玉兰树,还有后来巴金亲手栽植的樟树和枇杷树。当初巴金夫人萧珊认为这座房子虽大,但或许是因为树木遮挡了光线,室内显得较为暗淡,不很实用。然而恰是这两株广玉兰使巴金怀念起成都的老家,于是决定住下。之后,巴金常和来访的客人们一起在葱郁的大树下摄影留念。可以说,正是这两株广玉兰树成就了巴金与武康路113号近50年的不解之缘。入住以后,全家都很高兴,还添置了许多家具,尤其是客厅和书房。底层客厅一般用作会客和记者采访的场所,楼上是卧室和书房,书房内摆着萧珊从银楼里买来的银器柜改制成的书柜。巴金是新中国唯一一位不拿薪金的作家,对于这样一所租金不菲的洋房,巴金不要国家的任何补助和津贴,一直以来都是自己支付房租。

16、我确实相信,要真正了解一位作家,最好的办法是去读他的作品,尽可能全面完整地读。

17、作为新文学的元老,他位居拓荒者之列,长期从事童话、小说、诗歌的写作;

18、1979年巴金访问法国、1980年访问日本,在海外,他看到人们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和资料搜集的热情,他还看到一份资料,讲日本东京有一家近代文学馆是靠作家们自己的力量建立起来的。于是,他提出了建立中国文学资料馆的倡议,并四处呼吁。对这个倡议,茅盾、叶圣陶、夏衍、冰心、丁玲等老作家纷纷赞成和支持。一生靠稿费生活的巴金,还将自己积蓄的十几万稿费捐了出来,全部用于文学馆的建设。

19、1954年9月15日—29日,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60年4月,散文集《赞歌集》出版;同年,当选为全国文联副主席。“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冲击。1979年12月,杂文集《随想录》(第一集)出版。1982年10月,《随想录》(第三集)出版。

20、  从他与朋友不同时期的通信中,可以看到他们肝胆相照、相濡以沫的情谊,看到他们意气风发的年月。

21、作为一个后辈,我对巴金的了解实在不多。记得有一次在他家里谈天,一位客人提出要我写点什么有关他的东西,我觉得有点惶恐,就声明我对他的了解实在太少,我举出的理由是,巴金曾说过“在中国作家中我受西方作品的影响比较深”,可是在这方面,我的知识却非常贫乏,不懂的东西太多了。不料他听了哈哈笑道,“你弄的那些东西我也不懂”。这就使我更为尴尬。其实我只是想顺手找一个理由来推掉,并没有除此以外对他就有足够了解的意思。但他的话也给了我一种启示,即使如此,知道多少就谈多少,懂得什么就讲什么,问题还是不难解决的。不过实在的困难也正在这里。有一部古书上讲过做文章的“秘诀”就在“趋”与“避”两个字。懂得了这一点天下就不再有难做的文章。这实在是经验之谈。应该怎么说就跟着人家一起说,不该说或不能说的就避开不说。这正是一条写作的坦平大道。但是困难恰好在这里出现。应该说可以说的人家已经说了许多,用不着再来画蛇添足;不该说的呢旁人倒少有说及,但我真的就能很好地一一说出来么?看来一切都是可疑的。总之,没有勇气是不行的。  我确实相信,要真正了解一位作家,最好的办法是去读他的作品,尽可能全面完整地读。我尝试过用这办法来从头读巴金的书,从近作开始。在阅读过程中自然会记起许多旧事、谈话。开始时是高兴的,以为到底摸到了门路,可是随即又感到了茫然。从纷繁的线索中很难理出一个头绪。正如海边的居民,日日面对大海生活,对那一碧无垠的海水波浪与涛声都熟悉、惯常了,但对大海本身却还是摸不透,还只是一个茫然。

22、1932年5月23日,长篇小说《雾》出版。1933年1月,长篇小说《雨》出版;5月,长篇小说《家》出版。1935年3月,中篇小说《电》出版。1936年4月,《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出版。1938年3月,长篇小说《春》出版。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参加开国大典。

23、巴金是怎样工作的?我说不大清楚。他总是一个人躲在三楼的卧室里工作的,而且多半在夜里。他做有关编辑的一切工作,有时还看校样,连插图、装帧都要管。他有一本外国印的厚厚的讲装帧的书,里面收了许多文学书的封面、扉页……文化生活出版社的《文化生活丛刊》的封面设计,就是从那里面取来的。他十分看重插图,有时为了一个译本要搜集两三种版本的不同插图。平明版的契诃夫短篇集的封面题字是捉住靳以挥毫的。巴尔扎克的几本小说的开本、装订,则是仿照了法国的出版物。自然并不是什么豪华版,但素朴、大方,自有风格,装订也认真。这套书后来重印时变成了硬纸面的“精装”,我看是反而“雅”得有些“俗”了。

24、霞飞坊的房子的开间不大,三楼临窗放着一只书桌,铁床放在后侧的角落里,其余的空隙全部被装玻璃橱门的书架占去。书架布置得曲曲折折,中间留有可以侧身走过的通路,就像苏州花园石假山中间的小径似的。书架里绝大部分是外文书。二楼的一间是朋友让出来的,是吃饭、会客的地方。

25、巴金的语言风格特征明显,总体来说他的语言是热烈、明快、朴素的,然而就情感对语言的影响,又可分为前后两期来看待。前期以青春激情的抒情语言风格著称,感染性极强,故而巴金前期以《家》为代表的小说受到青年人的热烈追捧;

26、   门厅里依然摆着那张小小的饭桌,靠厨房门的那张小凳子是巴金最爱“霸占”的;餐厅里,萧珊用第一笔稿费为女儿买的钢琴,旁边墙上照片里是1周岁生日那天的小棠,样子神气极了;巴金细细收集的五颜六色的小徽章,留学时买来的外文书,萧珊的小钱夹子和上海公交车月票,林林总总摊在玻璃橱子里,像不小心打开了孩子的百宝箱;厨房柜橱上还贴着稚气可爱的猫咪贴纸,旁边两只红色塑料壳暖水瓶,偏是前面都拉了隔离绳,让人绝不会自作多情地揣想那瓶里能不能倒出开水来。

27、“从酝酿到成立机构,再到字典审订和出版,各个环节都浸透了叶圣陶先生的心血。”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韩涵表示,在前期收集资料时,叶圣陶和专家学者反复商讨后,拟定了编写宗旨和体例,并据此进行试编。拟定的体例和试编的稿子,叶圣陶都仔细看过。“有的稿子像作文一样进行修改,有的地方提出意见,供编写人员参考研究,有时也和大家一起讨论。”

28、   萧珊病故后,巴金被准许留在上海巨鹿路作协上班,读书学习,写笔记。1974年巴金以70岁的高龄又开始翻译赫尔岑的《往事与随想》。

29、由于这页稿纸联系着罗淑、陆蠡、黎烈文三位挚友,巴金先生虽历经各种人生磨难,却一直保存此稿,我想正是巴老那一份对故友们的牵挂让只剩一页的此稿弥足珍贵。

30、走过百年风雨,在起伏跌宕的社会演变过程中,巴金先生的生命走到2005年,但他的道德和文章,永远是当代作家的一面旗帜。

31、  展览地为大连市文博艺术馆。展览以巴金赠给中国现代文学馆的部分书信手迹为主,展示了巴金与51位友人的书信,内容既有创作编译、人际交往、社会活动等方方面面,还有大量的日常生活细节。

32、五四运动后,巴金深受新潮思想的影响,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开始了他个人的反封建斗争。1923年巴金离家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学,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巴金在文革后撰写的《随想录》,内容朴实、感情真挚,充满着作者的忏悔和自省,巴金因此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代表作《家》《寒夜》《随想录》等。

33、NO他自己看出人间的缺欠,也愿使别人看到。不但仅是看到,他还承认人类的缺欠;于是人人有可笑之处,他自己也非例外,再往大处想,人寿百年,而企图无限,根本矛盾可笑。

34、作为汉语学习的必备工具书,《新华字典》陪伴了一代又一代人。殊不知,它的诞生与叶圣陶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35、晚年,一部凝集着他的思考和精神探索的《随想录》出版,煌煌五卷,50万字,人们再一次在这部作品中感到巨大的震撼力。

36、写完了《寒夜》以后,巴金没有再写新的长篇。这个时期除了翻译以外主要是作编辑工作,还有就是读书。客厅里客人来往不断,他有时陪客,有时就躲到三楼上去。有时来了客人,喊他下来,他就披着一件半旧的人字昵夹大衣,手里捧着一本书,眼镜推在额上,从楼梯上走下来。一面招呼,一面嘴里还咿唔地说着什么。自然,这时的来客一定是熟人。

37、客厅里客人来往不断,他有时陪客,有时就躲到三楼上去。有时来了客人,喊他下来,他就披着一件半旧的人字昵夹大衣,手里捧着一本书,眼镜推在额上,从楼梯上走下来。一面招呼,一面嘴里还咿唔地说着什么。

38、其实巴金早在1929年9月下旬就与罗淑相识,但那时他们并不熟悉。巴金在《怀念马大哥》中曾写道:“九月下旬一个傍晚他果然带着那位姑娘到宝光里来了。姑娘相貌端正,举止大方,讲话不多,却常带笑容,她就是七年后的《生人妻》的作者罗淑。”那时的巴金与罗淑只是一面之缘,彼此并不了解。巴金真正开始认识罗淑,则是在1935年下半年巴金在上海定居下来之后。那时罗淑夫妇住在拉都路(襄阳路)敦和里,单身的巴金住在狄思威路(溧阳路)麦加里,两家相隔其实并不近,但孤身一人的巴金却常和两三个熟人一个月里总要去罗淑夫妇家坐上几个夜晚,畅谈文学、生活和理想。

39、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出版了《随想录》之《病中集》、《无题集》等作品。

40、  巴金一生珍视友情、爱护友人,也得到了爱的回馈。

41、1925年,8月,毕业于南京东南大学附中,准备报考北京大学,因病于上海休养。9月,参加发起无政府主义组织上海民众社并出版《民众》半月刊。本时期翻译克鲁泡特金的一些著作。

42、从1951年3月至1957年8月,雪峰出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人民文学出版社成立之初,行政和出版方面的工作主要由许觉民负责。“文革”十年当中,这些社领导毫无例外地都作为“走资派”被揭发批判。在清理人文社的“反革命修正主义黑线”时,雪峰一直把主要责任揽在自己身上。对于许觉民,雪峰在揭发材料中说:“我对他的印象是好的,认为他处理工作比较切实,能够执行上级指示,也比较能够团结他所领导的部门的工作同志。”雪峰去世后,许觉民十分悲痛,写了一篇悼文:《阅读冯雪峰》,作为对人民文学出版社成立七十周年的纪念。

43、元宵特辑|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现代作家笔下的元宵节

44、从另类史料看人性闪光,这是我认真读完冯雪峰所写外调材料后的一种感悟。美国心理学家阿尔波特著有一本《人格论》,他认为人格是有特质的,好比“同样的火候,使黄油融化,使鸡蛋变硬”。特质分为群体特质与具体特质,前者具有普遍性,后者具有个人特点。但人格是不确定的,一切都在变化过程当中。如何对人格进行检验?我认为置于一个特定的情境之中,置于一种具有高压态势的环境之下,就是对人性善恶美丑的一种真实检验。《旧唐书·魏征传》说:“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冯雪峰的外调材料,就是我洗涤灵魂污垢的一面镜子。见贤思齐,就能使自己的人格向真善美的方面变化,并日趋升华。

45、巴金在文革后撰写的《随想录》,内容朴实、感情真挚,充满着作者的忏悔和自省,巴金因此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

46、1938年2月9日罗淑在成都生下马绍弥,后因产褥热病在2月27日突然离世。巴金从弟弟采臣信中得到此消息,感到万分悲伤。为了纪念这位朋友,巴金从1938年到1941年先后为罗淑编辑了四本集子(《生人妻》《地上的一角》《鱼儿坳》和翻译集《白甲骑兵》),并由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

47、NO在阳光中我学会欢笑,在阴云中我学会坚强;在狂风中我抓紧希望,在暴雨中我抓紧理想;当我站在终点回望,我走出了一条属于我的人生之路。

48、1935年,8月,从日本回国。主持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务,主编《文化生活丛刊》、《文学丛刊》、《文学生活小丛刊》等。

49、NO真正酷爱自由的人并不奔赴已有自由的地方,他们要在没有自由或失去自由的地方创造自由,夺回自由。

50、这是巴金的心愿。他的一生,也是竭尽全力这样在做。

51、巴金先生在收到这些抄件后,顺利地编辑完成了罗淑的《白甲骑兵》翻译集。巴金在该书的后记中描述:“关于原作者我无话可说,因我手边无一本可作参考的书。译文后面原先附有介绍之类的‘后记’的,在这里自然全部保留。未附有的,就只得让它缺如了。这样办,我其实不能算是尽了责。不过这些日子我们是在一种抓彩的情形下过活。我们的大部时间都花在这件事上面。我们每天都抓彩。抓的不是金钱,却是死亡。倘使一旦抓到,则在轰然一响之后,我的心灵就会消灭,我也没有机会来做任何事情了。由此即使草率地做完一件工作,在我,也是一桩值得欢喜的事。但这情形不知道会不会被一般的读者了解。”这种对友人由衷的爱戴和珍惜情怀,至今想起仍然令人感动。

52、作为一名编辑,他发表了不少新作者的处女作,鼓励新人怀着勇气和信心进入文坛。

53、觉新是长子长孙,早熟而性格软弱,受过新思想的熏陶却不敢顶撞长辈,他年轻时与梅表妹相爱,但却接受了父母的安排另娶了珏。婚后他过得很幸福,有了孩子,也爱自己美丽的妻子,但又忘不了梅,特别是出嫁不久后梅就成了寡妇,回到成都,两人的见面带给他无穷的痛苦。不久,梅在忧郁中病逝。

54、  在两天的会期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现代文学馆、人民日报、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央戏剧学院、四川大学等单位及英国、日本、韩国的60余名专家学者,在“五四精神传统下的巴金”主题下展开研讨,兼及研究巴金文学创作的影视等改编、文本阐释分析、艺术成就发掘,以及巴金与友朋的信件交游、巴金研究资料梳理等方面,堪称一次高规格、高水平的巴金研究文化。

55、“叶家人对四川有很深的感情,祖辈、父辈在这里经历了很多事情。”虽然出生在上海,但是叶小沫、叶永和姐弟俩从小就常听爷爷叶圣陶、父亲叶至善提起在四川的往事。他俩一致表示,“我们感觉很熟悉、很亲切,像是也经历过一样。”

56、1945年,于重庆作《第四病室》。11月返回上海。

57、就题材而论,巴金的长篇小说以描写家庭生活为主,并且带有强烈的自传性。他的短篇小说则题材多样,涉及范围相当之广。在巴金的作品中,家即社会,家庭是构成社会机体的细胞,家庭生活是社会生活的缩影。

58、这部作品又一次体现了巴金创作的特色,把家庭当作社会的缩影来描写以家庭生活画面来折射出时代的风云变幻。除此之外巴金在《某夫妇》、《猪与鸡》、《团圆》等短篇小说中也有对这一题材的优秀运用。

59、正直、勇敢这些美好品质在他身上发出的光闪,不能不使我感到异常的惭愧了。

60、   如今,巴老已离开了人世,但50年来他在这里留下的著作和生活痕迹已成为这幢小楼的重要历史。对于广大读者来说,这里是一个神圣的地方。

61、巴金1904年11月生在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家庭里,五四运动后,巴金深受新潮思想的影响,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开始了他个人的反封建斗争。1923年巴金离家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学,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

62、他主编的《文学丛刊》《收获》等著名刊物,培养了一大批优秀青年作家,又推出了一大批文学精品;他为我国读者翻译介绍了大量的世界文学名著——几乎在他开始创作的同时,他的翻译生涯也同步开启了。

63、雪峰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之后,接替他担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兼d委书记的是王任叔,笔名巴人,杂文家,曾出任我国首任驻印尼特命全权大使。但1959年被康生诬陷,罪名之一就是跟蒋介石同乡。他在1960年 “反右倾”运动中受批判,1966年被抄家,1970年精神崩溃成了疯子,1972年病逝,1979年始得平反,恢复政治名誉。当年造反派组织曾多次要雪峰提供王任叔的罪证。冯雪峰的证词是:他上世纪20年代即读过王任叔的进步作品,30年代与之相识,知道他出名很早,入d也很早,肯干,精力足,文笔快。也听说他曾被捕,但是由亲友花钱保释的,没听说他曾在南京登报叛变。在“两个口号论争”中,王任叔没有攻击过鲁迅,是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中人。王任叔身处逆境时冯雪峰能如此仗义执言,实属难能可贵。

64、记巴金................001思 索................038关于巴金的事情.............048请巴金写字...............062琐记——和巴金在一起的日子.......065伤逝——怀念巴金老人..........074李林先生纪念..............081巴金和李林和书.............086

65、摘自上海徐汇区湖南社区(街道)d工委、湖南路街道办事处2008年5月编印的《庭院深深——武康路一带老房子里的故事》(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内部资料准印证2008第094号)第33-34页(非正式出版物)

66、NO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67、这份资料写于1966年8月10日,即文化大革命初期,题为《有关一九三六年周扬等人的行动以及鲁迅提出‘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口号的经过》。由于这份材料内容丰富,后来被人油印,广为流传。这份材料中有一处提到:“当时茅盾以及生活书店等对鲁迅的态度也不好。当时茅盾同鲁迅的关系表面上是好的。但鲁迅谈话中几次提到茅盾,说:‘近年来,茅盾对我疏远起来了。他没有搬家前,我们同住在一个里弄,有的事当面一谈就可以解决,可就不当面商量。’鲁迅又说过这样的话:‘凡有外国人要见中国作家,我总是推荐茅盾去,请他代表中国左翼作家。’鲁迅当时谈话中表示他最不满意茅盾等人的,是生活书店要求撤换《译文》编辑黄源(《译文》原在生活书店出版),事前没有同鲁迅商量,而用鲁迅认为‘吃讲茶’的方式‘要挟’鲁迅的一件事。”(《雪峰文集》第4卷,第511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7月出版)不过,茅盾在文革时期并没有看到这个材料。直到这份材料1979年2月在《新文学史料》第二辑刊出之后,茅盾才得以知晓。茅盾历来是以鲁迅亲密战友的身份现身的,还有一幅鲁迅、茅盾联名祝贺红军长征胜利的油画公开展出过。所以,当西北大学《鲁迅研究年刊》负责人闫愈新访问他时,茅盾指出了“鲁迅研究中也有‘两个凡是’的问题。比如说有人认为凡是鲁迅骂过的人就一定糟糕,凡是鲁迅赏识的就好到底。我看并非如此。这类事情要实事求是”。通过这件事,茅盾提出要反对神化鲁迅,不要搞形而上学。茅盾这篇文章同时又发表于《人民日报》,在鲁迅研究界引发了一番争议。茅盾所不了解的是,1974年6月23日,雪峰收到了温州第六中学一位语文老师项经川的一封来信,并于同年7月1日作了认真回复:“当时鲁迅先生谈话中说到茅盾先生等‘可就不当面商量’的话是指当时生活书店要撤换《译文》编者的事情。这件事,我到上海后同胡愈之先生及茅盾先生谈了鲁迅先生的态度后,相互间当即谅解了,胡、茅等也承认他们当时没有把事情处理妥当。总的说来,茅盾先生、胡愈之先生等同鲁迅先生的关系是好的,他们对鲁迅先生是尊敬的。至于说‘不够尊重’鲁迅先生,是说当时左翼文艺界都还没有能够像毛主席那样重视鲁迅先生,也就是认识鲁迅先生很不够的意思,不只是说某一人或某些人。这一点,你大概不会有误解,也就是说不会对茅盾先生有误解。”(《冯雪峰全集》第7卷,第142至143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年6月出版)这封复信中的文字,正是前面那份材料中关于这件事情的必要补充。我想,茅盾如果能理解冯雪峰写的那份材料并非出于自愿,此后又作了必要的补充和更为周全的表述,定会对雪峰多一些应有的理解和历史的同情。

68、1950年,7月,当选为上海文联副主席。11月,他参加了华沙第二次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后又五次访问前苏联。

69、冰心说,他是一个爱人类,爱国家,爱人民,一生追求光明的人,不是为写作而写作的作家。

70、   居住条件的改善以及家庭生活的幸福使巴金得以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中进行创作,从而写下了《大欢乐的日子》、《赞歌集》、《生活在英雄们的中间》、《倾吐不尽的感情》等热情洋溢的散文集。同时,他也从未停止过对社会、对人性地思索,曾写下《活命草》和《明珠与玉姬》等反映战争年代的短篇小说。

71、2005年10月17日在上海逝世,享年101岁。

72、1920年,考入成都外语专门学校。读书期间,在“五四’新潮思想影响下,加入进步青年组织“均社”。

73、1930年以后,他成为一个多产作家而蜚声文坛,《家》《雾》《雨》《电》《新生》等一系列中长篇小说都完成在这个时期。他拥有越来越多的年轻读者,他成了青年人的偶像。

74、《激流》通过描写高公馆的由盛转衰及其分崩离析,反映了封建大家庭逐渐没落的过程,表现了封建专制制度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讴歌了青年们的觉醒和反抗。同时高公馆的生活也是以作者自己早期的家庭生活为原型而书写,带有强烈的自传性质。

75、NO为什么要挣扎?倘若那正是我要到的去处,用不着使力挣扎的。我一定放弃任何抵抗愿望。一直向下沉。不管它是带咸味的海水,还是带苦味的人生,我要沉到底为止。这才像是生活,是生命。

76、新书|澎湃新闻:巴金《出访日记》首次公开出版,这些日记也是一份重要文献

77、  1935年,巴金旅日,恰是伪满洲国皇帝溥仪访问日本之时,日本报刊连篇累牍宣传,相信巴金对于东北问题不能不关注。现实生活中,他的一位朋友也与大连发生了关系。在晚年写回忆录时,巴金特别提到:“一个姓袁的给关了半个月,放出来,他马上要回国,(日本的)警察署怀疑起来就把他‘驱逐出境’。后来听他说,他坐船到天津,一路上都有人押送。船停在一个城市,他就给带到监牢里囚禁。特别是在大连,他给关在日本监牢里过了一个时期。管牢的汉奸禁子,对同胞特别凶,有时领到一根新的鞭子或者一样新的刑具,就要在同胞的身上试一下,不管你是不是得罪了他们。”(《关于〈神·鬼·人〉》)周立民说,旅顺大狱臭名昭著,时隔40多年,巴金还记得朋友的遭遇,也在提醒我们勿忘那些屈辱的岁月。

78、巴金1904年11月生在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家庭里,五四运动后,巴金深受新潮思想的影响,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开始了他个人的反封建斗争。1923年巴金离家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学,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

79、所以,这一次,开列好目录,动手编起这本集子的时候,我首先感到的是一种伤感和萧然。关于选文,像《记巴金》这样直接写巴金的篇章之外,我还特意选了一些与巴金相关的其他文章,如谈巴金三哥李尧林的,谈巴金夫人萧珊的书的。还有一部分文字,是黄先生在写别人或其他事情的文章中涉及巴金的,虽非专文,我也选入几篇。我想,这些也都是研究巴金的珍贵资料,巴金也好,黄裳也罢,他们都不是孤立的人,他们的朋友圈、文化圈里的人,相互砥砺,相互影响,这其中也有很多值得研究和思考的地方。

80、   一位沪上记者这样记录下她的观感:“当人们步入巴金故居,就不能不为浩瀚的文学收藏、史料和连每一个细节都力图真实复原的生活场景而感到震撼。这座小楼里,随处可见的巴金生活、写作场景和难以计数的文物、图片、资料,处处都在还原着真实的巴金。” 

81、很快地就什么都安置停当了,供他的有圣像的神龛,盛着碗碟的柜子,棹子,长椅,床,放在里面的房间里;主人的出品,各种尺寸和用各种颜色的棺材,还有盛着蜡烛的匣子,丧事用的帽子和外衣,安顿在厨房和客厅里。大门的上面高撑着一个招牌;这招牌上表现着一个肥壮的‘爱神’手上擎着一双燃化了的烛,招帖上写着:此地出卖并装璜本色的或漆绘的棺材。”

82、   1922年5月,巴金与三哥李尧林一起来到上海,从此与上海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上海生活、写作前后共有80多年,上海成了巴金的“第二故乡”。在这80多年中,巴金在上海住过很多地方,但武康路寓所是巴金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

83、而在成都期间,叶圣陶受留美博士汤茂如盛情邀请,任四川省立华阳中学(列五中学前身)语文教学兼文科部主任。在《我与四川:叶圣陶的第二故乡》中,收录有叶圣陶写的教学日志,“有一三年级学生将昨日余之讲词记下,嘱余修改。其稿二千言以上,就油灯下改之。”从只字片语中,可以想象叶圣陶当年在昏黄的油灯下,逐字逐句批阅学生作文的情境,可管窥其敬业精神于一斑。

84、  他就是巴金,是人们常挂在嘴边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巴(巴金)老(老舍)曹(曹禺)”之一。

85、巴金的作品风格就题材而言,巴金小说主要描写家庭生活,具有强烈的自传性。他的短篇小说题材多样,涉及面广。在巴金的作品中,家是社会,家庭是构成社会有机体的细胞,家庭生活是社会生活的缩影。巴金的语言风格显而易见。总的来说,他的语言热情、开朗、简单。然而,情感对语言的影响可以分为两个时期。早期以青春激情的抒情语言风格著称,极具感染力,因此早期以《家》为代表的巴金小说受到年轻人的热烈追捧;

86、1925年,8月,毕业于南京东南大学附中,准备报考北京大学,因病于上海休养。9月,参加发起无政府主义组织上海民众社并出版《民众》半月刊。本时期翻译克鲁泡特金的一些著作。

87、摘自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黄山书店出版发行的《霓虹背面·上海卷》2013年1月第1版第172-180页

88、这是我所看见过的少有的一种人间美丽景象,也就是我们习惯称之为“友情”那样的东西。

89、“如果有人问我的职业,我会说,我的第一职业是编辑。”叶圣陶一生致力于编辑与出版,从未停止过对自己“最初和最终”职业的热爱。他曾经发掘巴金、丁玲、戴望舒、胡也频、施蛰存等一大批贤才俊彦,故而被称为文坛“伯乐”。

90、依据文献学的概念,史料大体可以划分为书报、文件、实物、口碑四大类。像雪峰在历次运动中写的这些交待、外调查料,已作为“另类史料”收入《冯雪峰全集》第九两卷。这在作家全集的出版史上应属首创。这种资料的价值跟郭小川的《检讨书》和《杜高档案原始文本》一样,对于研究特殊年代的历史真相具有不可替代的史料价值,但也由于这种“另类史料”是在一种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写出来的,参考者应该有一种历史的择取眼光,因为“另类史料”的提供者当时是处在一种不能完全表达个人意愿的情境之下,不得不采用一些特定环境下的特殊提法和措辞。这种“另类史料”的提供者也不可能像在正常环境中潜心治学的学者那样,对所写的材料字勘句酌,严谨表达,有时也难免让人误解。比如雪峰的一份材料,就曾引起过茅盾的不快。

91、  展览所涉手札时间最早是1936年2月4日鲁迅致巴金的书信,最晚是1996年12月6日黄源致巴金的明信片,跨度长达60年。

92、鲁迅除开论敌,当然有更多的朋友。巴金就是鲁迅奖掖扶持的进步作家,也是鲁迅的青年友人之一。1957年9月16日,中国作协在北京首都剧场召开了一次斗争“丁(玲)陈(企霞)反d集团”大会,雪峰莫名其妙地成了陪斗者。当时巴金跟靳以作了一个联合发言,对雪峰进行了挖苦和讽刺。这当然是迫于形势不得已而为之。巴金对于自己的这些经历已在《随想录》等作品中进行了深刻反思。在“文革”十年中,“四人帮”在上海的代理人对巴金进行了残酷的迫害,必欲置之于死地。1966年11月18日,雪峰在给上海作协一份外调材料中写道:“鲁迅当时大概从黄源等人口中知道了巴金一些事情,又认为巴金肯埋头实干,肯介绍外国文学,自己也能写,相当重视他。当时我也经过调查,知道巴金同当时中国无政府主义者并无组织上关系;巴金本人并不隐瞒自己思想上倾向于无政府主义,但并未有过反共的言行。因此,肯定巴金是一个进步作家。从那时一直到后来,我都觉得巴金对自己思想方面的态度是坦白的。”雪峰这些证言,从根本上否定了“四人帮”一伙在政治上对巴金的污蔑不实之词。

93、此外,巴金也是罗淑进入文学界的领路人。也许正是因为巴金看过罗淑为《译文》月刊翻译的稿子,1936年初巴金将自己找出的一本法文版《何为》交给了罗淑、马宗融夫妇,希望他们能把它译成中文,罗淑、马宗融夫妇都表示愿意翻译。一个多月后,罗淑就把《何为》译稿送给了巴金。巴金没想到罗淑能够独自完成译稿,文笔又如此流畅,这让巴金对罗淑有了全新的认知。之后,罗淑悄悄地把自己创作完成的一部短篇小说《生人妻》交给巴金。巴金读完该小说后,亲自替她署名“罗淑”,并送《文学月刊》发表。1936年9月号《文学月刊》发表了《生人妻》,引起了文坛的重视。此后,罗淑的《橘子》《刘嫂》《井工》等小说便相继问世。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气象万千造句(41句文案短句)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