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鸿铭晚年凄惨(50句文案短句)

2023-03-29 10:24:08

辜鸿铭晚年凄惨

1、课余时间,布朗亲自教辜鸿铭德文。布朗的教法完全不同于西方教学,倒有点像中国的私塾教学。他要求辜鸿铭和他一起背诵歌德的《浮士德》,布朗说:“在西方有神人,却极少有圣人。神人生而知之,圣人学而知之。西方只有歌德是文圣,毛奇是武圣。要想把德文学好,就必须背熟歌德的名著《浮士德》。”(辜鸿铭晚年凄惨)。

2、《论语·季氏》有云:“生而知之才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兽而学之,又其次也。困兽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至于“困”字的意思,旧注谓“有所不通”,钱穆先生解作“经历困境”,辜鸿铭则自谓“吃不消”。他晚年曾对人说:“其实我读书时主要的还是坚持‘困兽而学之’的方法。久而久之不难掌握学习艺术,达到‘不亦说乎’的境地。旁人只看见我学习得多,学习得快,他们不知道我是用眼泪换来的!有些人认为记忆好坏是天生的,不错,人的记忆力确实有优劣之分,但是认为记忆力不能增加是错误的。人心愈用而愈灵堂!”辜鸿铭忆起读书时的往事,不禁慨叹道:“困兽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兆文钧《辜鸿铭先生对我讲述的往事》)则当时人们多认为辜鸿铭的博学在于他的天赋聪明,辜鸿铭自己是不承认的。

3、“我感觉这样生活着,做大多数人中的一分子,一些东西却失去了。我认清了它的社会价值,看到了它的秩序井然的幸福,但是我的血液里有一种狂躁,要求一条更宽阔的通衢……渴望过更加危险的生活。”毛姆借由他笔下最负盛名的小说《月亮与六便士》中的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之口说出的这句话,坚定、果敢而有所执。

4、布朗总是边表演边朗诵,并要求辜鸿铭模仿着他的动作背诵,整个过程有说有笑,轻松有趣。辜鸿铭特别想知道《浮士德》讲的是什么,但布朗坚决不告诉他。并说:“你只要读得熟就行,不用听得懂。听懂再背,心就乱了,反倒背不熟了。等你把《浮士德》倒背如流之时我再讲给你听吧!”(辜鸿铭晚年凄惨)。

5、依照布朗的计划辜鸿铭应该先在英国学文、史、哲学及社会学,然后再到德国学习科学。学成之后才可以回中国修习传统文化。布朗当初确实没有看错,辜鸿铭十四岁时,学术造诣就已经非一般人所能比。他只用了短短四年的时间,不仅初步完成了布朗拟定的家庭教学计划,而且基本上修完了所在中学的各门主要课程。布朗不禁暗自为养子的聪明而感到骄傲。辜鸿铭在学校里初步掌握了拉丁文和希腊文,其他课程的成绩也都很出色,已经可以申请毕业了。

6、第二年布朗才开始给辜鸿铭讲解《浮士德》。他认为越是晚讲,了解就越深,因为经典著作不同于一般著作,任何人也不能够一听就懂。这段时间里辜鸿铭并没有停顿对《浮士德》的记诵,已经可谓“倒背如流”了。

7、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与饶宗颐并称为“南饶北季”。

8、1882年对于林纾来说是关键而又具转折性意义的一年:从一个穷秀才一跃成为江南赫赫有名的举人。在摆脱贫困窘境的同时,他广结师友、饱读诗书。爱国心切的他,虽已过而立之年,却不辞辛苦,七次上京参加礼部会试。原本一心报效祖国的林纾“七上春官,屡试屡败”因而从此绝意于仕途,专心致志地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

9、1877年4月,辜鸿铭以优秀的成绩通过了所有相关科目的考试,在英国文学方面的学位考试中又表现非凡,顺利获得了爱丁堡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这一年辜鸿铭仅20岁。

10、除了辫子和长袍马褂之外,辜鸿铭还有一个立世标签――狂。辜鸿铭的狂主要表现在两个地方:一是愿意当众显示自己的才能,二是经常骂人。

11、此外,辜鸿铭脾气古怪,骨子里又十分守旧,热爱祖国,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极大的认同感。而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派知识分子,十分推崇西方文化,对传统文化却又过度否定,这让辜鸿铭和胡适,完全处在了对立面。

12、具有较高的品格:所谓德不配位,必遭灾殃,个人觉得无论是文学还是艺术,或者其他领悟,要成为公认的大师,良好的品德是最起码的要求。北宋“苏黄米蔡”称之为宋四家,但从来不会有人将大师的名号赋予“六贼之首”的蔡京,就是这个道理。

13、1867年,布朗先生决定带着年仅十岁的辜鸿铭返回当时最强大的英国,在动身前,父亲辜紫云带着辜鸿铭去祠堂祭拜祖先,并告诫他说:“不论你走到哪里,也不论你身边是英国人、德国人,还是法国人,都不要忘记你是一个中国人!”

14、大家都以为林纾只是一位文学大家的话,那么对于林纾可真是误会大了。林纾翻译的本事,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林纾从来都没有学习过外语,但是,他却是一位翻译王者!与提出“信达雅”翻译理论的严复平起平坐!可能很多人很奇怪,林纾不懂外语,那么他是如何成为翻译之王的呢?其实,林纾的译著全是由几位助手拿着原版书籍口译,他来听写润色完成的。但也正是因为这样,因而也产生了一些疵误,如把名著改编或删节的儿童读物当作名著原作,把莎士比亚和易卜生的剧本译成小说,把易卜生的国籍误成德国等。即使这样,林纾仍然译了40余种世界名著,这在中国,不曾有过第二个。

15、果然,这个办法很有效,不到三天,李鸿章和妻子赵小莲的棺材就被拖了出来,众人打开棺材,见赵小莲的尸身保存完好,毫无腐烂痕迹,随身在棺材里还带有两块金砖,上交后经鉴定是铜块,赵小莲随身裹挟的丝被,曝光后被当地村民拿回家拆开做成了衣服和棉被,李鸿章棺材因潮湿,有些腐烂,不过随身陪葬品完好,身穿黄马褂的李鸿章身边有眼镜、怀表、拐杖、金银器物和一把宝剑,后来公物上缴后,这把宝剑还被借到了省话剧团当道具

16、王国维(1877年12月3日-1927年6月2日),初名国桢,字静安,亦字伯隅,初号礼堂,晚号观堂,又号永观,谥忠悫。汉族,浙江省嘉兴市海宁人。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

17、在相关领域具有很高的成就:能开宗立派,比如苏东坡,一首《江城子·密州出猎》,开创宋词“豪放派”这一流派,或傲立巅峰,比如王羲之,在书法方面的成就,从古至今都是最顶级的。或桃李满天下,比如孔子,教育培养了七十二圣人

18、在中国人温良的形象背后,隐藏着他们“纯真的赤子之心”和“成年人的智慧”。辜鸿铭写道,中国人“过着孩子般的生活——种心灵的生活”,因此,“与其说中国人的发展受到了阻碍,不如说它是一个永不衰老的民族”,一个“拥有了永葆青春的秘密”的民族。这个“像孩童一样过着心灵生活”的民族,对于抽象的、刻板的科学技术当然是没有兴趣的。辜鸿铭以此回应和解释西方人关于中国人的一种根深蒂固的套话:“中国人缺乏精确性”。他形象地说:“中国的毛笔或许可以被视为中国人精神的象征。用毛笔书写绘画非常困难,好像也难以精确,但是一旦掌握了它,你就能够得心应手,创造出美妙优雅的书画来,而用西方坚硬的钢笔是无法获得这种效果的。”在辜鸿铭看来,不屑于精确的中国人,其“赤子之心”和“成年人的智慧”有机地融为一体,达到了“心灵与理智的完美谐和”:这就是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永葆青春的秘密”。他引用“最具中国味道的英国诗人华滋华斯”的长诗《丁登寺》,展现出中国人心灵与理智完美结合而产生的那种“安详恬静、如沐天恩的心境”。正是这种心灵状态和精神境界,赋予了中国人那种“难以言状的温良”。

19、辜鸿铭,祖籍福建厦门,1856年出生于马来亚槟榔屿一个英国人的一个橡胶园里,自小俊敏的他被在当地传播基督教的苏格兰传教士布郎赏识并收为义子。知识渊博的辜鸿铭,一生共获得13个博士学位,精通英、法、德、日、俄、拉丁、希腊、马来亚等九种外语,曾为六国使节充当翻译,被孙中山和林语堂称之为“中国第一语言天才”,年过花甲,背诵六千一百多行的无韵长诗《失乐园》,居然一字没错。

20、民国初年,议会贿选成风。辜鸿铭在参加一次国际聚会时碰到一位议员,便指着此人,用英语说:“此人要用800大洋买我的选票。诸位,我辜鸿铭如此卑贱吗?”

21、林纾从小家境贫寒,但幸好自幼嗜书如命,五岁时在私塾当一名旁听生,受塾师薛则柯的影响,深爱中国传统文学,从此与文学结下不解之缘。

22、在历史地位上,李鸿章是清朝时期唯一获得国际称赞的外交家,日本首相评价他为“清朝历史上唯一一位能和西方列强在谈判桌上一争长短的人”,美国人称赞他为“中国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可就是这样一位名人,晚年结局却异常凄惨

23、他追寻一个女明星八年,在功成名就之时,他自信满满前往求婚,对方却迅速嫁给别人。

24、我们觉得十分不可思议,但这一切是有迹可循的。

25、“国学”即便作为中国学术文化的简称,其蕴含极其丰富,单是在先秦,就有“百家”之说。在对于先秦“百家”的理解上,虽然历来众说纷纭,但至少包括阴阳、道、儒、法、墨、名、杂、小说,诗赋、纵横、兵、农、医、算、天文、地理、水利、堪舆、数术等等诸家学说。

26、在学校里,由于身材矮小,经常受到大孩子的欺凌,有时还遭到无端羞辱。

27、辜鸿铭视妇女缠足为国粹也就罢了,还把一夫多妻当作天理,曾为此留下世界级辩论:“壶一杯众”论。这与他婚姻生活的怪有关。辜鸿铭痴迷中国女子的三寸金莲,有了“兴奋剂”还不够,娶了淑姑不到一年,辜鸿铭便纳了日本姑娘吉田贞子为妾,晚年又收了碧云霞姑娘。且有一套为纳妾辩护的理论。“妾者,立女也”,意思是说男人在外为家为国辛苦奔波时,应有女子立于其旁,作休息扶手之用,换句话说,也就是男人纳妾是天经地义的事。这惹得女子尤其是西方在华女子是可忍孰不可忍,向他下战书。面对为何赞成纳妾却反对女子多招夫的责问?辜鸿铭却风马牛不相及地问人家是否见过中国的茶壶,洋太太不知辜鸿铭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回答说见过。辜鸿铭便说:“这茶壶和茶杯就好像男人和女人,一个茶壶配上几个茶杯本来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而一个茶杯配上几个茶壶则是万万不可的。”辜鸿铭这著名的“杯壶论”,后来广为流传,以至于和他灰白的辫子一起,成了一代怪杰的标志。

28、1901年,李鸿章在签订《马关条约》被撤职以后,被慈禧太后再度任命为议政大臣,前往北京和谈,同年一月,因为李鸿章晚年旧疾发作,病入膏肓,为了尽快签订合约,李鸿章将议和银两由10亿两白银压到4亿五千万两,意为“大清朝国民每人一两,以示耻辱”,辛丑条约签订后,晚清鬼才辜鸿铭骂李鸿章是“误国奸臣,与秦桧无二”,气的李鸿章口吐鲜血,于签订条约后的同年病逝,享年78岁

29、  此恨人人有,百年能有几?痛哉长江水,同渡不同归。

30、但是何为大家大师,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

31、陈寅恪(1890年7月3日—1969年10月7日),字鹤寿,江西修水人。中国现代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

32、辜鸿铭穷其一生坚守着两位父亲的“回到东方来,做个中国人”、“学贯中西,教化欧美”的遗命。

33、    杨善洲同志的事迹,中央电视台报道了好几次,胡锦涛总书记也就此作出了重要批示,我深为我们党涌现出这样一位优秀领导干部感到骄傲和自豪。早几天,支部书记皮巨飞同志建议我为杨善洲同志写点什么,我当时就在心里责备自己:我怎么就没想到呢?在这么感人至深的模范事迹和崇高精神面前,难道我会无动于衷吗?我马上找来杨善洲同志的事迹材料再次学习,希望在重温中体味感动、捕捉灵感。当晚,我辗转反侧,难以入梦;第二天,我凌晨五点即醒,怎么也睡不着了。实际上,那睡梦中不多的几个小时,我也迷迷糊糊地在推敲我的诗句。那天早上七点多钟,我的感情终于达到喷薄欲出的临界点,我顾不上穿衣服,赶紧跳下床龙飞凤舞地写下了《七律·吊杨善洲》一诗:

34、布朗对养子的寄望极高。他曾告诉辜鸿铭:“我若有你的聪明,甘愿作一个学者,拯救人类;不作一个百万富翁,造福自己。让我告诉你,现在欧洲国家和美国都想侵略中国,但是欧洲各国和美国的学者却多想学习中国。我希望你能够学通中西,就是为了让你担起强化中国,教化欧美的重任,能够给人类指出一条光明的大道,让人能过上真正是人的生活!”

35、辜鸿铭的一生可谓是清末民初最具传奇色彩的一个人,他“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

36、辜鸿铭用了半年多,稀里胡涂地把《浮士德》大概背了下来。第二年布朗才开始给辜鸿铭讲解《浮士德》。他认为越是晚讲,了解就越深,因为经典著作不同于一般著作,任何人也不能够一听就懂。这段时间里辜鸿铭并没有停顿对《浮士德》的背诵,已经可谓“倒背如流”了。

37、辜鸿铭博通西欧诸种语言、言辞敏捷的声名很快在欧美驻华人士中传扬开来。他给祖先叩头,外国人嘲笑说:这样做你的祖先就能吃到供桌上的饭菜了吗?辜鸿铭马上反唇相讥:你们在先人墓地摆上鲜花,他们就能闻到花的香味了吗?他倒读英文报纸嘲笑英国人,说美国人没有文化,在轮船上用纯正的德语挖苦一群德国人。英国作家毛姆来中国,想见辜。毛姆的朋友就给辜写了一封信,请他来。可是等了好长时间也不见辜来。毛姆没办法,自己找到了辜的小院。一进屋,辜就不客气地说:“你的同胞以为,中国人不是苦力就是买办,只要一招手,我们非来不可。”一句话,让走南闯北见多识广的毛姆立时极为尴尬,不知所对。

38、  在北大,受蔡元培、黄侃、洋教授的青睐,但却是西化分子的死对头。对于胡适等人的白话文运动给国人带来传统文化断层上的灾难,曾经早有预见,但最终,民国政府还是在小学课本废除了文言文,给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造成了难以弥补的巨大损失。辜鸿铭,作为一个出生在马来西亚的华侨,用自己的努力捍卫着中华民族的尊严,是他,促使世界第一个孔子学院的诞生,近代中国的人物,也唯有他,是最受到世界各国学者文人的尊敬的人物,然而在他的祖国中国,却屡屡被自己的同胞和学生嘲笑唾骂误解着,我们不能不遗憾那样的时代里,我们的大多数青年的幼稚和愚蠢。

39、《论语·季氏》有云:“生而知之才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兽而学之,又其次也。困兽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至于“困”字的意思,旧注谓“有所不通”,钱穆先生解作“经历困境”,辜鸿铭则自谓“吃不消”。他晚年曾对人说:“其实我读书时主要还是坚持‘困兽而学之’的方法。久而久之不难掌握学习艺术,达到‘不亦说乎’的境地。旁人只看见我学习得多,学习得快,他们不知道我是用眼泪换来的!

40、辜鸿铭还获得13个博士学位,思想跨越20世纪的东西方,是真正的学贯中西、文理兼通。而他学外语的方法,是他的义父布朗传授的辜鸿铭10岁就随他的义父——英国人布朗来到了苏格兰,并被送到当地一所著名的中学,受极严格的英国文学训练。

41、  辜鸿铭认为,要估价一种文明,必须看它“能够生产什么样子的人,什么样的男人和女人”。他批评那些“被称作中国文明研究权威”的传教士和汉学家们“实际上并不真正懂得中国人和中国语言”。他独到地指出:“要懂得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那个人必须是深沉的、博大的和纯朴的”,因为“中国人的性格和中国文明的三大特征,正是深沉、博大和纯朴,此外还有“灵敏”。

42、这位善良的英国绅士告诉辜鸿铭带他到欧洲求学的目的,是为了给他安上一副具有透视能力的眼镜,贯通中西,日后担负起强化中国、教化欧美的重任,并支持他学成东返。

43、  从1901至1905年,辜鸿铭分五次发表了一百七十二则《中国札记》,反复强调东方文明的价值。1909年,英文著本《中国的牛津运动》(德文译本名《为中国反对欧洲观念而辩护:批判论文》)出版,在欧洲尤其是德国产生巨大的影响,一些大学哲学系将其列为必读参考书。1915年《春秋大义》(即有名的《中国人的精神》)出版。他以理想主义的热情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才是拯救世界的灵丹,同时,他对西方文明的批判也是尖锐的深刻的。很快《春秋大义》德文版出版了,在正进行“一战”的德国引起巨大轰动。

44、23岁那年,毛姆弃医从文,从此一写就是近70年。差不多同期,在地球另一面,中山先生也开始了“医国生涯”。在名扬四海的作家里,弃医从文的还有鲁迅先生、当代作家余华。

45、先后任职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等。陈寅恪之父陈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著名诗人。祖父陈宝箴,曾任湖南巡抚。夫人唐筼,是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因其身出名门,而又学识过人,在清华任教时被称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46、  辜鸿铭生平喜欢痛骂西方人,反以此而见重于西方人,不为别的,就为他骂得鞭辟入里,并总能骂在要穴和命门上。故很多西方人崇信辜鸿铭的学问和智慧,几乎到了痴迷的地步。

47、  完成学业后,辜鸿铭听从当时在新加坡的语言大家马建忠的劝说,埋头研究中华文化,并回到祖国大陆,继续苦读中国典籍。他在晚清实权派大臣张之洞幕府中任职二十年,主要职责是“通译”。他一边帮助张之洞统筹洋务,一边精研国学,自号“汉滨读易者”。

48、凡称得上“国学大师”者的著作,也理应体现丰富的内容,即使按照西方学科的划分而言,也应是多面手,百科全书型的学者,既有卓有建树的学术著作,也有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等等。

49、18岁时,毛姆进入圣托马斯医学院学医。5年习医生涯,不仅使得他有机会了解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也让他日后的文字如手术刀一般精准冷峻,犀利地剖视人生和社会。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细节决定成败读后感(53句文案短句)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