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81句文案短句)
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
1、即我有过失,汝等当面责我,我必速改。”光绪帝变法的决心和对维新派的信赖使谭嗣同非常感动,觉得实现自己抱负的机会已经在握。
2、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版本一)
3、出处:谭翤同诗《狱中题壁》。该诗是谭嗣同就义前题在狱中壁上的绝命诗。
4、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汉族,湖南浏阳人,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他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写文章抨击清政府的卖国投降政策。1898年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三十三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代表作品《仁学》、《寥天一阁文》、《莽苍苍斋诗》、《远遗堂集外文》等。
5、“二十五日,晴,入署……在署闻同司朱君云:谭逆嗣同被逮后,诗云:望门投宿邻张俭,忍死须臾待树根。吾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6、光绪二十四年(1898)是农历的戊戌年,是年六月,光绪皇帝实行变法,八月,谭嗣同奉诏进京,参预新政。九月中旬,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并开始大肆捕杀维新党人。康有为、梁启超避往海外。许多人劝谭尽快离开,但他却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召后来”,决心留下来营救光绪帝。几位日本友人力请他东渡日本,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以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乏,请自嗣同始。”9月21日,他与杨深秀、刘光第、康广仁、杨锐、林旭等五人同时被捕。这首诗即是他在狱中所作。(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
7、谭嗣同(1865年3月10日-1898年9月28日),字复生,号壮飞,湖南省长沙府浏阳县(今湖南省浏阳市)人,生于顺天府(今北京市),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
8、在这里,两昆仑指的是两个人,一个是谭嗣同自喻,一个就是这位前来营救的朋友。
9、保护牌的下面还有一个金属牌,写明了这里发生的英雄事迹,说1920年毛泽东曾在此居住,并召开湖南旅京各界驱逐军阀张敬尧的大会,看来此处可称是革命圣地了,可是在我的寻访计划中不涉及这个板块,也就只好从略了。我接着问几个大娘湖南会馆的门牌号,她们纷纷站起来围着门看一圈,果真没有,于是给我出计谋:“你到前一家看看,再到后一家看看,中间就应该是这里的门牌。”
10、 《仁学》融合佛学与儒家、道家、墨家和西方算学、社会学等各种学说,是一部极富民权思想的哲学著作,也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
11、值得一提的是,《走向共和》这部作品就沿用了该说法。在这部剧中,康有为、梁启超师徒在将手稿公诸于众时,立即遭到王照的反驳。王照一眼便认出该密诏是两人伪造的,而谭嗣同这首诗亦是经过了篡改的。这首诗原句中的“公罪”所指的,自然就是一些人擅自决定于颐和园发动宫变的罪行。
12、转天康得到密诏后,立即找来了梁启超、谭嗣同、康广仁等几位在南海会馆内商量对策。但他们既无军队也无钱粮,想不出如何把光绪帝救出来,几人只是在那里抱头痛哭。最后,还是谭嗣同想出了个办法,他提出去找袁世凯,请袁发兵包围颐和园,迫使西太后让权。康有为觉得这个办法不妥,他认为光绪帝不太可能同意这么做,但众人也想不出其他妙招,于是众人就同意谭嗣同去跟袁世凯交涉。
13、戊戌政变后,谭嗣同是有机会逃命的,但他却甘愿赴死,希望能用自己的血来警醒沉睡的国人。身边朋友劝他离开,正在积极联络武林侠客营救光绪皇帝的谭嗣同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14、 谭嗣同得知政变消息后,置自身安危不顾,多方筹谋营救光绪帝计划,却均未成行。此时,慈禧已连发数诏,捉拿维新派干将。有人便劝谭嗣同离开北京,以避免祸害。谭嗣同闻言,慨然说道:“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抱定以死殉志之决心。
15、译文:逃亡生活是如此紧张,看到有人家就上门投宿,我希望出亡的康有为、梁启超能像张俭一样受到人们的保护。也希望战友们能如杜根一样忍死待机完成变法维新的大业。
16、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引起了中华儿女举国的悲痛,于是公车上书、戊戌变法顺势而起。
17、君既系狱,题一诗于狱壁曰:“望门投宿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盖念南海也。
18、谭嗣同从15岁时就开始写诗,流传至今的他的最早诗作,是其二哥前往兰州时他写的五首诗,以此来表达兄弟难舍之情,我录其前两首如下:
19、在这极其危险的关头,多人劝谭嗣同逃出京城,他都一一拒绝,按照《国闻报》上的记载,他慷慨地说:“丈夫不做事则已,作事则磊磊落落,一死何作惜!并且外国变法无有不流血者,中国以变法流血者,请自嗣同始!”谭嗣同说大丈夫做事就要光明磊落,他认为外国的变法没有不流血的,而为中国变法所死者,他想做这第一人。
20、王五被杀后,被八国联军枭首示众,悬挂在北京城门下。一代大侠、王五的好友霍元甲得知了消息,与刘振声潜入京城,盗回王五首级,将义士身首合葬,尽了朋友之义。
21、就拿前年胡景桂上奏章弹劾慰帅一事来说,胡是荣贼的心腹,荣贼指使他揭发慰帅,却由自己来查办,为慰帅昭雪,但不久胡就被委任为宁夏道的一个知府,接着又提升为宁夏道员。
22、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6月11日,光绪颁布《定国是诏》,决定变法。同年8月,因为翰林院侍读学士徐致靖的推荐,谭嗣同被光绪帝征召入京。
23、若变起,足下以一军敌彼二军,保护圣主,复大权,清君侧,肃宫廷,指挥若定,不世之业也。”袁曰:“若皇上于阅兵时疾驰入仆营,传号令以诛奸贼,则仆必能从诸君子之后,竭死力以补救。”君曰:“荣禄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袁笑而不言。
24、第二种说法,则认为谭嗣同的等死是改良主义者消极无力的表现。而第三种说法,则认为谭的等死集中反映了他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和改良主义政治实践的矛盾。对于这两点,李喜所也一一予以了辨析,他认为这两种说法都不能令人信服。
25、对于这个转变,李喜所在《谭嗣同评传》中称:“如果说《船山遗书》为其变革思想的产生提供了思想资料,漫游的社会生活提供了实践依据,那么,接触西学则是注入的一剂效果灵验的催化剂。”三年之后,谭嗣同再次来到上海,他又拜访了傅兰雅,此次傅带他参观许多科学仪器及标本,而这一切也让他大受震动,比如他看完远古的化石之后,在给老师欧阳中鹄的信中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于傅兰雅座见万年前之殭石,有植物、动物痕迹存其中,大要与今异。天地以日新,生物无一瞬不新也。今日之神奇,明日即已腐臭,奈何自以为有得,而不思猛进乎?”谭嗣同明白了天地万物没有亘古不变者,一切都将过去,世间事物变化如此之快,他觉得自己更要加快速度勇猛直追。
26、出处:谭翤同诗《狱中题壁》。该诗是谭嗣同就义前题在狱中壁上的绝命诗。
27、望门投趾怜张俭,直谏陈书愧杜根。手掷欧刀仰天笑,留将公罪后人论。
28、 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2月,谭嗣同回到湖南,在巡抚陈宝箴、按察使黄遵宪、学政江标的支持下,与唐才常等人倡办时务学堂,并在教学中大力宣传变法革理论,孔子改制、平等、民权等学说在湘省日益恢张。谭嗣同还将《明夷待访录》、《扬州十日记》等含有民族主义意识的书籍发给学生,向他们灌输革命思想,使时务学堂真正成了培养维新志士的机构。
29、张俭因为避祸而东躲西藏,杜根装死才免去了丢掉性命,我会直接面对死亡而且要仰天大笑。因为即使我死了,还有与我同样肝胆相照共扶社稷的两位伟人!
30、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31、时余方访君寓,对坐榻上,有所擘划,而抄捕南海馆(康先生所居也)之报忽至,旋闻垂帘之谕。君从容语余曰:“昔欲救皇上既无可救,今欲救先生亦无可救,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期耳。虽然,天下事知其不可而为之,足下试入日本使馆,谒伊藤氏,请致电上海领事而救先生焉。”
32、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逃亡生活是如此紧张,看到有人家就上门投宿,我希望出亡的康有为、梁启超能像张俭一样受到人们的保护。也希望战友们能如杜根一样忍死待机完成变法维新的大业。
33、杜根:东汉时,杜根曾上书要求邓太后把政治权交给安帝。太后大怒,命人把杜根装入袋中摔死,执法者同情他,让他逃过一劫。太后死后,他又复官。
34、关于谭嗣同为什么不逃走,历史上有三种不同的说法。其中之就是谭嗣同担心自己逃走之后,他的父亲谭继洵会受到牵连,而此时谭继洵正任湖南巡抚,因此谭嗣同的不逃离,被人解释为这是一种封建伦理道德。但李喜所认为这种说法太过牵强,因为谭嗣同已经考虑到这件事必然会牵扯到自己的父亲,所以,他在事发之前曾经仿照自己父亲的笔体写了几封家书,以父亲的口吻来责骂自己参加变法维新,并且在信中说“不忠不孝,要脱离父子关系”(谭吟瑞《记祖父谭嗣同二三事》),而这几封信果真被清军搜出交了上去。
35、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36、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
37、杜根:东汉时,杜根曾上书要求邓太后把政治权交给安帝。太后大怒,命人把杜根装入袋中摔死,执法者同情他,让他逃过一劫。太后死后,他又复官。
38、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春秋三十有三。就义之日,观者万人,君慷慨神气不少变。时军机大臣刚毅监斩,君呼刚前曰:“吾有一言!”刚去不听,乃从容就戮。呜呼,烈矣!
39、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初,谭嗣同创建南学会,办《湘报》,宣传变法,抨击旧政,成为维新运动的激进派。
40、在某天夜里,谭嗣同见到了袁世凯,谭向袁出示了光绪帝给他们的密诏,而后谭问袁,救不救光绪帝?袁说,一定要救。而后袁回到天津,他把谭嗣同跟他的谈话告密给了荣禄,而荣禄当夜进京,立即将此况报告给了慈禧太后。
41、 后来,湘人余德泉为此撰联:“壮矣,维新欲杀贼而未回天,终成国恨;快哉!喋血屹昆仑以昭肝胆,长醒吾民。”
42、相形之下,格式、内容都有严格要求的八股文章,便令人感到缺乏生气和枯燥无味了。在学海堂学习时期,梁启超逐渐萌发了“弃帖括之志”。
43、从学海堂到万木草堂,是梁启超由书斋向社会跨出的重要一步。在万木草堂的学习生涯中,梁启超不仅了解了天下大势和民族危难,立志为改良救国、振兴中华而奋斗,而且由于广泛涉猎中西书籍,大大地开拓了知识面,这为他今后在思想舆论界大展身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4、谭嗣同身处晚清新旧中西混杂的思想格局中,交往师友众多,强调兼收并蓄。谭嗣同在《仁学》序言仁学界说二十七界说第二十五条中说:“凡为仁学者,于佛书当通《华严》及心宗、相宗之书,于西书当通《新约》及算学、格致、社会学之书,于中国书当通《易》《春秋公羊传》《论语》《礼记》《孟子》《庄子》《墨子》《史记》及陶渊明、周茂叔、张横渠、陆子静、王阳明、王船山、黄梨洲之书。”从中可以看出,他的思想来源中包括了经学、理学、佛学、诸子学和西学。经学提倡今文经学,理学提倡王阳明、陆九渊的心学;佛学提倡禅宗、华严宗、唯识宗;诸子学提倡庄子、墨子以及明末遗民王船山、黄宗羲等的思想;西学攻格致、算学、社会学。既有唯物主义也有唯心主义,既有自然科学又有社会科学,既有宗教、哲学又有政治思想,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融中西古今之学于一体的庞杂体系。
45、再三再四的劝他,谭君说:“世界各国的变革,没有不经流血牺牲而成功的,现在中国还没听说因变法而流血牺牲的人,这就是中国不昌盛的原因。要有人流血牺牲的话,请从我谭嗣同做起。”他终于没有出走,因此最后遭了祸难。
46、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47、首先,赵文的解释使谭诗的第四句和第三句含义有所重复,这在绝句中是不大可能的。其次,这样解使得整首诗尤其诗的后两句的诗意表达总是不那么畅快淋漓,不仅不甚吻合诗人写作该诗时的悲壮慷慨之心情,而且也有异于先对象性描述后自我性抒说的绝句表达方式。再者,赵文似乎文字互有抵触。他一下子说“去留”是指代生死之行为,一下子又说“去留”是指代出走与留下之行为的行为者,究竟指代什么,文中含混不定。
48、这一系列活动,光绪帝都看在眼里,而后慈禧又当着众大臣的面,将光绪帝训斥一番,这更加让皇帝觉得大势不妙,于是他就让杨锐带了一道密诏给康有为:“今朕位几不保,汝康有为、杨锐、林旭、谭嗣同、刘光第等,可妥速密筹,设法相救。”可能是这个变故让杨锐未曾料想到,他拿到皇帝的密诏后,不知什么原因,过了五天才交给林旭。光绪帝一直得不到消息,于是他又托林旭带给康有为一份密诏,他劝康等人赶快逃走。
49、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9月24日,谭嗣同在浏阳会馆被捕。
50、君乃直出密诏示之曰:“今日可以救我圣主者,惟在足下,足下欲救则救之。”又以手自抚其颈曰:“苟不欲救,请至颐和园首仆而杀仆,可以得富贵也。”袁正色厉声曰:“君以袁某为何如人哉?圣主乃吾辈所共事之主,仆与足不同受非常之遇,救护之责,非独足下,若有所教,仆固愿闻也。”
51、两昆仑:有两种说法,其一是指康有为和浏阳侠客大刀王五;其二为“去”指康有为(按:康有为在戊戌政变前潜逃出京,后逃往日本),“留”指自己。
52、“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出自谭嗣同《狱中题壁》,意为即使屠刀架在了我的脖子上,我也要仰天大笑,出逃或留下来的同志们,都是像昆仑山一样的英雄好汉。该诗是谭嗣同就义前题在狱中壁上的绝命诗,谭嗣同自赴一死,慷慨激扬,仰笑苍天,凛然刑场!而留下的,是那如莽莽昆仑一样的浩然肝胆之气!
53、 ⒋比喻去者和留下的都是光明磊落、肝胆相照,像昆仑山一样巍峨高大。
54、于是谭君向皇上密奏。用优厚的待遇去联络他,希望在危急时或者能得到救助,话说得很激昂痛切。八月初一日,皇上召见袁世凯,特别赏赐他侍郎的官衔。初二日,又再一次召见他。
55、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2月,谭嗣同回到湖南,在巡抚陈宝箴、按察使黄遵宪、学政江标的支持下,与唐才常等倡办时务学堂,他首先加强了时务学堂中维新派力量。自己担任了分教习,又安排唐才常任中文教习,协助任总教习的梁启超,在教学中大力宣传变法革新理论,“所言皆当时一派之民权论,又多言清代故实,胪举失败”。孔子改制、平等、民权等学说由此而乘风扬波,日益恢张。他还把《明夷待访录》《扬州十日记》等含有民族主义意识的书籍发给学生,向他们灌输革命意识,使时务学堂真正成了培养维新志士的机构。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使湖南成为全国最富朝气的一省。
56、张俭:东汉末年高平人,因弹劾宦官侯览,被反诬“结党”,被迫逃亡,在逃亡中凡接纳其投宿的人家,均不畏牵连,乐于接待。事见《后汉书·张俭传》。
57、谭嗣同撰《寥天一阁文》二卷,清光绪二十三年金陵刻本,封面
58、 1895年4月17日,在甲午战争失败的大清国,与日本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不仅要支付两亿两白银的战争赔款,还要割让台湾、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的大好山河。此时,进京参加乙未科会试的各省举人正等待发榜。《马关条约》消息传来,在京举人群情激愤,台籍举人更是痛哭流涕。
59、我横刀而出,仰天大笑,因为去者和留者肝胆相照、光明磊落,有如昆仑山一样的雄伟气魄。
60、谭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未能上书太后,请其归政光绪,有愧杜根。
61、戊戌六君子中,谭嗣同最为有名,除了他显赫的家庭出身外,还有他不畏生死的那种精神。
62、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
63、手掷欧刀仰天笑,留将公罪后人论。(版本二)
64、参预新政者,犹唐宋之参知政事,实宰相之职也。皇上欲大用康先生,而上畏西后,不敢行其志。
65、PS:焕之的宠粉福利不要忘记哦!咱们周一开奖!
66、 《马关条约》同样震惊身在湖南的谭嗣同,对清政府“竟忍以四万万七千万人民之身家性命一举而弃之”的妥协行径极为愤慨。在变法思潮的影响下,谭嗣同开始“详考数十年之世变,而切究其事理”,苦思精研挽救民族危亡的根本大计,他清醒地认识到“大化之所趋,风气之所溺,非守文因旧所能挽回者”,必须对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实行改革,才能救亡图存。
67、谭嗣同撰《寥天一阁文》二卷,清光绪二十三年金陵刻本,卷首
68、召见时,他回答皇帝的话很合皇帝的心意,光绪破格提升他为有四品卿衔头的军机章京,同杨锐、林旭、刘光第一起参预新政,当时称为“军机四卿”。
69、张俭,东汉末年高平人,因弹劾宦官侯览,被反诬结党营私,被迫逃亡。人们看重他的声望品行,都冒着危险接纳他。
70、谭嗣同被杀后,谭继洵经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谭仲麟的保奏,仍被革职回乡。不知谭嗣同的这几封假信是否起到了作用。经过一番分析,看来谭嗣同不逃走也并非只是考虑到家人的后果,更多者,很可能如其所言,他真的想用自己的血来唤醒民智。
71、参预新政的几人,犹如唐宋时代的“参知政事”,实际上是宰相的职位。光绪本想重用康有为先生,但是害怕西大后,不敢按自己的想法办。几个月来,光绪有询问的事,就让总理衙门传达旨意;康有为有向上报告的事,就写在他呈给皇帝看的书信里了。
72、wàngméntóuzhǐsīzhāngjiǎn,
73、释义:看到有人家就上门投宿,我希望出亡的康有为、梁启超能像张俭一样受到人们的保护。也希望战友们能如杜根一样忍死待机完成变法维新的大业。我横刀而出,仰天大笑,因为去者和留者肝胆相照、光明磊落,有如昆仑山一样的雄伟气魄。
74、所以此诗的第一句是说,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逃离之后,一定会得到有识之士的保护。而此诗的第二句则指的是自己,杜根本是东汉安帝时的郎中,那时的邓太后临朝听政,而杜根劝邓太后还政于皇帝,太后大怒,命人将杜根摔死,但行刑的人感动于杜根的仗义直言,于是他手下留情,没有将杜根摔死。邓太后派人来检查时,杜根装死三天,而后眼中生蛆,太后才相信他真的死了,杜根也最终逃了出去。而此诗的第三句则是说,无论康、梁逃走还是自己留下来等死,其实这两种做法都是一样的伟大。
75、逃亡生活是如此紧张,看到有人家就上门投宿,我希望出亡的康有为、梁启超能像张俭一样受到人们的保护。也希望战友们能如杜根一样忍死待机完成变法维新的大业。我横刀而出,仰天大笑,因为去者和留者肝胆相照、光明磊落,有如昆仑山一样的雄伟气魄。
76、望门投宿想到了东汉时的张俭,期望你们能像东汉时的杜根那样,忍死求生,坚持斗争。即使屠刀架在了我的脖子上,我也会仰天大笑自赴一死,或生或死都要像莽莽昆仑一样,肝胆相照,永远屹立在这天地之间。
77、谭嗣同(1865年3月10日-1898年9月28日),字复生,号壮飞,湖南省长沙府浏阳县(今湖南省浏阳市)人,生于顺天府(今北京市),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78、初十日遂被逮。被逮之前一日,日本志士数辈苦劝君东游,君不听。再四强之,君曰:“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卒不去,故及于难。
79、作者简介: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汉族,湖南浏阳人,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少时师从欧阳中鹄,后加入维新派。他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写文章抨击清政府的卖国投降政策。1898年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三十三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代表作品《仁学》、《寥天一阁文》、《莽苍苍斋诗》、《远遗堂集外文》等。
80、注释:⑴望门投止:望门投宿。张俭:东汉末年高平人,因弹劾宦官侯览,被反诬“结党”,被迫逃亡,在逃亡中凡接纳其投宿的人家,均不畏牵连,乐于接待。事见《后汉书·张俭传》。⑵忍死:装死。须臾:不长的时间。杜根:东汉末年定陵人,汉安帝时邓太后摄政、宦官专权,其上书要求太后还政,太后大怒,命人以袋装之而摔死,行刑者慕杜根为人,不用力,欲待其出宫而释之。太后疑,派人查之,见杜根眼中生蛆,乃信其死。杜根终得以脱。事见《后汉书·杜根传》。⑶横刀:屠刀,意谓就义。⑷两昆仑:有两种说法,其一是指康有为和浏阳侠客大刀王五;其二为“去”指康有为(按:康有为在戊戌政变前潜逃出京,后逃往日本),“留”指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