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精髓及解释(46句文案短句)

2023-03-29 10:46:59

王阳明心学精髓及解释

1、  每个人与生俱来心中就有圣贤之道,因为我们心中与生俱来就有能知是非善恶的“良知”,而做圣贤就是要通过自我努力实现最真实的自我。

2、在朱熹、王阳明之前,另一位重要的理学家是北宋的程颐。程颐认为,“知者吾之所固有”,而“致知在格物”。意思是,人本来内心是有“知”的,但要致知,非通过格物不可;格物就是“穷理”,大概是说探索一切事物的“理”直到尽头。穷了理,自然就“致知”了。朱熹、王阳明都深受程颐的影响,他们继承了知是人所固有的观点。但对于何为格物、何为致知,却有着很大的分歧。

3、  知行合“知”是“良知”,也就是内心,“行”是“实践”,“知”与“行”是一体的。(王阳明心学精髓及解释)。

4、心即理也。无私心即是当理,未当理便是私心。

5、天地生意,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恶之分?子欲观花,则以花为善,以草为恶。如欲用草时,复以草为善矣。

6、诸君只要常常怀个「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之心,依此良知,忍耐做去,不管人非笑,不管人毁谤,不管人荣辱,任他功夫有进有退,我只是这致良知的主宰不息,久久自然有得力处。一切外事亦自能不动。

7、心即理。天下难道还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吗?

8、人生启迪:一个人若想有美好的、成功的人生,必须不断学习。王阳明认为,在学习中问的问题越多,他的学问就会越加精细。而想问得多,就必须拓展、深入下去,这就需要勤奋。没有勤奋,想成就任何事业都几无可能,任何事情本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做成的。任何光辉夺目的事业背后,都是一个艰苦探索和辛勤劳作的过程。

9、因此我在这里要提出第三种解释,我的这种解释,要彰显出一种思想的运动过程,也就是从心的无到心的有,从有到知,从知到行——这样的一个运动过程揭示出来,这样你就可以简单的理解从钱德洪到王畿的这个过程,是怎么走过来的,也就是一个从无到有的,从有到无的过程,我不知道这样说,读者是否能够明白,我自己也一样,没有王畿那样顿悟的智力,所以只能一步一步的去理解这些哲学思想,我相信大部分读者也与我一样。(王阳明心学精髓及解释)。

10、王阳明当年在贵州龙场悟道,他所顿悟的“道”,是“吾心之道”。

11、无论你身处什么岗位,做什么工作,都在当下依照良心做事。久而久之,人心上的尘埃就被擦干净了,本心也就回复光明洁净,良知达到了极致,这就是“致良知”。

12、  人非要经历一番不同平时的劫难才能脱胎换骨,成为真正能解决问题的人。

13、其次,我们讲到了,王阳明在悟道成功后,开堂讲学传播自己的心学理念,不过这还不足以让他走向世界舞台。真正让“知行合一”的心学威力影响世界的是,王阳明把知行合一运用到平定战乱拯救百姓于水火的大业,他荡平江西匪寇、平定宁王之乱、扫清广西民族战乱,成为神话一般的战神,也成为朝中忌惮的人物。

14、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其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

15、 学须反己。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奚暇责人?

16、一个人出于自然而然的人文关怀和社会关怀去做事情,并不是为了追求外在的鲜花和掌声,也不是为了炫耀自己道德高尚,而只是出于良知的召唤,出于一种与他人休戚相关、生死与共的情感,做其应该做的而已。这就是自足,也是当一个人达到“万物一体”的境界时,必然会有的一种人格特质。而当一个人具有了这样的人格特质,他也必然能够获得一种由内心生发的、不依赖于外在条件的快乐。这种快乐就是历代大儒和王阳明常说的“自得之乐”,又称为“圣贤之乐”。

17、因此你发现,学习心学,若没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只是照葫芦画瓢去把王阳明所有说过的话,拿来照搬教条,一句一句参习,那么你肯定是云里雾里,完全没有一个坐标的,你根本不知道从哪里入手,该相信什么,不相信什么。

18、君子的性格中应该是软硬兼施,坚强时“铮铮若铁”,柔弱时温润如玉!

19、“陆王心学”是由儒家学者陆九渊、王阳明发展出来的心学的简称,或直接称“心学”;或有专门称为某家的心学,如王守仁的“阳明心学”。陆王心学一般认为肇始孟子、兴于程颢、发扬于陆九渊,由王守仁集其大成。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虽有时同属宋明理学之下,但多有分歧,陆王心学往往被认为是儒家中的“格心派”(一称主观唯心主义),而程朱理学为“格物派”(一称客观唯心主义)。

20、所以这就产生了另外一个问题,除了行动,也就是做事测性格之外,还有别的方法吗?有的,知行知行,行的方法我们说完了,接下来说知的。

21、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

22、“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23、致良知(价值归宿)王阳明认为,天下间没有比良知更好的东西了。“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所谓“致良知”,就是致自己内心的良知,这里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要达到良知,时时刻刻接受良知的指引。求得内心之理,然后去行动,去体悟,也就算是致良知了。,

24、致良知,往最简单了说,其实就是说要学雷锋做好事。当然这个“雷锋”,不是外在的人为塑造的榜样,而是你内心天然知道的是非善恶。

25、有人可能会说:“老太太躺地上,我的良知告诉我不能扶,扶了就要吃大亏。”我却要说:“这并不是你的第一感觉,故而不是你的良知,当你看到一位老人躺在地上,想起来又起不来,十分痛苦的时候,你的良知会告诉你赶紧去扶,但生活经验会告诉你扶她有风险,即使你没有去扶,也不能说你没有良知。”

26、因为他的一生,他已经用行动发现自己的心就是光明的,平宁王,战江西,福建,山东叛乱,灭广西西州、思恩叛乱,剿广西八寨叛乱,封爵之时,因嘉靖的”大礼仪“之争,以杨廷和为首的内阁权臣大搞政治清算,王阳明亲写辞赏奏疏,为当初出身入死的下属呼喊正义,为自己的直属上司王琼立言表功,以王阳明的学问,难道会看不懂当时的局势吗?当是时,内阁首辅杨廷和借新老政权交替不稳之时所进行的政治清算已经完成,王阳明的老上司吏部尚书(主管人事任命)王琼已经下狱几乎身死,而那些在平定宁王中的跟随王阳明的功臣则恰恰都是杨廷和打压的对象,也因此王阳明所受封的伯爵也变成了一纸空文,并遭贬黜,这导致尔后嘉靖曾几次封禁心学,然而心学生命力太强,越封禁反而发展的越迅猛。

27、知行合一的必然性,让人有一种迫切的,无法阻止的,想要知道,究竟统领我们行为的到底是什么东西,这个东西何以能决定我们的一举一动。

28、释义:天地化生,如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恶之别?你想赏花,即以花为善,以草为恶。若要利用草时,又以草为善了。这些善恶都是由人心的好恶而产生的,所以从形体上着眼看善恶是错误的。

29、有朋友和王阳明一起山中漫步,指着山里的花花草草问:你说天底下没有心外之物,那么这些花树深山中自开自落,和我的心有个毛关系?

30、不过,注意,这样还不够,还要上一个保险栓,这就是开头我说的王阳明早就想到了,因为万一你的性格里面,有不利于人类整体的恶呢?这就是“背叛之学”的由来,有的人天性是恶的,他不知道,读了心学,开始安然作恶。比如上面所讲的,假设你明明有这个能力救助这个乞丐,但是你就是不想给,因此不给,更有甚者以此为乐。那怎么办呢?就要格物,要从别人,社会,自然规律当中去吸收善的,也就是对整体人类包括自己有利的性格,这就叫做为善去恶,这类性格,我们通常叫做品格,比如古时候特别喜欢从竹子身上去吸收它的这种品格,坚贞、刚毅、挺拔、清幽——就是竹子的品格,你看一个恶人,也可以具有这种品格,一点问题都没有,比如最近上映的复联灭霸就有这个品格,坚贞、刚毅、挺拔、清幽——最后一人独坐看夕阳,一个品格不落下。当然这种所谓竹子上的品格,他也是一种拟人的思考,总而言之,人可以从其他人其他物身上,吸收一些性格,也就是品格,从而导致自己的行为发生改变,从而走向整体向善的道路。

31、所以佛家有“观自在菩萨”,道家有“道法自然”,冥想有“放下杂念”,他们都是在殊途同归地摒弃杂念,听到自己的“心”声。

32、其实心学不仅背离了儒学,甚至与儒学针锋相对,堪与道家学说“同流合污”,这在当时被认为是“大逆不道”,根本行不通,故一经出现便被各路大儒群起攻之,而同时先生集徒讲学又被官府驱散。几经周折,先生怒火攻心,居然去莫干山做了隐士(也就是暂避风头)。

33、人生启迪:忙碌是现代社会中大多数人的一种生活状态。不幸的是,与身体的操劳相伴随而来的,还有内心的忙乱急躁、焦虑不堪。所谓「身之主宰便是心」,倘若在忙碌的生活中不能给内心留一份悠闲,而使其深受烦恼与担忧所累,便更难在为人处世之时做到游刃有余、潇洒自在。

34、不过可惜,先生晚年还是回归了儒学,所谓心学,只是作为历史遗存而已!

35、  静并非不动,动也并非不静。戒慎恐惧就是念头,为何要区分动和静?

36、(解读) 无论圣人还是愚夫,良知人人皆有。所不同的是,圣人能够保全它而不让它遭受任何蒙蔽,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良知自然常存,这也是修习。人人皆可学之。

37、精神道德言动,大率收敛为主,发散是不得已,天地人物皆然。

38、(译文)坚持自己的理想就像心痛。一心就在疼痛上,哪有时间说闲话、管闲事?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

39、这警示人们努力使自己的心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了,才能有正确的良知,才能正确的格物。

40、我们整天要考高分,要赚多多钱,这些都是“刻意”的要,人一旦“刻意”,就听不到“心”声了。

41、与此同时它又代表了更高层次的意思,所谓我心光明,也是在讲我的心已经回复到了它本来的状态,光明,通体透明,无善无恶,我心本来如此,这就对现实世界进行了超越。

42、老祖先说,莫要看其言,且看其行。是这个道理的简单注解。

43、良知虽然无善无恶,但却自在地知善知恶,这是知的本体;能区分何为善、何为恶这种能力,就是孟子所说的“良知”;而儒学理论的重点之一—格物,在这里就是“为善去恶”。

44、最后,我们讲到了,王阳明心学的蓬勃发展,信众遍布大江南北,虽然在当时王阳明的学说并不被主流认可,甚至遭到了当朝势力的多次打压,但王阳明心中坚定的是,跟随自己的良知行事,他的良知告诉他这件事是对的,他便去做,没有必要和其他学说一争高低。也正是因为这种心态,王明阳能够山崩于前而不改色,始终掌握内心的主动权,成为一代圣贤。

45、人生启迪:傲,不过是因为一份我执。人们为什么要亲近一个我执太深、戾气太重的人?无人亲近,又怎么生存、做事?更重要的,我执是一条深深捆绑着自己,让自己画地为牢、坐井观天的绳子,使自己沦陷在暗无天日、走不出去的苦之深井中,还误着自己。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四字成语接龙(19句文案短句)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