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精髓九个字(92句文案短句)

2023-03-14 10:26:29

道家思想精髓九个字

1、道家九字箴言自东汉葛洪以来,即传言有大威能,常默念这9个字,就可以辟除一切邪恶。这是道家进入山林时的护身辟邪之术,然而很多人持诵无果,即以此九字无非传言,手印作为加持修行的方法,然岂不知我道家真正的九字真言修持真法。

2、大意:轻易就许下诺言的人必定容易失信于人,把事情看得很容易的人必定遇到很多想不到的困难。

3、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4、老子曰: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老子还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是以无为遵道为正,以智谋为奇。

5、1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列子·说符》(道家思想精髓九个字)。

6、一个人的成就和人生观,如果建立在以金钱数量衡量和物质享受上。就不容易树立自己发展的目标。很容易变成那种如同无头苍蝇一样乱窜没有目标的人。还会因为自己的欲望,给社会和他人造成很多的不和谐。这样就容易危及到自身的安危了。一个人的人生观应该建立在个人价值体现与社会贡献上面。有很多科学家,艺术家等。他们追求是建立在发挥自己的专业领域上面。他们更关心的是自己的价值与人类发展这样的事情上面。这样的人,对于物质享受非常淡泊。他们创造了巨大的成就,也因此而名利双收。不仅仅科学家,就是一个职位不是很其眼的人,做好自身的本质工作也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快乐的。物质享受这种东西是未不是本,不应本末倒置。

7、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庄子·逍遥游》

8、有个大道至简、平常心是道的故事:一个行者问老道长:“您得道前,做什么?”老道长:“砍柴担水做饭。”行者问:“那得道后呢?”老道长:“砍柴担水做饭。”行者又问:“那何谓得道?”老道长:“得道前,砍柴时惦记着挑水,挑水时惦记着做饭;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老道长和行者的对话让我们开悟,许多至高至深的道理都是含蕴在一些极其简单的思想中。

9、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10、道家主张以道为本,其道的本性是自然。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是道家思想的精髓。道有天道,有人道,“何谓道?有天道,有人道”《庄子·在宥》。天道制约人道,人道体现天道,天道远,人道迩(近)。我们要在对天道的认识中把握人道,应把人放在天地宇宙中去观察,放在历史长河中去认识。人要法道,即要法自然。社会的意识形态、人的精神世界,都要以道为本,以法自然为宗。现实的问题是,“天道之与人道也,相去远矣,不可不察”《庄子·在宥》。对人道与天道相去甚远的问题不仅要正视它,且要去改变它。(道家思想精髓九个字)。

11、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12、  “法天贵真”是庄子提出的又一个重要的美学观点,被看作是庄子美学思想之滥觞。它告诉人们只有真诚才能打动别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要实现“大美”“至美”,必须以“贵真”为前提条件,真实性决定了自然美,书法之美就在于写出真性情,在于真实情感的流露。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之所以被奉为天下第二行书,就是他在这幅作品中书写的每一个点画,都是真情实感的释放,是他血与泪的真诚倾诉,从这幅作品中人们看到的是一个顶天立地的汉子对叛贼暴行的怒吼和对侄儿怜惜的柔情。这幅佳作可谓天下大美之绝品。

13、老子总结说“为无为,则无不治。”管理者的行为应当顺应自然规律,不恣意妄为,要实事求是地寻求现实可行的道路,才能“无不治”。老子还强调:“上士闻道勤而行之”。把握了规律就用以指导实践,而不是用于空谈。

14、一个管理者如果缺乏自知之明,自胜之功力,就很难知人善任而进行有效的管理。

15、大意:人生于天地之间,就像白马跳过一个很小的缝隙,忽然一下而已。

16、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17、企业还要学会与自然保持和谐,不能做出有损生态环境的事情;要与社会保持和谐,不能做出有损社会大众的事情;还要尽量与同行保持和谐,尽量能化争为和,共同发展,否则即使赢了,也可能伤敌一千,自损八百。正所谓“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18、作为史官,老子通晓天文、地理、民俗风情,对于上古神话当是了如指掌的。他在《道德经》里说,“以知古始,是谓道纪”。什么是“古始”?时雍《道德真经全解》卷上将之解释为天地万物“混而为一”,这里的“混”也就是徐整的《三五历纪》描述盘古化生时的天地混沌状态。从这种语境来看,老子讲的“古始”可以理解为盘古开天辟地的本初状态;简单地说,“古始”就是盘古之始。老子告诉我们,唯有了解盘古开天辟地的本始状态,才能把握平安大道规律。

19、正如老子所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20、也就是说应当顺着作物生长的规律,不要强制它,顺从它发展的需要而照顾它、灌溉它、扶助它,这样作物必然成长得很好,能够获得丰收。

21、善于用人的领导人处于低位势。也就是说,凡事只考虑自己的私利,不尊重他人,不善于与他人相处的人,就处于“位势高”境地;

22、中国人始终对于辩证法的认识和运用都是比较深刻,因此中国人看问题通常会比较全面。而为了防止人们受到情绪的控制丧失理性的判断,所以道家教导人们要“致虚极,守静笃”,这样人们才能保持好的心态。

23、大意:使心灵达到虚的极致,坚守住静的妙境,就能从万物的变化中看到大道的存在。

24、老子曰:知道适时终止可以不陷入危险的境地。因为没有达到满盈的程度,所以能够在事物趋于破旧的时候浴火重生。

25、老子曰:不违反规律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是不能做好的。老子还说:“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26、同时,在公司内部过于强调争则容易造成不好氛围,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都是争的关系占主流,那么势必影响配合。一个团队乃至一个企业最重要的是协调配合,过于在内部强调“争”,则很有可能引发有损公司整体利益的行为。而且过于强调争,会使员工乃至领导都精神紧张,压力加大,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这也是当下为什么心理医生这个职业这么走红的原因。

27、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28、其实学习书道的过程,就是正确处理“损”、“益”矛盾的过程,也就是实施加减法运算的过程。通过不断增加有益的、传统的因素,消除非传统的、流俗的东西,从“无我”到“有我”,从对自我否定到逐步走向成熟,顺其自然,如此就可以创新了。老子说:“天下莫柔弱于水”,对研究书学的人来讲,很有指导意义。 因为创作过程就像骚人赋诗,信口而来;就像人饿了去吃饭,是一种本能的需要。

29、道家的主要著作有《老子》《庄子》等。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思想精髓是主张“道德”。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故历史上老庄并称,道家思想又称为老庄思想。

30、10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31、“归根曰静”,回归到遵道之正,“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遵道是成大事的根本,奇谋只是辅助性的手段。

32、大意:想要关闭它,就要先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就要先强化它;想要废除它,就要先兴旺它;想要夺取一些东西,就要先给予一些东西。

33、以仁、恕、诚、孝为核心价值。着重君子的品德修养,强调仁与礼相辅相成,重视五伦与家族伦理,提倡教化和仁政,轻徭薄赋,力图重建礼乐秩序,移风易俗,保国安民,富于入世理想与人文主义精神。

34、大意: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心如死灰、精神毁灭,人身体的死亡还是次要的。

35、类似的故事情节,在金庸小说中还有很多。《笑傲江湖》主题曲中就有唱到“无招胜有招”。风清扬传给令狐冲“独孤九剑”,剑招只有九招,但可以以简御繁,敌过千千万万的招式。“无招胜有招”中的“无招”并非什么招也没有,而是不被既有招式所囿,可以包含任何招式。“无招胜有招”,将各种招式忘得千干净净,其实并非全忘。忘掉的只是形式,精髓没忘,这得于道家重精神实质的传统,体现了“有”与“无”的辩证关系,这正是庄子所谓的“得鱼而忘荃”、“得兔而忘蹄”、“得意而忘言”(《庄子·外物》)。《射雕英雄传》中老顽童的“空明拳”体现了以柔克刚,它有十六字诀“空朦洞松、风通容梦、冲穷中弄、童庸弓虫”,“这十六字诀,每一字都有道理,‘松’是出拳劲道要虚;‘虫’是身子柔软如虫;‘朦’是拳招糊里糊涂,不可太过清楚。”他启发郭靖说:“我这全真派最上乘的武功,要旨就在空、柔二字,那就是所谓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从要旨上来看,明显是从老子的《道德经》中化出来的:“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冲,其用不穷。”(《老子·四十五章》)

36、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道德经》

37、不谓小善不足为也而舍之,小善积而为大善;不谓小不善为无伤也而为之,小不善积而为大不善——《淮南子·缪称训》

38、同道者相爱,同艺者相嫉;同与者相爱,同取者相嫉;同病者相爱,同壮者相嫉。 

39、大意:天道对人无所偏爱,但其结果却是常常帮助善人。

40、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庄子·养生主》

41、反之,遇事能先顾及他人,尊重他人,与他人相处融洽的人,则处于“位势低”境地。位势低者如山之谷,水必住低处流,于是众人从之,可谓势在必然。

42、人生的繁出于惑,以“仁”抗拒诱惑,以“智”解除困惑。不惑,才是人生由繁入简的标志。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人生百态,须当从一而终。乐以忘忧,简以存真,才是人生的“大道至简”。

43、大意:最高的善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44、“道”的意义不仅在于自然生态和谐统更在于人与宇宙的和谐统在于生命的主体和自然的客体在生态学和美学基础之上,实现“天人合一”的生态美的合理结合。

45、1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46、大意: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置于事外,反而能保全性命。这不正是因为无私吗?反而能成就一己之私。

47、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道德经》

48、1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已为人己愈多。——老子

49、“无为”的最终要求的是遵循自然规律办事,也就是所谓的“顺其自然”、“因势利导”。

50、曾国藩通过道家思想悟出做人不可过于刚强,要学会外圆内方,办事圆融,以柔克刚,正如他在家书中深受感悟道:

51、阵者,神居黄庭,则万物可为掌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大道不仁以天地为刍狗,世间浮华当云烟而过,入眼而不迷,入耳而不惑,入口而不味,入鼻而不嗅,触身而不坠,入神而不思,当悟却本性还归本来,面目一明自然超脱。阵者,天地为棋,苍生为掌,万物有而神不惑。(自此识神退位,元神主事,智慧得开,不落尘俗)

52、上顺天时,下养万物,草木昆虫不失斯所,獭未祭鱼不施网罟,豺未祭兽不修田猎,鹰隼未击不张尉罗,霜露未沾不伐草木。

53、《倚天屠龙记》中第二十四回有这么一段故事:武当山张三丰遭到元朝派来的刺客的偷袭而身负重伤,无力对付大批高手。危急关头,张无忌挺身而出,与元朝的高手比武。张三丰就当众教给张无忌一套“太极剑法”,让他来对付“八臂神剑”东方白。张三丰一路剑法使完,竟无一人喝彩。众人都很诧异这样慢吞吞,软绵绵的剑法如何能对敌过招。张三丰三次问张无忌,“你记得了没有?”,张无忌第一次回答“已忘记了一小半”。第二次回答“已忘记了一大半”。最后回答说全都忘干净了。而张三丰非但没有责怪,反而微笑着点点头。而方白张无忌只用一把木剑就与手持倚天剑的“八臂神剑”东方白去对阵,结果很轻松地取得了胜利。

54、道法自然要落实到人法自然上,人法自然是道的人性关怀,是思想道德教育的切入点。人法自然即顺应自然,尊重万物自性,以自然为法则,尊重本然之势,对人不强求,对己不伪饰,对事不妄作,一怀自然之志,保持虚静心态。人法自然才能疑之释然,心之怡然,得理之当然。

55、大意:山上的树木皆因材质可用而招致砍伐,油脂皆因可以燃烧照明而自取熔煎。桂树皮芳香可以食用,因而遭到砍伐;树漆因为可以派上用场,所以遭受刀斧割裂。人人都知道有用的用处,却不知道无用的用处。

56、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庄子·山木》

57、大道至简,人生易简。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生存方式和生活道路,走过岁月、走过生活,心里有许多的感慨,一切放下,一切自在;当下放下,当下自在,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并不需要放在心里,人生的很多负担并不需要挑在肩上。一念放下,才能感受到简单生活的乐趣,才能感受到心灵飞翔的快感。要想改变一些事情,首先得把自己给找回来。我们都有潜在的能量,只是很容易:被习惯所掩盖,被时间所迷离,被惰性所消磨。我们应该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我们要用最少的悔恨面对过去,用最少的浪费面对现在,用最多的梦面对未来。

58、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庄子·缮性》

59、知道适时终止可以不陷入危险的境地。因为没有达到满盈的程度,所以能够在事物趋于破旧的时候浴火重生。老子认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事物发展壮大而达到满盈的程度,就必然逐渐走向衰老死亡。

60、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恒无欲以观其妙。 

61、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社会内部不可调和的矛盾引起的深重危机,摇撼了传统文化的权威性,对传统文化的怀疑与批判精神与日俱增,就连“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孔子也不能不把当时所处的时代精神注入到自己的思想体系中,并对传统文化加以适当的改造,以便在社会实践中建立一种新的和谐秩序和心理平衡,这种情况到了大变革的战国时代显得尤为突出,因为人们在崩塌的旧世界废墟上已经依稀看到了冲破旧尊卑等级束缚的新时代的曙光。

62、道教是中国唯一的本土宗教。道教始源於黄帝,集大成於老子,发扬於张道陵天师,对中华哲学、文学、科技、艺术、音乐、养生、宗教、书法、美术、体育、史学、商业、军事等等影响极为深远。

63、大意:一个人如果迷失在物质世界中,在世俗里失去了自己的真性情,这个人就是本末倒置之人。

64、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论“道”是当时思辨哲学的最高成果。“自然”是道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和核心追求。老子“道”“自然”“道法自然”具有同一性,“道”的本性是“自然”,“自然”就是天然、自然而然。作为道家思想最高范畴的“自然”,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老子哲学的核心内容就是“自然”“无为”,他对世界的本原作了“道”的最高抽象,同时对“道”的运动规律作了最高概括。崇尚自然是道家思想的精髓所在。道家在哲学上以“自然”为理法,必然延展到审美领域,表现出对自然美的崇慕和追求,“道”是美的最高境界,也是中国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

65、晚唐时期,密宗由中国向日本传播,在日本形成了东密。东密对密咒极为推崇,认为只要通过密宗法门的不懈努力就能使修行者发挥全部潜力,在东密的传播过程中,又深深影响了日本忍术,密宗的咒法被日本忍者大量吸收。

66、诗仙李白为什么能写出唯美的诗作?竟然与道教密不可分!

67、曾国藩人生低谷时,是凭借以上12字道家箴言——敬胜怠,义胜欲;知其雄,守其雌,大悔大悟,走出困境。我们如果人生低谷时,也能用曾国藩的这副对联来自救,或许可以早日否极泰来!朋友们,您觉得呢?

68、老子曰:善于用人的领导人处于低位势。也就是说,凡事只考虑自己的私利,不尊重他人,不善于与他人相处的人,就处于“位势高”境地。

69、书道的美学与道家的哲学思想都是相通的。因为书写的轨迹更直接的体现了道家的阴阳合谐,天人合一的思想,所以书法练习的高级阶段叫做“书道”更为合适。因此总体看来,书道的意思基本等同于书法,但它不光包括书写的技法,也包括修身、养生、悟道等方面的含义。所以“书道”逐渐成为当代注重书学理论研究的书家对书写运动的一种更贴切的称谓。

70、在道家学说中,道与德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尊道贵德,都不是人为强加的,而是世界本然的。在道家看来,思想道德教育即把天道化为人道,使人道符合天道,使人人都能自觉地悟道、体道、弘道,而能悟道、体道、弘道才能成为圣人。为官做人都要以道为宗。

71、大意:不显示自己,不自以为是,因而更显耀突出;不夸耀自己,因而有功绩;不自以为贤能,因而受到尊重;只有那不与人相争的,世界上没有人能和他相争。

72、心电感应/隐身,表示集富庶与敬爱于一身的能力。

73、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知北游》

74、“他心头忽然涌起三句话来:“生死修短,岂能强求?予恶乎知悦生之非惑兮?予恶乎知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蕲生乎?”……张无忌年纪幼小,本来不懂得这些生命的大道理,但他这四年来日日都处于生死之交的边界,自不免体会到庄子这些话的含义。张无忌年纪幼小,本来不懂得这些生命的大道理,但他这四年来日日都处于生死之交的边界,自不免体会到庄子这些话的含义。他本来并不相信庄子的话,但既然活在世上的日子已屈指可数,自是盼望人死后会别有奇境,会懊恼活着时竭力求生的可笑。

75、大意:独自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视万物,不搬弄是非,以与世俗相处。

76、身与心和谐的生命超越精神:道家主张把个体的自然存在和精神自由置于一切外在的附加物之上,走出人生的困境,挣脱“物役”的束缚,追求个性解放和自由人生。“无为而治”:

77、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道德经》

78、至于老子思想核心的“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那就更是直接指向了这个结构“丨左为阳,丨右为阴”的汉字“中”,得以使中华传统文化阴阳整体思维观绵延数千年而不绝!

79、大意:一尺长的鞭杖,每天截取一半,永远也截不完。

80、老子曰:大功告成,诸事办妥,老百姓都认为我本来就是这样自自然然的。也就是说,完成功业的过程没有受他人强制的感觉,是人们的本性使然。

81、今天看来,《老子》的思想精髓,就是建筑在“人性本善,不善即恶”的人类文化与文明基础之上的。

82、社会生态观。老子如是理解天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老子》三章)说:“为无为,则无不治”。道家提出的“无为而治”,其基本涵义一是因任自然,二是不恣意妄为。扩展资料:古代道家是一种思想流派,最早追溯到上古时期。春秋时,老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总结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华,形成了道家完整的系统理论,标志着道家思想已经正式成型。其学说以“道”为最高哲学范畴,认为“道”是世界的最高真理,“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道”是宇宙万物赖以生存的依据。

83、顺着这些本性去完成功业,人们会觉得原本就如此,很顺当,不会有牵强和被强迫的感觉和不满。完成功业也就自然而然。这也就是人性化管理能够事半功倍的根据。

84、“致虚极”——尽力使心灵的虚寂达到极点。就像如今还有人在家静坐等,这就是一种将身体放松、心灵放松的状态,把心灵的浮躁全部祛除,脑子里想的事情都驱赶,让心灵放空,感受静的声音,心中平静了,就保持下去,这就是这三个字的含义。也告诉人们在生活中要用心灵感受万物,感受别人的情绪,感受他人的感受,有利于我们为人处世。

85、  历史上诸多著名的道家学者同时也是知名的书法大家,他们既通道法又通书法。钟繇、王羲之、苏轼、傅山等等既是书法大家,同时又都是好道之人。他们的很多观点深刻反映出道家思想的影响。王羲之提出:“书之气,必达乎道”,虞世南提出书法“迟速虚实,若轮扁斫轮……”“轮扁斫轮”一词直接源于庄子《天道》篇。傅山以老庄之徒自居,自觉继承道家学派的思想文化,他的书法中表现出来的那种不羁精神和磅礴气势,与《庄子》一脉相承。

86、同时水是柔弱的,却没有东西能胜过他,正是因为它不刚强,柔性至极,所以刀砍到水里,水还是会继续流。并且水还经常能胜刚强,如江河湖海乘势而下,谁能阻挡;水中坚石,也一样会被磨损削平。而对于对于企业管理来说也一样,刚强未必有益,要学会水的柔,才能不败甚至胜刚强。

87、大意:对待结束时的工作,还像开始时一样认真,则做任何事都没有不成功的。

88、前者,于本来之处当悟天地轮回之意,天地合一是为终,亦是为始,须知此轮回乃道之轮回天地之轮回,循环往复,当于静念处体会道之义理,道之本义,则可不惑于所得,不惑于所成,列天地而不坠,临万物而不迷。前者,进也,不思,不昧,不惑,循天地而演万物,得大道而不退本源。(否极泰来,泰极否生,闲时须常静心以元神悟大道之理,使行为不失中庸)

89、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道德经》

90、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庄子·列御寇》

91、大意: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勤俭节约的名言手抄报(24句文案短句)
返回顶部小火箭